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緯51°40′—53°00′、西經57°40′—62°00′的大西洋海面上分布著由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組成的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的福克蘭群島。福克蘭群島這個名字是英國人給取的,而阿根廷則稱其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的馬島距離阿根廷陸地領土500多公里,然而就是這個阿根廷家門口的群島卻實際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英國方面認為1592年渴望號上的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是第一個發現該群島的人。
英國方面這種說法在國際上並無任何佐證。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有明確文字記錄的第一位發現馬島的人是1600年的荷蘭人威爾德。1764年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率先在東福克蘭島建立居民點,次年英國人也開始在島上定居,1770年佔據南美大陸的西班牙殖民者驅逐了島上的英國人並於1767年左右買下法國居民點的全部產權。1771年英國以發動戰爭作為威脅恢復其西福克蘭島的前哨基地。
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的英國只控制著西福克蘭島,而東福克蘭島仍一直處於西班牙統治下。1774年英國因為經濟原因撤出西福克蘭島,但並未公開聲稱放棄對西福克蘭島的主權要求。1816年7月9日西班牙殖民地阿根廷宣布獨立,1820年阿根廷宣稱繼承了西班牙對福克蘭群島的主權。1833年初英國將島上的阿根廷官員驅逐出島。從那以後英國和阿根廷圍繞該群島的歸屬問題始終爭執不下。
英國與阿根廷圍繞馬島的領土歸屬問題在1982年引發了兩國之間的戰爭。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命令阿根廷軍隊全面佔領馬島。由於英國方面在馬島的防守力量相當薄弱,所以阿根廷軍隊僅遭遇輕微抵抗後就佔領了馬島全境。表面上阿根廷這麼做是為了馬島主權,可實際上是想借這場戰爭轉移人民對國內經濟問題的關注。1981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
同一年阿根廷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達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增長卻只有19.2%。如此糟糕的經濟形勢使阿根廷對執政的加爾鐵里軍政府日益不滿。加爾鐵里政府試圖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但一個內部問題重重的國家發動對外戰爭只會落得內外皆輸的下場。現代化的戰爭早已不再只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雙方綜合實力的全面較量——國內政治經濟局勢同樣會影響到他們的作戰效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內部都不團結的國家卻指望通過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還談什麼人和呢?那麼不佔人和的阿根廷佔不佔天時地利呢?其實英國早在1979年就因為預算收縮而秘密和阿根廷進行移交福克蘭群島的談判。1981年英國計劃從福克蘭群島撤軍。雖說英國當時在和阿根廷進行關於移交馬島的談判,但在沒達成協議之前不能視為英國已向阿根廷承諾歸還馬島,而撤軍也只是緩解國內財政壓力之舉。
事實上這並不意味著英國放棄馬島。英國方面所能做的最大讓步就是在阿根廷承認英國在馬島的石油、漁業等資源上的優先權益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同阿根廷就移交馬島一事達成協議。可阿根廷的加爾鐵里軍政府卻從一開始就低估了英國可能會不惜使用武力捍衛馬島的決心。加爾鐵里認為英國在二戰後已放棄了那麼多的殖民地,而且在馬島問題上也已在開始準備撤軍,所以加爾鐵里以為自己就算真把馬島拿下來也不會引起英國多大反應。
阿根廷從一開始就對英國會選擇開戰的可能性估計不足,所以阿根廷方面對戰爭並沒進行充分的準備。直到英國海空軍跨越大半個地球來到家門口時阿根廷人還感覺這場戰爭猶如憑空從天而降一般。阿根廷方面甚至沒在馬島建一個可供戰機起降的臨時機場。當戰爭爆發後英軍輕而易舉就掌握了馬島海域的制海權與制空權。喪失戰略主動權的阿根廷從一開始就在天時上陷入被動地位。
由於阿根廷始終沒在馬島搭建一個可供戰機起降的臨時機場,所以阿根廷空軍的飛機只能從本土機場起飛。馬島表面上看著是離阿根廷本土挺近的,但靠近馬島的阿根廷南部地區並非其國土主體部分。阿根廷南部地區就像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加拿大北部地區。阿根廷的經濟資源、軍事力量大多部署在北部地區。阿根廷本土的幾個主要空軍機場到馬島的平均距離都在800公里以上。
當然這樣的距離肯定還是沒從英國本土到馬島的距離遠,但這對阿根廷軍隊而言已算是遠征了。以阿根廷空軍的戰機性能要保證在馬島附近的待擊航程就必需進行空中加油。雙方的差距不僅體現在武器裝備上,而且在組織管理上同樣也相去甚遠。當皇家海軍特遣艦隊在跨越大半個地球的開赴馬島途中完成編隊、補給和訓練的時候阿根廷軍隊甚至無法向馬島運送足夠的補給維持島上兩萬多阿軍的正常作戰。
英國特混艦隊到了馬島以後阿根廷就再沒所謂家門口作戰的地利優勢了。有航母坐鎮的英國特混艦隊實際上就相當於海上的移動堡壘。英軍一開始的確是需要跨越大半個地球調兵遣將,但特混艦隊掌握了馬島海域的制海權與制空權以後阿根廷反而需要跨越800多公里航程前來作戰。馬島戰爭中英軍的動員堪稱教科書般的操作:精準的預測、合理的分配、快速的配裝......英國出動的近3萬人特混艦隊每天需要消耗60噸食物。
英國為此動員了30多家企業提供了部隊60天內所需要的物資。英國考慮到戰區靠近南極還緊急動員50家企業生產寒帶作戰服。此外英國還徵用了21艘商業油輪進行油料供應。反觀阿根廷在自己家門口打仗都缺衣少食:士兵住的是沒防寒功能的帳篷,穿的是沒有防寒功能的作戰服。戰爭期間阿軍不少傷員因寒冷截肢。穿不暖的阿軍士兵同樣也吃不飽:他們每個人每天只吃一頓飯,而且每頓飯就只是一個軍用罐頭。
在兩軍交火後島上的阿根廷軍隊因為缺乏足夠的彈藥和補給而沒發揮多大作用。1982年4月30日英國海空軍完成對馬島周圍200海里範圍內的海上和空中封鎖,剩下的便是對困守在馬島上的阿軍進行「瓮中捉鱉」。5月21日英軍開始在馬島登陸後雖連遭猛烈抵抗,但還是在6月14日佔領全島。戰至最後時刻阿軍平均每人手中只有6發子彈。眼見大勢已去的加爾鐵里只好電令馬島駐軍投降。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役結束。
馬島戰爭期間雙方除了正面戰爭的對抗之外還在外交上進行著一場博弈。雙方都希望在國際上爭取儘可能多的國家站在自己一邊,然而在這場博弈中阿根廷就像正面戰場上一樣遭遇完敗。當時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是在美國的扶植下得以上台的,因此他執政時期一直奉行親美政策。加爾鐵里在決定發動馬島戰爭前曾和美國進行過溝通,而當時美國表示對阿根廷和英國的矛盾持中立態度。
可事實上美國還是更傾向於英國:美國和英國同屬英語文化圈國家,而英國在二戰後的外交政策也是唯美國馬首是瞻。馬島戰爭爆發後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舉行了會談。會後美國放棄中立並向英國提供情報支持。在美國的影響下北約各國都採取了暗中支持英國的立場。北約各國雖沒公開介入馬島戰爭,可實際上都暗中為英國提供資金、武器及情報等支持:法國當時就把自己的飛魚導彈參數提供給了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