還記得俄烏戰爭去年剛爆發的時候歐洲因天然氣緊缺導致電價狂飆的場景嗎?一年過後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歐洲電價不僅沒能維持在高位,反而出現了負電價,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老百姓真的可以在免費用電的同時再賺上一筆嗎?先來看看歐洲現在的電力市場情況。
其實歐洲早在今年4月已經出現了負電價,只不過那時的情況不像現在那麼誇張,進入7月以後歐洲多地電價出現負數且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景象。7月初,德國、荷蘭、丹麥曾出現過負電價,到了7月3日下午,歐洲多國哪怕是在工作日也出現了負電價。
7月15日,德國、荷蘭、法國、英國的電價為負數,這意味著電價將連續兩天低於零。荷蘭電價可能會在當地時間周日下午降低至-73.76美元/兆瓦時。
不過,這並不表示歐洲居民可以不花錢、甚至靠大量用電而賺錢。
歐洲的負電價出現在電力交易市場,而非電力消費市場,前者的參與者主要是發電廠和變電站,和普通消費者無關,老百姓是電力消費市場的需求方,使用的電是經過電力公司處理後的民用電,成本里除了包括電這一能源本身的價格外還有電力公司的僱員工資成本、運輸成本、變電設施折舊成本以及電力公司的利潤。
說得通俗一點,歐洲電價為負出現在一級市場,消費者在二級市場參與電量交易,不能直接適用一級市場的價格。
實際上國內也出現過所謂的負電價。
據界面新聞報道,2023年「五一」期間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在兩天內共出現了連續22個小時的負電價,刷新了國內電力市場電價連續為負的歷史記錄。
4月29日-5月3日,山東電力現貨實時交易累計出現46次的負電價使得5月1日全天山東實時現貨電價均為負數,為-13.02元/兆瓦時。可即便如此山東的朋友在「五一」期間可沒有享受到免費用電的實惠,更不要說靠用電賺錢了。
由此可見,無論是歐洲經常出現的負電價還是山東今年五月連續22小時的負電價均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電價不是一回事,想靠「浪費」電能賺錢?別做白日夢了。不過,從負電價現象中我們還是能夠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重點。
第一,歐洲老百姓的用電成本大幅下降。
歐洲國家的電力市場與中國不同,當地更多體現市場原則,去年天然氣緊缺,歐洲電力供給嚴重不足,供需失衡(供遠小於求)導致電價飆升,家庭能源支出呈翻倍式增長。今年歐洲供電能力加強,最近一段時間同樣發生供需失衡,只不過是供遠大於求,一級市場出現負電價,二級電力消費市場雖然沒有負電價,但一級市場價格傳導至二級市場,電費確實下降了很多。
據一位在西班牙工作生活的網友透露,當地從6月起電價大幅下跌,一天中的某幾個小時甚至可以免費用電。
第二,儲能行業將是未來最有潛力的行業之一。
歐洲負電價與山東負電價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當高度不靈活的發電碰到了低需求,電力批發市場(一級市場)出現價格跳水,根源在於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導致電力供應的階段性過剩。
什麼意思呢?這就要講講光伏發電了。
2022年歐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佔比達到了歷史最高的22%,首次超過了天然氣,顯然2023年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光伏發電主要靠太陽能的轉化,夏天溫度高、溫照時間長,光伏發電的效率迅速提升,生產出了大量電能。
而電不是煤炭、石油,儲藏起來沒有那麼方便,需要特殊的儲能設備、不僅技術含量高還挺費錢的。於是便出現生產出來的電既使用不完又沒法保存起來的局面,電價自然下跌。一旦到了冬季,日照時間縮短,光伏發電量隨之下降,不會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了。
因此,將夏天發的電(主要是太陽能光伏發電)存儲起來,放到冬天使用是解決能源供給分布不均勻的最佳答案,未來對儲能基礎設施和設備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大。
生產更多的電很重要,將暫時用不了的電能存儲起來同樣重要。
第三,碳化能源逐步向清潔能源轉化。
石油、天然氣、煤炭為三大碳化能源,在人類能源史上稱王稱霸已經好幾百年了。那些缺少碳化能源的國家只能依靠進口,這便形成了能源依賴,典型如歐盟國家對俄羅斯天然氣、石油的需求。
俄烏衝突的爆發加快了清潔能源替代碳化能源的速度。歐洲太陽能發電佔比越來越高是最好的證明,光伏裝機量還在上升,歐洲會越來越不依賴天然氣,一旦儲能設施建成甚至可以達到能源自主的狀態。
與此同時,中國也將受益於光電帶來的機會。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人均碳化能源資源並不豐富,同時中國的光伏產業聞名全球,光電逐步替代碳化能源的過程是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步。
此外,全球石油貿易依然主要用美元結算,未來的電力跨國交易是否能用人民幣結算呢?如果成行無疑會大大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美元霸權甚至可能發生鬆動。
每一次革命性的變革都是從不經意的小事情開始的,負電價也許就是下一次大變革的導火索,中國一定要抓住這一機會。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王五說說看,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