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連日來,民營經濟備受參會代表、委員熱議。3月10日,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黃浦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駱正明說,運營企業數十年,一路走來,他真切感受到國家、省市對民營企業給予的厚愛和支持,這成為企業行穩致遠的根本動力。
成都是四川省黃浦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紮根發展的地方,今年是企業與成都結緣的第20個年頭。「我生在重慶,居在成都;創在重慶,興在成都,成都讓我感受到了很強的歸屬感與價值感。」駱正明說。
在成都創業生活多年,對成都有哪些印象?駱正明提到了「雙城經濟圈」「宜居宜業宜游」「空間建築藝術」這三個關鍵詞。
▲全國政協委員駱正明
作為一名來自成都的民營企業家,談及下一步逐浪民營經濟浪潮的打算,駱正明表示,在企業運營過程中,將深度參與成都的產業建圈強鏈。如何參與?在他看來,這需要企業在自身業務中與城市產業發展尋找契合點。
經過多年發展,駱正明所在的企業形成了以電力能源開發、水利資源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金融產業服務為主的多元化產業體系。「我們將用苦幹實幹的擔當責任,首先把自己的企業發展好,並著力推動企業在成都乃至全川產業鏈上下游強鏈、補鏈、固鏈、延鏈,帶動更多中小微企業實現發展,攜手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真正做到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駱正明說。
參加今年全國兩會,駱正明帶去的提案內容聚焦城市能源安全。「去年夏天,四川省內出現了罕見的高溫天氣,全省供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用電負荷屢創歷史新高,確保城市能源供應穩定已迫在眉睫。我認為,應該打造多元化能源供應保障體系。」駱正明分析,四川是天然氣產量大省,在夏天可以提供穩定的天然氣供應保障,因此,建議因地制宜出台扶持政策實現多能源供給耦合互補,積極推動差異化項目落地,實現多能互補保障。
今年是四川省黃浦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紮根成都發展的第20個年頭。在成都生活工作數年,駱正明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興,企業才能興。在他看來,可用三個「關鍵詞」串聯起自己目前對成都生活工作的印象——「雙城經濟圈」「宜居宜業宜游」「空間建築藝術」。
駱正明表示,「我生在重慶,居在成都;創在重慶,興在成都。成都讓我感受到了很強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在駱正明看來,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川渝聯動發展,釋放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幫助企業拓展了更多業務。
從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過去十多年,成渝地區已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城市群。駱正明說,過去十多年的創業經歷中,他見證了這兩座城市的改革變遷。
成都的生活體驗,讓駱正明用另一個關鍵詞「宜居宜業宜游」來形容成都。「成都城市文化的開放包容,公園城市建設營造的大美城市形態,性價比較高的生活成本,遍布大街小巷的美食,豐富的文旅資源,這些給我和公司員工帶來了很舒適的生活體驗,我也常常邀請外地朋友到成都體驗美食,欣賞美景。」
對於「空間建築藝術」,駱正明還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提速,成都從田間阡陌變成了高樓林立,歷史與現代相結合,讓這座城市既充滿活力又不失文化底蘊。」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
編輯 於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