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灰白的短髮
身著一件馬甲
架著副掛脖眼鏡
說話乾淨利索
72歲的吳於人站在鏡頭前
開始大聊特聊「宇宙射線」
開始了新一期短視頻錄製
「真厲害!這個老太太是誰?」有人在評論區問。
「這可不是一般的老太太,她是同濟大學的物理學吳教授。」老牌同濟校友刷到了,自發留下回應。

退休前,吳於人是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她拿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帶出一眾「高精尖」學生。
退休後,從科學眾神殿走出來的吳於人,變成了愛玩物理的老小孩,她要把高閣之上的理論變成「玩具」。
「物理很有意思,為什麼很多學生不喜歡呢,因為被考怕了。我希望告訴老師、孩子們,物理該怎麼教、該怎麼學。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物理,離不開科技創新啊。」由她本色出鏡的人設「科學姥姥」,用一個個有趣的科學實驗,在全網吸粉一百餘萬,將硬核科普帶給全國少年兒童。

不懼冷落將科普進行到底
簡單、質樸、童趣...吳於人在屏幕上本色呈現的教師形象,很快俘獲了一眾粉絲的喜愛。
然而,在16年前,她最初決定做青少年科普的時候,卻是另一番冷落景象。

退休之前,她是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還是同濟大學出版社《大學物理 ——21世紀網路版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大學物理網路課程》的第一作者。
在教《大學物理》時,吳於人便發現,不少學生對物理有明顯的畏難情緒,他可能很擅長做物理題,但並不熱愛物理,更別說好奇心和探索欲。
她有意在實驗器材的選擇和布置上貼近生活,和同濟大學同事們一起建設物理探索實驗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中拾回科學探索的純粹樂趣。
2009年,針對青少年學習特徵,吳於人和同事們開展專門課程開發。高大上的物理知識,變成了孩子們感興趣、學得懂的東西。
吳於人總能用一種天然的想像力,帶著孩子們去理解科學究竟是什麼。
「這是一個望遠鏡,一個口徑為500米的『天眼』,像一口大鍋,能下多少餃子啊?」南仁東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在「吳姥姥」口中變成了小朋友們能夠理解的模樣。

學做「網紅」讓孩子們「不刷題」也能學好物理
可能吳於人自己也沒想到,教了大半輩子物理,年過七旬,還要重新學習年輕人的玩意兒,學寫腳本、學當網紅。
2018年,由吳於人和她的學生關大勇牽頭,聯合十位博士教授成立了「不刷題俱樂部」。師徒的目光走出上海、面向全國,他們為公益科普探索找到了新的傳播形式——進駐視頻平台。
最初,團隊拍一拍實踐基地的科普日常,後來發現凡是吳於人出鏡解說的視頻,點擊熱度都特別高,出了接連好幾個「爆款」。於是,由她「擔綱」主角,賬號逐漸做出了自己的風格定位。
接連出了幾個「爆款」視頻後,吳教授也遇到了一些難題:「做短視頻科普與給學生上課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在短時間內將一個知識點講透徹?」
為此,吳教授在實驗器材選擇上更貼近生活。
例如用鐵鍋演示天眼、用掃帚模擬太空中的宇宙射線...在吳於人手裡,雞蛋、花生、硬幣等都能成為實驗用品,將複雜的物理知識演示得一目了然。
這些「腦洞大開」的道具,總是會在吳於人的馬甲里出現,而這樣滿是口袋的馬甲她還有很多件,伴隨著她的教學實驗生涯,已經穿了幾十年了。

吳於人的視頻拍攝腳本都是自己寫,有些想不通怎麼解釋的原理,就跑去和其他的老教授討論。
一條短視頻時長雖短,但吳於人和團隊卻傾注了很多。
負責視頻拍攝的是80後小伙李浩榮,對於物理學他是個「門外漢」,李浩榮告訴記者:「我聽懂了可能網友也就能聽懂了」。

「只要有精力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為什麼不選物理?物理挺有意思的!」
吳於人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航天工作者,她最初想跟隨父親的步伐投身航天事業,但在父親的鼓勵下,曾是物理課代表的吳於人大學報考了物理學相關專業,從此與物理學結緣。

如今72歲的吳於人仍然在堅持她的科普視頻,吸引了全網上百萬粉絲的關注。
對於網友稱呼自己「吳姥姥」,吳教授表示自己其實很喜歡這個稱呼,「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我覺得自己是吳姥姥進科學大觀園,永遠對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吳於人說做科普是自己的責任,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物理的魅力,領略到科學世界的樂趣,這些努力就都是值得的。
「只要還有精力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為吳於人教授點贊
科普讓科學不再神秘
希望越來越多青少年
能更直觀感受
科學探索的純粹樂趣
來源:陝視新聞綜合央視新聞、三秦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