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船融媒》 撰文:王梅梅 編輯:朱向鋒 該文首發於2019年7月11日
由國家圖書館舉辦的《黨建公開課》系列近期正式開課,開國中將劉忠之女劉蒨作為嘉賓,講述了長征時期發生在父親身上舉足輕重的偵察故事,讓觀眾意猶未盡。
劉忠之女劉蒨(攝影/王學民)
近日,紅船編輯部對劉蒨進行了專訪,在她的講述中我們得知,原來劉忠將軍就是一本「故事寶典」,從年輕的泥瓦匠,到偵察科長、軍隊院校的功臣,再到退休以後仍心繫群眾的親民將軍,他的非凡一生值得回味。劉蒨講述道,抗日戰爭時期,劉忠曾奉命護送鄧小平政委去中條山開闢根據地,期間他們被日本鬼子包圍,劉忠率領部隊掩護鄧小平在山裡輾轉20多天才衝出重圍。鄧小平當時笑著對劉忠說:「你這次護駕有功啊!」
小時候因窮困輟學,當了泥瓦匠學徒
劉忠中將資料圖(圖片來源於網路)
1906年,劉忠出生在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才溪村一個窮苦農民家庭。劉忠的爺爺病故後,家裡沒錢安葬,借了錢才料理了後事。他父親又得了重病,也沒錢看病。小時候的劉忠常常跟母親上山挖野菜、砍柴,生活非常辛苦。有一次過年,地主來家裡收租,父親割了一小塊肉準備當年夜飯,地主一看就把肉拿走了。最後一家人什麼都沒吃上,就著野菜和糠馬馬虎虎過了年。這些情景劉忠從小看在眼裡,他特別痛恨地主、老財主。
劉忠讀過幾年私塾。劉蒨說:「爸爸有一個特點,看過的書過目不忘,記憶力超群,每次考試都考第一,老師們很喜歡他。」讀完兩年以後,母親實在借不到錢了,老師就讓他又免費讀了一年。讀了3年私塾後,劉忠算是有一點文化底子了。
12歲的時候,輟學的劉忠被母親送去學泥瓦匠。學徒的頭三年只是為工人做飯,但是因為年紀太小,提水都很吃力。聰明的劉忠就在土牆上挖了個洞,把水桶吊在棍子上,利用槓桿原理往灶台上抬水。三年間,劉忠受到過很多打罵,三年過後,才真正開始學習做泥瓦匠。他每天跟著師傅去各鄉蓋房子,倒也漲了不少見識,直到共產黨來了家鄉搞農民暴動。
在農民暴動熱潮下,劉忠曾受地下黨派遣去參加幫會的暴動,和幫會的人殺雞拜把,但那次暴動因不成熟失敗了。後來劉忠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最後一次暴動成功了,還成為暴動的領導人之一。
劉忠加入共產黨以後,在黨的領導下做了很多工作。古田會議的時候,劉忠帶著十幾名赤衛隊員參加紅軍。
漳州戰役上打下一架飛機
紅軍時期,劉忠晉陞很快,1932年就成了團一級幹部。劉蒨認為,這跟父親打仗勇敢,還有點文化有關。
在第三次反圍剿戰鬥中,劉忠參加了漳州戰役。神奇的是,時任紅11師33團政委的劉忠,在漳州的龍山頂上果斷指揮部隊架上機槍,由副團長陳冬生親自用機槍打下了敵人第一架敵機。
當時紅軍的武器很差,基本上以大刀長矛為主。對方飛行員飛得很低,似乎在向我軍挑釁。劉蒨說:「紅軍一有行動,飛機就在天上跟著飛,我父親就氣得要命。」於是,劉忠就叫來陳冬生副團長,陳冬生原來是國民黨機槍連的連長,槍法很好。於是陳冬生架起機槍親自打,把飛機上的駕駛員打傷了,飛機只能迫降到漳州機場。漳州戰役勝利以後,劉忠還帶人去機場看了那架飛機。
不過,劉蒨強調:「實際上這不是什麼抗日神劇情節,當時我父親的部隊打傷的是飛行員。」
1932年漳州戰役紅33團擊落的敵機(劉蒨供圖)
劉忠當選偵察科長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準備戰略轉移。這種情況下,一軍團決定成立偵察科,挑選偵察科長的時候,選擇了劉忠。左權參謀長對他說:「你當政委的時間長,又兼任團長,打仗很勇敢,我們相信你能勝任這份工作。」
接著,左參謀長叫來管理科長王禮,給劉忠派一個警衛員,配一匹馬;又交代教育科長陳士榘給劉忠找偵察工作有關書籍,幫助劉忠建立好偵察科;還叫作戰科長聶鶴亭把原屬作戰科管的偵察資料,偵察參謀人員及便衣偵察隊等,移交給劉忠接收,作為成立軍團偵察科的基礎。紅軍一軍團偵察科成立後,從作戰科調來3個偵察參謀:毛教清、蘇孝順和李廷贊同志,並將軍團便衣偵察隊的30多人交給偵察科。這些偵察員是經過挑選的,政治素質好,技術本領高。
劉蒨介紹道:「偵察工作包括的事情很多,比如說戰略偵察,就是部隊要去某一個地方之前,要知道敵人的兵力部署,有時候向敵方打幾槍,這是火力偵察;還有捕捉俘虜,那會兒叫『抓舌頭』,就是從俘虜嘴裡問出來敵方部隊的番號,執行什麼任務等等;有時候還要佯攻,長征時偵察科奉命曾佯攻過昆明、雅安,迷惑敵人我們的行動方向,鉗制、分散敵人的注意力。」
長征中,劉忠奉命率領紅一軍團偵察部隊走在中央紅軍長征的最前面,是長征先鋒中的先鋒。他們經常喬裝成國民黨的部隊,克服了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深入敵戰區,探詢前進道路,及時、準確地獲取有關情報,引導和保障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搶渡烏江、巧取遵義、四渡赤水、智過彝民區、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通過大草地、突破臘子口、攻奪吳起鎮等,受到黨中央和紅一軍團領導的一致稱讚,被譽為長征「尖兵」。
劉蒨表示,偵察是一項非常複雜和辛苦的工作。通過哈達鋪的時候沒有地圖,每天要找到至少20個嚮導,還要調查前方150里的情況,這些情報決定著部隊的行動方案,很辛苦。
紅一軍團騎兵團是如何成立的?
1935年10月7日,已到了長征末期,陝甘支隊過了六盤山,劉忠抓到敵人兩個騎兵偵探,得知前面的青石嘴有東北軍兩個騎兵連在歇馬。
正是送上門的肥肉!毛主席、彭總命令部隊突襲消滅了敵騎兵團。當時對方已經歇下腳,毫無防備,幾十分鐘就解決戰鬥,我軍繳獲了很多馬匹。一軍團政委聶榮臻向劉忠提議,先把偵察連變成騎兵連,這樣偵察效率也高。慢慢地,1936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騎兵團特別支隊成立,下轄四個騎兵連,中央軍委任命劉忠為特別支隊(騎兵部隊)司令員兼政委。
劉忠先後率領紅軍的第一支騎兵部隊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山城堡戰鬥、東渡黃河鉗制閻錫山部隊、先期與二、四方面軍接頭會合;西安事變時攜帶彭總給張學良、楊虎城的信南下到西安以北的涇陽與其接頭做張學良、楊虎城起義軍的後盾等任務。這支騎兵部隊為紅軍東征、西征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延安時期,泥瓦匠出身的劉忠派上用場
1936年12月,紅軍三個方面軍和陝北紅軍抽調大批高中級幹部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劉忠被選調去參加學習。劉蒨興奮地講道:「一聽說又能學習,我爸爸高興壞了!」學習一向優異的劉忠畢業後留校做了領導工作。抗大總校共辦了8期,劉忠親歷了5期。
1937年,劉忠任抗大二期六隊隊長時,因學生太多,住宿成了一大問題。當時擔任抗大副校長的羅瑞卿聽說劉忠是泥瓦匠出身便找到他,劉忠傾盡全力,發揮自己泥水工出身的特長,帶領學員察看地形、做圖案,僅用10天時間挖好30個窯洞。
羅瑞卿副校長讚不絕口地說:「劉忠,你真有兩下子。」1940年11月,劉忠調任抗大六分校校長,在河北涉縣、山西武鄉地區辦校,為部隊培養精英,作出了重要貢獻。
鄧小平為何對他說「護駕有功」?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1942年2月,劉忠任129師386旅副政委,5月調任豫晉聯防軍區司令,奉命護送鄧小平政委去中條山開闢根據地。
5月9日晚上,他們剛開了個小會,吃點東西就睡了。劉忠妻子伍蘭英起夜的時候發現周圍山上有動靜,仔細一看已經被日本鬼子包圍了。伍蘭英趕緊去叫劉忠,劉忠一骨碌爬起來去找鄧小平。劉忠率領部隊掩護鄧小平在中條山裡輾轉20多天才衝出重圍,終使鄧政委等領導安全脫險。鄧小平政委當時笑著對劉忠說:「你這次護駕有功啊!」
1943年2月,劉忠調任386旅政委兼太岳第二軍分區政委,1944年4月任太岳第二軍分區司令員,1947年4月任太岳軍區司令員。
夫妻雙雙登上領獎台
解放戰爭期間,劉忠率部參加了上黨、聞夏、同蒲、臨(汾)、浮(山)、晉西南、汾孝、臨汾、晉中、太原、成都、西昌等戰役。
上黨戰役中劉忠任386旅旅長,為上黨戰役的主力部隊之一。在武器彈藥匱乏的情況下,劉忠發明了「一瓢水」戰法,率部十分鐘成功攻克長子城,以弱勝強。接著勝利完成了老爺山打援、桃川追敵等戰鬥,此戰為毛主席在重慶談判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臨(汾)浮(山)戰役中,劉忠任四縱參謀長,親自在前線指揮所監聽敵人的電話,掌握敵人動向並指揮前線部隊作戰,成功將國民黨蔣介石最精銳的嫡系部隊「天下第一旅」殲滅,活捉了旅長黃正誠,三戰三捷。
1946年10月,四縱在山西沁源縣郭道召開了縱隊英雄、模範大會,會上通過民意表決,經五個旅一致推舉,參謀長劉忠被晉冀魯豫軍區評為戰鬥英雄。(根據當時規定,旅以上幹部評「戰鬥英雄」需經中央軍委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劉蒨還說:「我的母親伍蘭英在四縱幹部家屬學校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由於工作出色,也被評為勞動模範。夫妻雙雙登上領獎台。」
紅船編輯部了解到,伍蘭英(1916-1982),四川蒼溪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紅軍第四方面軍,曾任31軍91師宣傳隊長,蒼溪縣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1934年初,擔任川陝工農民主政府財委會司務長。1937年由團轉黨。1935年參加了長征,曾任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排長、連長;太岳軍區三八六旅衛生處指導員,太岳二分區干屬紡織所指導員,太岳四縱干屬學校黨支部書記等職。1946年被晉冀魯豫軍區四縱隊評為「勞動英雄」。
新中國成立後,伍蘭英任南京軍事學院軍需處管理員,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家屬委員會主任、院務部協理員等職,1960年榮獲「三八紅旗手」稱號。紅色題材電影《銘心歲月》就是以劉忠將軍的夫人、劉蒨的母親伍蘭英為原型,描寫抗日戰爭時期伍蘭英感人肺腑的家國故事。
八路軍晉冀魯豫第四縱隊頒發給父親的戰鬥英雄獎章和母親的勞動英雄獎章(劉蒨供圖)
劉忠是軍隊院校的功臣
新中國建立後,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劉忠從西康軍區司令員調任川西軍區司令員。當時川西軍區決定抽調60軍、61軍、62軍各一個師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個軍,由劉忠任軍長準備赴朝作戰。正當他整裝待發之際,西南軍區司令部轉來一份中央軍委的電報:「令調劉忠為陸軍大學校務部長,立即到職。」劉蒨透露:「父親當時真希望去朝鮮作戰啊,他找過老領導賀龍、鄧小平,又飛到北京想找老領導聶榮臻、羅榮桓請求赴朝參戰。當他在北京見到軍訓部長蕭克時,才得知這次是劉伯承元帥點的將。」
陸軍大學將於次年1月15日開學。劉忠說,共產黨員應該服從組織分配,聽從黨的召喚。他不敢怠慢,匆匆前往南京報到。劉帥一見到他,高興地握著他的手說:「劉忠同志,到了好,就差你這一腳了。」至此,劉忠開始了他後半生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院校的緣。
1955年,南京軍事學院成立戰役系,劉忠成為被選調入該系學習的52名學員之一。兼職學習要付出比別人加倍的精力和心血,他只能「三更燈火五更雞」加班加點的學習。1957年10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前夕,中央軍委任命其任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後又改為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正當劉忠準備赴任之際,突然接到通知,讓他暫時不要動。原來又是劉伯承元帥向軍委提出要他隨之前往北京籌建軍隊的最高學府「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劉帥說:「搞劇團要有梅蘭芳那樣的名演員,辦院校要有一支高水平的領導幹部和教員隊伍,劉忠同志該留給我籌建高等軍事學院。」正要赴任蘭州的劉忠,又接到周恩來總理簽署的新任命:「劉忠為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副教育長兼院務部部長」。當組織上徵求他的意見時,劉忠以大局為重,毅然表示:「個人服從組織。聽從中央決定。」
劉蒨動情地表示:「父親一生在5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有30多年從事人民軍隊的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土地革命時期在紅軍學校學習、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工作、解放後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校務部長、南京軍事學院副教育長兼物質保障部部長、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兼院務部部長、軍政大學副校長。為我軍院校建設和教育工作嘔心瀝血、立下汗馬功勞。父親不愧是我軍建設院校的功臣。」
「父親不讓我們以將軍後代自居」
被問及父親母親日常生活中的樣子,劉蒨的目光漸漸柔和下來。她說:「我爸爸媽媽為人厚道,媽媽是農民出身,她對工農群眾有很深厚的感情。院子(北京高等軍事學院,今國防大學)里的老職工都是我爸爸親自招來的,他們去世以後我爸爸都會去家中親自慰問。」
北京高等軍事學院老校門(劉蒨供圖)
在劉蒨的記憶中,家裡來了剪修樹枝的工人,母親伍蘭英都會熱情招待:會抽煙的遞煙,不會抽煙的喝茶,家裡有西瓜就切西瓜……平時生活中對他們的幫助更是家常便飯。有個老職工第二胎生了雙胞胎,生活困難,伍蘭英每個月給他們家定牛奶,一直到孩子們三歲。還有職工家裡遭災來借錢,伍蘭英直接給了50塊錢,並表示不用還。劉蒨說:「我媽媽去世的時候沒留下什麼錢,她都用來幫助別人了。」
一直以來,劉忠、伍蘭英夫婦在這個院里威信都很高。像父母親一樣,劉蒨還把很多老職工叫到一塊吃了一頓飯,送給他們了禮物,使這些老職工都很感動。
劉蒨表示,在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之後,我的父母依然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保持著我黨我軍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傳統。對於我們長大後,他們要求我們不以將軍後代自居,不搞歪門邪道,要堂堂正正做人,要努力為黨和人民工作。在我的記憶里,爸爸教育我們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個人一生不能做壞事,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就好。」
據了解,劉忠對自己的孩子也有他們獨特的教育方式,筆寫(寫回憶錄)、言傳(講革命故事)、身教(以身作則)是他對子女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三部曲」。他要求子女生活上不準特殊,學習上要刻苦認真。只要有機會,劉忠總是帶上兒孫回老家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還親自為兒孫們講解才溪人民的革命鬥爭史;在才溪鄉著名的「光榮亭」「列寧堂」前合影。
相關鏈接:劉忠生平
劉忠,1906年中秋節生,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人。1927年參加農民協會,1929年參與領導才溪農民暴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第二師五團政治委員、紅一軍團司令部偵查科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被譽為「長征尖兵」。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抗日軍政大學六分校校長、晉豫聯防區司令員兼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政治委員、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三八六旅旅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參謀長、太岳軍區司令員、華北軍區第十五縱隊司令員、解放軍第十八兵團六十二軍軍長等職。
解放後,劉忠歷任西康軍區司令員、川西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院務部長兼政治委員、軍事學院副教育長兼物物質保障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軍政大學副校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覺得文章好,請點贊!
關注我們,關注「紅色IP」,讀更多真實的紅色故事!
【來源:《紅船融媒》 撰文:王梅梅 程序編輯:朱向鋒 該文首發於2019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