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發布的消息,當地時間9月29日,英國新任外交大臣克萊弗利結束了對日本、韓國的訪問,來到了新加坡,會見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政要,這是克萊弗利出席聯大後的第一次「外交首秀」,正是通過此次印太訪問,英國的野心暴露無遺。
在新加坡的演講中,克萊弗利用大量篇幅介紹了英國的「印太傾斜」戰略,稱英國在印太地區有170萬的公民和價值2500億美元的貿易體系,英方將在經濟、安全和「共同價值觀」等方面強化合作,在演講中,克萊弗利先後五次提到中國,稱「如果中國背離全球規則,在世界上的地位將受影響」。
在最後,克萊弗利公然對中國發出「警告」,稱如果發生「壓迫」,英國政府絕不會無視。
英國所謂的「印太傾斜」戰略出自約翰遜政府之手,與其說是向印太「傾斜」,倒不如說是向美國傾斜,雖然克萊弗利列舉了印太地區和英國的「關聯」,但無論是「價值觀」領域還是貿易領域,英國和印太多國並沒有太多的共同點,英方的「亂彈琴」一方面是為了迎合美國,另一方面是為介入印太局勢尋找借口。
回望近年來,英國不顧客觀事實,以美國的戰略為導向,先後在阿富汗問題、烏克蘭局勢、台海問題、新冠病毒溯源問題等國際熱點問題上拱火,一門心思迎合美國,使得國際社會一片烏煙瘴氣,在軍事領域,稍早前美方主導的的「環太平洋軍演」、「漆黑-2022」空中演習,英國都是熱衷的參與國,臭名昭著的美英澳聯盟導致的核擴散,在聯合國原子能理事會上被多國痛批。
克萊弗利在新加坡的言論還暴露了英國的野心,那就是借美國對印太地區的介入,擴散自身的影響力,成為歐洲國家在印太地區最有話語權的存在,這也是「全球英國」戰略布局的一部分,英國想重返昔日「日不落」的榮光。
無論英國的打算如何,但要在輿論或其他領域針對中國,是毫無道理且不可接受的。
中國和歐洲並沒有利益衝突,相反在中國巨大的經濟潛力下,對歐洲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在當下歐洲的高通脹率的經濟形勢下,深化對華合作,不僅能改善歐洲各國的經濟困境,還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據有關數據統計,今年前8個月,歐盟對華投資增長123.7%,韓國、德國、日本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增長58.9%、30.3%、26.8%,英國自身的對華投資也同比增長了17.2%。
在中英關係發展上,中方多次提醒英國,稍早前特拉斯就任英國新首相時,中方發去賀電並表示,中英關係健康發展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聯大上,中國外長王毅會見克萊弗利時提出,希望英國新政府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國和中英關係,推進中英關係沿著正確軌道發展,克萊弗利對王毅表示,英國願同中方開放對話交流,為雙方下步合作創造條件。
目前英國的通脹率高達9.9%,對英國而言,首要解決的是國內的經濟問題,而不是在世界其他地區擴散其「影響力」,更不是為了自己的野心,對別的國家發出所謂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