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這一天,海峽兩岸民眾會在福建省石獅市蚶江共同舉行水上端午節慶活動(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月2日至3日,在福建省廈門市還舉辦了「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龍舟賽。那麼,台灣民眾是怎樣過端午的,又有哪些充滿儀式感的習俗呢?讓我們跟隨中國傳統文化套書《傳家》的作者,台灣作家姚任祥一起,走進她兒時記憶中的端午節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又有「端陽節」「重五節」「五月節」等稱謂。
提到端午節,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本是楚懷王的大臣,一度頗受重用,但因此在朝中樹敵,不斷被進讒言,反遭流放。後來秦國攻陷楚國首都,屈原痛不欲生,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屈原投江自盡後,楚國漁民紛紛駛船來回於汨羅江打撈,為了避免水中魚蝦啃食屈原的遺體,不但敲鑼打鼓,還把煮好的糯米飯放入竹筒投入江中餵食。其後逐漸演變成用葉子包成粽子的做法。這就是龍舟競渡與包粽子的由來。
但據南北朝梁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初五競渡是東吳地區為了紀念春秋時代吳國的忠臣伍子胥而有的習俗,他比屈原還早了三百年,且屈原在《九歌》中也曾寫到划龍舟的活動、因此可得知賽龍舟的習俗並非來源於祭祀屈原。無論真實起源如何,屈原的感人故事傳頌後世,早已成為端午節最具象徵的代表人物,端午節當天也是我國公認的詩人節。
粽子
一到端午節,家家戶戶一定會吃粽子。
小時候,有一次端午節前去拜訪一位住在集合公寓的長輩,在那裡,家家戶戶把自已包好的粽子懸掛於中庭,一串一串沿著整個迴廊,很有過節的熱鬧景緻。
我們家的粽子都是長長的,但那個午後,我所見到的懸掛於陽光下的粽子卻是塔形、尖錐形、正三角形、圓柱形、枕頭形等等,形態各異……。
原來在那個集合公寓住著不同省份的人,他們所包的粽子形狀是我從沒看過的,讓我充滿好奇且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各省的粽子,內餡和外形都不相同,可大致區分成北方粽、江浙粽、廣東粽、台灣粽等。
北方粽基本都是甜口,蘸著糖吃;江浙粽的餡料為單純的五花肉或豆沙;廣東粽和台灣粽子的餡料比較豐富——有五花肉、火腿、叉燒肉、蛋黃、栗子、香菇、蝦米等。廣東粽的尺寸比較大,台灣北部粽的糯米要先炒過,南部粽則配以大量的花生,吃的時候還要蘸花生粉或醬料。早年農業社會生活清苦,逢年過節才打打牙祭補補身,所以粽子的餡料格外豐富。
龍舟競渡
賽龍舟從古代的祭祀儀式,逐漸演變為重要的傳統民俗競技活動,在中國盛行於南方濱河地區。
龍舟競渡有相當隆重的儀式,龍舟下水前必須先在五月初一舉行迎龍頭、點睛的儀式,下水前還要完成請水神、接龍船、祭江等儀式,方可開始比賽。賽後還要舉行謝江儀式,感謝水神庇佑。
掛蒲艾
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象徵驅魔,是端午的代表性植物。它散發特殊的芳香,具有鎮咳、鎮靜等多種療效。
艾草也具有香氣,它在傳統中醫領域使用更為廣泛,艾灸、拔火罐都以艾草作為燃料,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利尿等多種療效,因此別名「醫草」。
為了除厄避疫,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會洒掃庭院,並把菖蒲與艾草綁成一束,懸掛於大門旁或屋檐下。
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含有三硫化二砷的礦物,自古用於消毒。每到端午節,人們會把少量雄黃浸泡於酒里,製成雄黃酒後飲用,認為這樣可以防毒驅病。
流傳至今,許多民眾仍會把雄黃酒灑在家的周圍,並用雄黃酒「畫額」——在額頭上畫個「王」字,稱為以克五毒(五種有毒動物的合稱——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
我們家在端午節這一天,會把雄黃加入米酒中,灑到每一扇門邊與下水道入口。可能是受到《白蛇傳》中,許仙聽了法海的話,要白素貞喝下雄黃酒現原形的典故影響,讓我們以為雄黃酒是可以謝絕所有怪裡怪氣的訪客吧。
佩香包
端午節製作香包給小孩子佩戴以象徵吉祥、避邪的做法早在漢朝的《禮記》中就有記載。古人流行佩掛香包,可使人醒腦、神清氣爽。
香包用各色綢布製成囊狀,裡面放置香料後用針線縫合,再串以布繩,系掛於頸間。傳統香包只有老虎和公雞兩種造型,老虎是取其為百獸之王;公雞則是象徵雞會吃蟲。
午時水
台灣過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在端午節當天中午12點打井水出來放入瓮里,然後擺在神明廳或客廳內的陰涼地。這翁水可以保存很久而不變質,又稱為「陽水」,拿來沐浴可以美容、抗百毒、解犯沖;還可拿來飲用,據稱可消暑、止瀉。
立蛋
相傳端午節正午因為陽氣最重,平日不易豎立的雞蛋在此時便可豎直立在地上,只要成功就可以為來年帶來好運,因此「立蛋」一直都是端午節應景的餘興節目。事實上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平常時候只要有耐心,也可以把雞蛋立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北方人愛上了南方肉粽,甜甜的蜜棗粽也開始受到南方小夥伴的青睞。歡迎小夥伴們在評論區聊聊自己家鄉的端午習俗,跟大家一起分享兒時回憶吧!
編輯:袁舒
圖片來源:《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