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2023年06月28日17:33:26 熱門 1188

俄羅斯尋求烏克蘭的「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並且「可能發生的流血事件的所有責任將完全由在烏克蘭領土上執政的政權的良心承擔。」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普京於當天向全世界發表了上述的聲明。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軍事行動開展當天,全世界的輿論體系就迅速分化成了兩個極端:

有人說,俄羅斯身為「上三常」之一,軍事實力天下無敵,幾十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拿下基輔,生擒澤連斯基

也有人說,烏克蘭身為北約最前線,美軍和北約一定會神速反應,大舉出兵,到時候神兵天降,直接請普京去海牙國際法庭喝茶。

天不遂人意。

一年多以來,我們都看到了俄烏戰場上的真相:

俄羅斯一擊不成,疲態盡顯,直接陷入了打爛仗的泥潭,打著打著,連自家瓦格納集團的頭目都反了;

而烏克蘭呢?

也沒好到哪去,春夏秋冬,大反攻吹了一次又一次,也沒見哪次成了大功,澤連斯基的口號吹得山響,可戰線軍情也未曾樂觀過。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俄烏到底在打什麼仗?

一時間,許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左右橫跳,今天罵一罵司機北約傀儡,喪權辱國,明天又跟風嘲笑普丁只會裝硬漢,再加上有心之人的引導和信息的天然混亂,大部分人都只是沒頭蒼蠅,嗡嗡地徒勞扇動翅膀罷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中國人的智慧告訴我們,理解現實,首先就要理解歷史。

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中國如此,外國也是如此。

如果不理解斯拉夫人的歷史,不理解過去的俄羅斯,只是以井底之蛙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又怎麼能看出東海之大呢?

因此,理解烏克蘭的鑰匙並不在基輔或莫斯科——當然更不在所謂的華盛頓——而是在克里米亞,在塞瓦斯托波爾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理解俄烏衝突,首先要從克里米亞戰爭開始。

為什麼是克里米亞戰爭?

理解戰爭,首要的並不是理解戰線,而是理解戰爭的背景,理解戰爭的源頭。

克里米亞戰爭,是英法西歐列強——尤其是英國——為了阻止沙俄帝國的擴張而打的一場戰役。

戰爭爆發於19世紀50年代,那麼,在這個時間點上,整個歐洲又是什麼樣的態勢呢?

19世紀初年,歐洲爆發了持久的拿破崙戰爭,英法之間的漫長爭霸以英國人戰勝告終,輸掉了滑鐵盧法國陷入了無窮無盡的內部爭鬥,英國則趁機擴張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到克里米亞戰爭時,英國已經雄踞了半個世界,擁有日不落帝國的美名。

但英國人並非沒有對手,當他們自稱歐洲仲裁者,稱霸世界時,俄國人也站了出來,自稱「歐洲憲兵」,並再一次挑起了和奧斯曼之間的戰爭。

英國人只是掃了一眼地圖,就深深地明白——要阻止俄羅斯人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為什麼?

其一,奧斯曼橫亘亞非拉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尤其險要。一旦俄國人擊敗了奧斯曼,英國和印度之間的聯繫就會被切斷。英國富有四海,但其中一半以上的財富都在印度身上,失去印度,英國就將萬劫不復。

其二,英國人操持了四十年的歐陸均勢,已經隨著時間而垮塌。19世紀40年代,拿破崙三世奪取法國政權,掀起了向外擴張的風潮,奧地利帝國則日漸虛弱,擋不住左右兩側的強敵。與其繼續坐視不管,倒不如親自下場,借力打力,先把俄羅斯人壓制住再說。

那麼,為什麼是克里米亞?

在英法介入之前,俄國已經在多瑙河流域大踏步前進,他們武裝佔領了兩個公國,並向奧斯曼的邊境大舉進攻。

但如果在多瑙河流域全面反攻,英法也將陷入泥潭。

英法清楚,正確的進攻方式,是選取黑海沿岸的某個戰場,集中兵力,局部以多打少。

選取黑海沿岸,是因為英法可以通過奧斯曼控制的海峽,以優勢海軍確保後勤供給,直插俄羅斯的腹部,使俄羅斯必須回防。

俄羅斯一旦回防,便要在區區半島之地和英法聯軍作戰,無窮無盡的人力優勢得不到發揮,於是只能僵持作戰,直到崩潰。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那麼,重新回到我們的問題上——為什麼俄烏衝突早不爆發,晚不爆發,偏偏挑在這個時候爆發呢?

讓我們認真審視一下當今的世界格局:

美國人身為「世界警察」,已經將世界大權握在手中三十餘年。

雖然早年間美國大兵確實是天下無敵,所向披靡,但隨著一場場戰爭過去,山姆大叔也已經疲態盡顯,左支右絀。

在亞太,美國需要傾盡全力來壓制真正的大敵,以至於無力他顧,而俄羅斯人趁勢而起,連續在克里米亞、敘利亞、非洲等地攻城拔寨(瓦格納集團在非洲的影響力非常驚人)。

而烏克蘭此地,也堪稱是東歐格局的核心——烏克蘭地域廣袤,東面距離莫斯科區區幾百公里,可以說直抵俄國人的心臟,而西面就是北約與歐盟的正式成員國波蘭。

如果俄國人奪走了整個烏克蘭,那麼北約和俄國之間將再無緩衝區,西歐的富庶之地將直面俄國人的兵鋒,失去歐洲,美國也就失去了一切。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反過來,如果俄國徹底失去了烏克蘭,那麼克里姆林宮就成了未來戰爭的前線,普京大概連覺都睡不好。

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年的英國就是今天的美國,當年的奧斯曼就是如今的烏克蘭,當年的俄羅斯……還是今天的俄羅斯。

英國不惜親自下場,就是要維護以自己為核心的國際格局,儘管美國沒有膽量和餘力親自下場,但維護自己利益的決心,必然還是有的。

儘管國際霸主換了,但俄羅斯身為攪局者的身份沒變。

為什麼要從克里米亞戰爭的角度去理解今天的俄烏衝突?

此,其一也。

理解俄羅斯人的攪局者身份,是我們理解當今俄烏衝突的第一步。

但這一步還遠遠不夠,我們下一步要理解的,是如今俄羅斯軍隊的結構和性質。

在許多人早前的幻想中,俄羅斯陸軍仍然是那支堅韌不拔的鋼鐵洪流,他們擁有鐵一般的軍紀,在血和火的磨礪中前進,推平整個歐洲只需要72個小時。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但這些人都犯下了一個巨大的唯心主義錯誤,他們滿心以為,意識形態的劇變、國家疆域的分裂、經濟結構的崩塌、產業體系的消失,和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完全無關,軍隊就是空中樓閣,八十年前什麼樣,八十年後還是什麼樣。

錯。

意識形態的劇變,將導致軍隊不知為何而戰,軍隊喪失向心力和凝聚力,進而導致軍隊和政府互相猜忌,人心惶惶。國家疆域的分裂將嚴重撕裂軍隊的各個組成單元,軍權的洗牌式重新分配必然會重創軍隊的戰鬥力。

經濟結構的崩塌使得軍隊無錢可用,要麼裁撤士兵,縮減編製,要麼就大砍軍餉,降低待遇,無論哪條路,最終帶來的都是軍隊戰鬥力的下滑。

產業體系的消失使得軍備體系煙消雲散,整個軍隊只能趴窩在一堆古董裝備上苟延殘喘。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什麼樣的國家就有什麼樣的軍隊。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蘇聯盛極一時,稱霸世界的時候,它的軍隊自然是天下第一流的強軍,可當它倒退為俄羅斯的時候,那支強軍,也必然會重新萎縮到當年灰色牲口的時代——沒錯,沙俄的時代。

為什麼要從克里米亞戰爭的角度理解俄烏衝突。

此其二也。

沙俄軍隊不是解放軍這種現代化的人民子弟兵,他們不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負有任何責任。他們缺乏裝備,缺乏訓練,缺乏後勤,最重要的是缺乏紀律、缺乏思想。

當他們看到自己的上級吃香喝辣、享受人生的時候,他們會怎樣看待自己手裡的老古董?怎樣看待自己家庭那貧困不堪的生活?他們真的能為自己的國家獻出生命嗎?

顯然是不能的。

沙皇們也知道不能,於是他們找到了哥薩克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我們的土地不是鐵犁來翻耕……哥薩克的土地是哥薩克的馬蹄踏出,光榮的土地上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靜靜的頓河到處裝點著年輕的寡婦,我們的父親,靜靜的頓河上到處是孤兒,滾滾的波濤是爹娘的眼淚。

一談到沙俄軍隊,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哥薩克騎兵,他們是強大的僱傭兵,跟隨著沙皇的旗幟南征北戰。

沙皇可以不信任自己的軍隊,卻不會不信任哥薩克,因為自己的軍隊可能無法控制,但哥薩克只需要錢就能控制,錢給夠,哥薩克可以打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想到什麼了嗎?

沒錯,當年的哥薩克,就是今天的瓦格納。

俄軍臃腫不堪,山頭林立,調動困難,但瓦格納可以依靠僱傭兵的身份和公司的制度避開軍隊,南征北戰。

只要錢給夠,瓦格納就能從敘利亞一路打到非洲。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為什麼需要哥薩克和瓦格納?

因為昔日的沙俄和今日的俄羅斯養不起一支龐大的強軍。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佔有無比廣袤的疆域,但所有疆域都經受著嚴寒的考驗。

這一特點使沙俄治下的俄羅斯民族形成了堅韌不拔的特點,但同時也極大削弱了沙俄帝國的治理能力。

廣袤的疆域、恐怖的寒冬,使俄羅斯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村社制度,進而演化出了少量的大地主和諸多的農奴。

俄羅斯的大地主絕非中國的一村一縣之地主,許多大地主擁有上萬農奴,耕種百萬畝土地,沙皇也僅僅是其中之一。

而當戰爭來臨的時候,大地主們顯然無法依靠這些農奴作戰——農奴不過是被他們肆意鞭笞奴役的工具,指望他們奮勇作戰屬於無稽之談。

哥薩克和瓦格納的本質是僱傭兵。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僱傭兵比起正規軍當然有無數的好處——他們只需要錢就能發揮出超群的戰鬥力;人數較少,機動靈活,可以迅速投入到各個戰場中;

由於總人數較少,實際需要付出的利益也不多;編外人員,不需要承擔巨大的後勤、撫恤、整編、輿論壓力;往往只效忠於某一個統治者或集團,可以繞過大局自行其是。

這是昔日的沙皇器重哥薩克的道理,這也是今日的俄羅斯器重瓦格納的道理。

由於蘇聯的階梯,工業體系的崩塌,今日的俄羅斯看似烈火烹油,實則只是趴在石油經濟的基礎上苟延殘喘。

以不如廣東省的GDP去供養一支世界前列的大軍,必然是捉襟見肘,於是俄羅斯軍隊缺乏裝備的迭代升級,缺乏整編訓練,更重要的是,軍隊不知為何而戰,目睹俄國高層的腐敗而喪失戰意。

於是瓦格納就閃亮登場——瓦格納的領導人是普京的廚子,人選上不會叛變;瓦格納只是區區幾萬人的僱傭兵公司,可以有效地繞過俄軍高層,指哪打哪,同時撫恤壓力、輿論壓力都小的出奇;僱傭兵看錢說話,戰鬥力比俄軍強得多;最重要的,瓦格納的後勤裝備全部來自於俄軍的供給,好控制。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但僱傭兵真的就比正規軍強這麼多嗎?

2023年6月24日,瓦格納宣布「叛變」。這場叛變只持續了不到二十四個小時,很快便以安撫告終。

許多人摸不著頭腦,不理解這場大型的行為藝術表演,有人歡呼雀躍卻又迅速銷聲匿跡,以上種種——都是不理解瓦格納實質的人,不理解俄羅斯軍隊實質的人。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瓦格納動亂的實質,無非是一場大型的花車遊行,他們的訴求不是什麼奉天靖難,而是單純地要求提升自己的待遇。

有心之人大概知道,不久之前,俄軍和瓦格納之間鬧出了收編的戲碼——以正規編製收編僱傭軍,這豈不是在挖僱傭兵的根?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輪迴——從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說起 - 天天要聞

沙皇俄國征戰千年,也沒有哪位沙皇膽敢收哥薩克為農奴,以此觀之,大概今天的俄羅斯,還不如農奴主們拎地清楚。

編外人員鬧事,這就是瓦格納動亂的實質。

從克里米亞到烏克蘭,俄羅斯在三百年間走完了一個循環。

三百年前,俄羅斯靠僱傭兵哥薩克打頭陣,靠正規軍緩慢推進,三百年後,俄羅斯靠僱傭兵瓦格納打頭陣,靠正規軍維持陣線。

三百年前,俄羅斯民生凋敝,三百年後,俄羅斯經濟落後。

三百年前,俄羅斯領頭挑戰世界霸主,三百年後,俄羅斯還在率先挑戰世界霸主。

也許,那支威壓半個世界的鋼鐵洪流,才是俄羅斯歷史上的意外吧。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