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2345-布干維爾「獨立」
作者:臨溪主人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
巴布亞紐幾內亞是在西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該國有一個布干維爾自治區,一直謀求獨立,卻又久拖不決。
布干維爾自治區在地理上屬於索羅門群島,包含了布干維爾島、布卡島及鄰近的小島與澳大利亞隔珊瑚海相望。根據2021年7月7日巴新總理與布干維爾自治區主席的會談結果,布干維爾將在不早於2025年、不晚於2027年宣布獨立。
從會談聲明來看,幾年後世界上將出現一個新的獨立主權國家。但聲明只規定一個比較寬泛的時間段,布干維爾的獨立或許在短期內還無法實現,內部要求獨立的呼聲卻一直很高。這背後又著很深的歷史原因。
巴新總理 James Marape(左)
布自治區總統Ishmael Toroama(右)
(圖:布干維爾自治政府網)▼
儘管2019年年底,布干維爾舉行的獨立公投就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支持獨立的決議,然而該地畢竟是巴新的一個自治區,因此經過多方談判,直到去年才將獨立進程談妥。
事實上,這並不是布干維爾第一次宣布要獨立了,只是上一次獨立僅僅六個月左右,就被巴新政府所吞併,而且當時也並不叫做布干維爾,而是「北索羅門群島」。至於分家原因,無疑是列強強行劃分殖民地的結果。
儘管就在索羅門群島的西北面一點
但歸屬一旁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管轄 ▼
所羅門王之地
布干維爾群島就位置而言,是地理意義上的索羅門群島的一部分。 16世紀,西班牙航海家訪問這一片地區時,以《聖經》中所羅門國王的名字命名該群島,因為當時西班牙人認為該地可能蘊含著豐富的金礦,和富甲一方的所羅門王一樣。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當地的銅礦、金礦資源十分可觀。不過,現在布干維爾自治區的主島布干維爾島,卻要到18世紀末才被法國海軍將領布干維爾用其自己的名字來命名。
布干維爾將軍因環球航行而聲名遠揚
前後有十餘艘法國軍艦以他的名字命名
(圖:wiki)▼
16世紀開始,荷蘭人開始了在印度尼西亞地區(荷屬東印度)的殖民活動。到1841年,荷蘭殖民者已經把荷屬東印度的東部邊界擴張到了東經141°線(編者按:即今印度尼西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分界線附近)。到19世紀80年代,英國、德國圍繞著新幾內亞島東部、索羅門群島等地展開了博弈,而兩國都獲得了上述兩地的一部分。
荷蘭、英國、德國對巴布亞紐幾內亞
和索羅門群島的殖民範圍劃分 ▼
1899年,英國以其在薩摩亞的權益,同德國換取了除布干維爾群島以外其他德屬索羅門群島。不久後,布干維爾又被併入了德屬新幾內亞殖民地。現在布干維爾自治區同索羅門群島的分界線便是在這時間基本確立下來的。
德國在新幾內亞地區和布干維爾的統治並不持久,只有短短的三十年左右,因此其在當地的開發也十分有限。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後,其所有海外殖民地均遭到了瓜分,布干維爾也不例外,其作為德屬新幾內亞的一部分,由國際聯盟委託澳大利亞進行託管統治。
此時的澳大利亞在牌桌上既是「老將」也是「新人」
它的軍事力量繼承自英國,但已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
(1901年巴布亞紀念發行的郵票,圖:wiki)▼
此前,英屬幾內亞已轉讓給澳大利亞政府統治,並於1906年改名為「巴布亞」。但南索羅門群島(也即現在的索羅門群島),自1893年以來,一直接受著英國的統治。
澳大利亞人進入當地後,立馬驅逐了德國官僚和移民,但這個行為對當地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幾乎是災難性的,因為新上任的官僚完全沒有和當地原住民打交道的經驗,所以布干維爾的農業一度因此荒廢。
許多原本的員工因此失業
當地的經濟產出也少了一大塊
(圖:壹圖網)▼
此外,澳大利亞也繼承了德國統治時期面臨的原住民獵頭、食人問題。同德國一樣,澳大利亞也採取了血腥鎮壓的手段,對有上述惡劣行為的部落進行了瘋狂報復。此外,不少來自英屬索羅門群島的傳教士也在這一時間來到當地傳播福音,而這在無形間增強了布干維爾人對索羅門群島的認同感。
由於布干維爾島特殊的地理位置,該地也成為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場美日雙方爭奪的焦點。美國人的到來,給布干維爾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更主要是自由、平等思想的湧入,其對布干維爾人民族獨立意識的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
拜日軍在太平洋島國的法西斯行徑所賜
美軍的形象在布干維爾人心目中得到美化
(在今天也依然受到歡迎,圖:壹圖網)▼
一個礦區引發的血案?
1949年,巴布亞地區和新幾內亞地區合併,改稱「巴布亞紐幾內亞」,布干維爾則繼續待在巴新的行政框架內,接受著澳大利亞的統治。
雖然布干維爾和新幾內亞島同屬美拉尼西亞地區,但布干維爾人的膚色偏黑,新幾內亞島民膚色偏紅,當兩者站在一起時,對比還是十分明顯的,膚色在無形間給製造了隔閡。
新幾內亞島人外貌上和非洲的幾內亞人相似
不過巴新人膚色顯叢林風情,布干維爾人則更為黝黑
(圖:布干維爾自治委員會)▼
且二者在社會文化上也有著不小的差異,體現在布干維爾島上以母系社會為主,而新幾內亞島則以父系社會為主。歐洲人到來之前,布干維爾人與現在索羅門群島的交流更加頻繁,和新幾內亞島互動較少。 膚色、文化、語言的差異以及地理隔閡都使得布干維爾人難以對巴布亞紐幾內亞產生認同。
相反布干維爾與索羅門群島的聯繫反而更加緊密些,在1953年,布干維爾就向聯合國代表團表達出了脫離巴新,併入索羅門群島的願望。潘古納礦區的發現與開採,使得布干維爾的不滿達到高潮,並引發了一系列動亂。
潘古納銅金礦,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礦之一
也是布干維爾當地民眾獨立紛爭的肇始之一
(圖:Flickr / Swanriverwine)▼
1964年,澳大利亞力拓公司的地質工作者在布干維爾島中部的潘古納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銅金礦區,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銅金礦區。很快,力拓便在當地成立了一家布干維爾銅業公司(BougainvilleCopper Ltd., BCL),並大肆徵收土地用於採礦。70 至80 年代,礦區向巴新政府提供的資金約佔政府總收入的17%,閉礦時,該礦貢獻了巴新政府年收入的40%。
但是擁有資源的當地人只持有礦場股權的5%
大部分錢都進了澳洲買辦的口袋(圖:Flickr)▼
採礦活動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產生的尾礦大量堆積,沒有得到有效處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可耕種的土地資源也減少了,農業生產活動也不可避免的減少了。被採礦公司徵收土地的很多平民,往往只能獲得微不足道的賠償金。當他們搬遷到沿海地帶時,又因言語差異而遭至了當地人的敵視。
布干維爾人的命運就像大海里的扁舟一樣顛沛流離
(圖:壹圖網)▼
在上文所言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布干維爾人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1972年,在去殖民化潮流推動下,巴新首次成立了由巴新人領導的政府,為了團結布干維爾人,政府中也有布干維爾人擔任高官,但這並沒有消除布干維爾人的分離意識。
巴新政府和布干維爾地方政府經過多次談判,始終未能談攏。結果布干維爾政府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之前,在1975年9月1日率先宣布獨立,成立「北所羅門共和國」。但控制財源的巴新政府立馬掐斷了對布干維爾的經濟補助,令後者不得不再回歸巴新的統治。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布干維爾卻在醞釀自己的道路
通過改旗易幟來表達自己的立場
(圖:壹圖網)▼
然而,當巴新政府通過潘古納礦山攫取巨額收入的同時,礦區周邊平民的生活卻並沒有得到顯著改善。1980年,在布干維爾民眾強烈要求下,布干維爾銅業公司和巴新政府制訂了一個新的方案,計劃設立一個基金,專門用來改善當地民生。
資本受益,原住民買單
礦坑廢棄,淘金者苟延
(圖:壹圖網)▼
事情並未迎來轉機,1983年,該基金的主席更換為了一名非布干維爾人,並建立了更嚴格的財務制度。雖然基金的總資產和收入有所增加,基金管理層卻被指控中飽私囊。
「椰子革命」
布干維爾民眾的不滿,終有爆發的一天。1988年,曾在礦區工作的弗朗西斯·歐納辭去了工作,走入叢林,組建起了布干維爾革命軍(簡稱BRA)。此後,BCL公司僱傭的澳大利亞員工遭到槍擊。由於不斷升級的暴力威脅和生命損失,潘古納礦山也被迫於 1989 年 5 月 15 日關閉,並於1990 年停產。
布干維爾革命軍成立之初,只是一群人落草為寇
多年發展下來,它們也有了槍械等設備來和礦企抗爭
( 圖:壹圖網)▼
受到澳大利亞支持的巴新政府在第一時間就派出軍隊予以圍剿,鑒於布干維爾人的堅決抵抗,這場內戰斷斷續續,持續了近十年之久。索羅門群島也因支持布干維爾政府而與巴新的關係跌至谷底。
不過,布干維爾革命軍在這一期間卻並沒有完全控制自治區全境,很多派系都聲稱自己是BRA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各犯罪團伙之間彼此征伐不斷,靠著配備的二戰時期的落伍武器打家劫舍、謀財害命。
鬧革命卻被黑惡勢力當槍使
揭竿起的梁山好漢終為流寇
(圖: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
但巴新國防軍在這一點上同布干維爾革命軍沒什麼兩樣,同樣製造了大量暴力流血事件。此外巴新政府還對布干維爾進行了軍事封鎖,大量人道主義物資難以通過海空途徑進入當地,使得很多島民流離失所、屍橫遍野。巴新政府的種種政策,更加激化了同布干維爾的矛盾。
這一封鎖,導致布干維爾島上的人沒油可用
於是島民開始用椰子榨油,「椰子革命」由此而來
「沒有槍,沒有炮,我們就自己造」
(圖:紀錄片《椰子革命》)▼
布干維爾內戰之所以如此嚴重,除了布干維爾島上的分離主義勢力外,澳大利亞的干涉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素。
對澳大利亞來說,一旦布干維爾實現獨立,那麼潘古納礦山這個搖錢樹,就不再為澳大利亞和巴新政府所有。所以,布干維爾銅業公司在戰爭開啟後,便積極為巴新國防軍提供各種後勤補給。同時,為了施加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澳大利亞也必須介入這起事端。
澳大利亞的行動在今天也愈發昭彰
直接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籌建了自己的海軍基地
(圖:ipdefenseforum)▼
1998年,在多方調解之下(尤其是澳大利亞的協調),巴新政府終於和布干維爾實現了停火。2001年,在聯合國的不斷斡旋下,巴新政府和布干維爾政府成功簽署《布干維爾和平協定》,雙方各退一步,巴新政府撤離軍隊,而布干維爾則在憲法框架內實現自治,但也獲得了在未來進行獨立公投的權利。
2019年,公投日經過多次延期,終於在11 月23 日順利舉行,而布干維爾人也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獨立的決定。
30萬的居民中有近21萬人參與了投票
同意獨立的票數達到了98%,可見民心所向
(圖:布干維爾自治委員會)▼
雖說如此,但布干維爾也同巴布亞紐幾內亞一樣,在經濟、政治、國防等多方面受澳大利亞掣肘。2019-2020 年,澳大利亞向布干維爾提供了約3630 萬澳元援助資金,對於布干維爾來說,擺脫巴布亞紐幾內亞統治的問題是解決了,但如何擺脫澳大利亞的影響,卻更是難上加難。
許多時候,弱者只是他人桌上的一塊蛋糕,不是么
(圖:壹圖網)▼
參考文獻:
1.庄文燕. 布干維爾分離主義運動研究[D].聊城大學,2017.
2.Regan A J , Griffin H M . Bougainville before the conflict. Pandanus Books,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5.
3.趙少峰,賈馨玫.巴布亞紐幾內亞布干維爾民族分離主義運動析論[J].太平洋島國研究,2020(01):62-77.
4.Cochrane G . Anthropology in the Mining Industry: Community Relations after Bougainville's Civil War[M]. 2017.
5.Regan A J , Griffin H M . Bougainville before the conflict. Pandanus Books,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5.
6.Herb, Thompson. The economic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Bougainville crisis[J]. Resources Policy, 1991.
7.Cochrane G . Anthropology in the Mining Industry: Community Relations after Bougainville's Civil War[M]. 2017.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