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自二戰後的首次動員令之後,俄烏局勢乃至於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關係,正在悄然之間發生著變化。普京曾在全國電視講話中明確表示,俄羅斯武裝力量會使用「所有武器裝備」以及「所有軍事力量」完成使命。對於普京的這番表態,西方輿論普遍認為,這是普京在為動用核武器做鋪墊,有趣的是,雖然西方媒體一致認為普京是在虛張聲勢,但是歐盟外長博雷利卻警告稱,當對方說自己不是虛張聲勢時,一定要認真對待,而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更是直接,稱白宮已經多次向俄方發出警告,一旦動用核武器將面臨「災難性後果」。
而就在俄歐危機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之際,曾執掌德國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前總理默克爾,近日非常罕見地在公眾媒體上露面。據《觀察者》援引德媒發布的報道,默爾克在出席一場公開會議的開幕式時,就當下的俄烏衝突以及此前普京宣布部分動員令發表看法。
默克爾表示,普京作為一個「認真的對話夥伴」,他的講話理應被嚴肅對待,不能從一開始就將其視為虛張聲勢。默克爾強調,這既不是綏靖也不是懦弱,而是政治智慧的體現,對話有助於保留甚至是開闢新的斡旋空間。
事實上,自從默克爾卸任之後,不僅很少在公共媒體上露面,更鮮少對俄烏衝突發表看法,在俄烏衝突爆發初期,默克爾的這種做法在西方世界遭受了很多非議甚至是抨擊。直到今年六月份,默克爾在一次講話中對俄羅斯的做法進行譴責,但還是在大聲呼籲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保持對話。其實作為一個已經卸任的政治人物,如今無官一身輕的默克爾還能得到西方輿論的關注,究其根本,是整個歐洲體系都找不到一個有能力,或者說有膽量與俄羅斯進行平等、冷靜、理性對話的關鍵人物。
默克爾作為一個經歷過兩德時期的前國家元首,深知歐洲的繁榮安全與俄羅斯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沒有獨立存在的可能性。但德國自己能夠保持理性,不代表德國背後的歐盟和北約也能如此,因此在默克爾卸任之後,德國的外交政策就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從過去的「相對獨立」變成了如今的「趨炎附勢」。
朔爾茨政府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從始至終都沒能發揮平衡態勢的功能,這種表現讓所有旁觀者都大跌眼鏡,以至於當普京宣布了動員令之後,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還對德國平衡俄歐關係抱有希望。當然,從現實角度來看,默克爾即便還在任上,她能發揮的能量其實也受到了嚴重製約。首先,這場地緣衝突的核心,是美國為了徹底掀翻歐洲的安全和經濟秩序,讓俄歐雙方再無和緩餘地,讓歐洲可以死心塌地在安全上依附美國,為美國的軍工複合體開闢新銷路。
同時,衝突導致的能源、糧食危機正在摧毀歐洲搖搖欲墜的經濟,而資本外逃正在抽干歐洲製造業的血液。如果說俄烏衝突的起源,是俄羅斯與北約之間,還沒有徹底清算的冷戰舊賬,那麼歐洲經濟衰退,就是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長期以來對美國聽之任之的必然結果。可以預料得到的是,如果歐盟領頭羊德國和法國,不能誕生一位能夠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領導人,那麼歐洲的衰落幾乎已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