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段時間大批的華人富豪把巨額存款從瑞士搬到香港和新加坡,就怕跑得太慢。
大家好,歡迎光臨老溫亂彈第87期。
矽谷銀行
美國通過加息收割全球,這招屢試不爽。今年看來是要割到自己的手了。今年以來美國有多家銀行相繼破產。
國內知名度最高的就是矽谷銀行的破產。矽谷銀行的破產,表面上看是因為儲戶擠兌的原因。實質上是因為美國自身持續大幅加息造成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幾年前貨幣寬鬆時期,美元的存款利率為0。矽谷銀行大量吸收儲戶存款,然後用這些錢買長期的債券等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大概在1.5~1.6%。但去年以來,美聯儲持續不斷的大幅加息,存款利率提高到4.5%。一邊是1.5%的收入,另一邊是4.5%的支出。這樣的入不敷出,使矽谷銀行經營陷入困境,為了自救,將之前購買的證券虧本賣出,這樣的狀況導致儲戶恐慌,扎堆提取存款,最後資金斷裂,銀行破產。
美國銀行不但自己暴,還順便帶崩了瑞士。瑞士第二大銀行,百年老店,瑞士信貸銀行爆雷。瑞幸是全球第五大財團,資產5,800億美元,是矽谷銀行的兩倍還多。雖然兩家銀行倒閉都同樣因為資產配置不當和加息拖累。但瑞士政府應該為瑞士信貸的倒閉負更大責任。
永久中立,本來是瑞士的立國之本。替客戶保密,據說就算用槍指著頭,也不會透露半字。這也是各色富豪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俄烏衝突前,瑞士政府威脅,會公布亞洲富豪在瑞士的存款。俄烏衝突後美國一句話,瑞士政府就凍結了俄羅斯在瑞士的資產。說好的永久中立、資金安全,就像是層窗戶紙,一捅就破。說翻臉就翻臉,不由得讓富豪們瑟瑟發抖,紛紛把錢挪了個窩。持續的資金流出、失去客戶的信任是瑞士信貸爆雷的最底層原因。
中立地位只不過是瑞士政府的皇帝新衣,更迷之操作還在後面。瑞士信貸爆雷後,瑞士銀行提議以10億美元的地板價,來換股收購瑞士信貸。低得令人髮指的價格,瑞信的股東當然不同意。不過瑞士政府自然有辦法,直接繞過股東大會,讓瑞士銀行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瑞士信貸。也就是說瑞士信貸的股東根本沒有權利處置自己的資產,全部由政府說了算。瑞士政府也知道這番操作無法可依。為此瑞士聯邦委員會,專門針對這次交易發布了一項緊急法令,宣稱此次合併將在無需瑞銀和瑞信股東批准的情況下實施,以增強交易的確定性。
此時此刻,什麼法治精神,公民權利已經不復存在。
就在大家要替瑞信股東鳴不平的時候,更騷的操作還在後面。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宣布,瑞士信貸發行的172億美元的at1債券全部清零。這些債券不支付利息,也不回購,更不會轉換成瑞銀股份,讓債券持有者血本無歸。發現問題沒有?按照普遍的規則,公司倒閉清算,首先應該償還債務,剩餘部分再對股東進行分配。這倒好,債權人一根毛沒有,股東雖然也損失巨大,但起碼還能喝到一口湯。
此時此刻,市場原則,契約精神,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法律規則,通通是個屁。
美國銀行接二連三的爆雷,會不會打亂美國的加息步伐,美國銀行業的潛在風險會不會有多米諾骨牌式的外溢,讓我們拭目以待。
老溫不禁感慨,這兩年美西方的各種操弄,正在慢慢扒掉自已虛偽的底褲,讓人越來越認識到他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