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德國媒體發表了一篇採訪默克爾的文章,期間默克爾表示,法德在2014推動明斯克協議談判是為了「妥協時間」,以讓烏克蘭能有機會提升軍事實力,並稱當時「所有人都清楚」,衝突只是暫時停止,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默克爾此番表態,無異於在告訴俄羅斯,當初的明斯克談判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幌子」,法德烏都沒有遵守並執行該協議的意思,從頭到尾被蒙在鼓裡的只有俄羅斯。
因此,普京在得知默克爾的表態後,直接表示了驚訝和失望,稱這證明了俄對行動的必要性和正確,並稱有些懊悔沒有早點意識到這是一個騙局。
如今,默克爾表態,再度降低了俄羅斯對西方的信任,同時也加大了雙方的矛盾與緊張關係,並提升了和談的難度。
然而,俄羅斯被「欺騙」這件事還沒過去,又一個壞消息傳來了。
30日,法國前總統奧朗德在接受烏克蘭媒體採訪時稱,2014年的明斯克協議確實是為烏克蘭爭取時間的策略之一,並稱默克爾當時的做法以及如今對此事本質的描述都是「正確的」。
這是什麼意思?
這就好比,默克爾告訴普京,法德當初欺騙了俄羅斯之後,奧朗德又站出來告訴普京——默克爾說得沒錯,法德當時確實騙了俄羅斯。這讓普京如何想?俄羅斯如何看?
此外,奧朗德還表示,當俄羅斯失敗時,俄烏衝突就將迎來落幕時刻,這個時候就可以「恢復明斯克協議」,建立一個各方都接受的法律框架。
不得不說,奧朗德這是真敢想,舊的明斯克協議還沒弄明白,如今又想在俄羅斯失敗後,恢復該協議,這無疑是在俄羅斯的「傷口上撒鹽」。
在這之中,至少3個細節值得關注。
1,在明斯克談判上,奧朗德確實有一定發言權。2012年至2017年期間,奧朗德擔任法國總統,而明斯克談判於2014年舉行,恰好在其任期內。
因此,與默克爾一樣,奧朗德也是「當事人」之一。
2,奧朗德對俄羅斯的態度非常強硬,其執政期間,便一再主張對俄羅斯採取強硬政策,例如採取「最大限度的制裁」,但並沒有得到歐盟其他成員國採納,並導致其支持率一降再降,最高時,不支持率達到了97%,這是他沒有選擇競選第二任期的關鍵因素。
從這一角度來看,奧朗德在當時制定「欺騙俄羅斯」的策略時,估計發揮了不少作用。
如今,奧朗德又出來發聲,顯然不單單是表面上力挺默克爾這麼簡單,更多的,或許還是想挑起俄羅斯與西方的對立,以進一步向俄施壓。
3,奧朗德此次發聲,不僅將進一步擴大俄與西方的矛盾和對立,還將再次降低俄與西方的信任。
尤其是,奧朗德提到,在俄羅斯失敗後,可以再恢復明斯克協議,這潛台詞無非就是想「繼續欺騙俄羅斯」,或者在制定一個新的框架,方便西方繼續向俄施壓。
但問題在於,一回生,二回熟,同樣的當,普京怎麼可能上兩次?
總之,默克爾當初的表態,已經對普京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和打擊,尤其是默克爾和普京二人關係還不錯,但最終還是免不了被「騙」的結果。
因此,接下來西方要想尋求與俄對話、獲得普京的信任,只會難上加難。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或許是因為自己的表態,會給俄烏局勢帶去重大變數吧,默克爾在接受採訪時,已經含蓄拒絕了出面調停俄烏衝突的可能。
而在這之前,由於默克爾影響力大且與普京關係好,一度被外界視作調停俄烏衝突的不二人選。
如今,由默克爾親自道出,2014年的明斯克談判是假的,普京倍感憤怒與失望,默克爾顯然也在無形之中失去了普京的信任,更失去了調停俄烏局勢的機會。
目前,外界認為有希望成功調停俄烏衝突的人,已經由默克爾變成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並且近日埃爾多安還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若他最終能調停成功,沒準真能拿下諾獎。
當然了,相比拿諾獎,國際社會更為關注且期待的,還是這場曠日持久的俄烏衝突能早日落幕。
眼下,2022年已經過去了,俄烏衝突也該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