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前,江南的東吳大學非常有名,培養了很多人才、比如楊絳、金庸、費孝通等等。
那麼,東吳大學變成了今天的哪所學校?
東吳大學
我們先講講東吳大學的歷史。
這所學校是有著教會血統。
1871年,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在蘇州十全街設立存養書院,1879年遷至天賜庄,並改名博習書院,後併入上海中西書院。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激發了年輕人學習西方知識的熱情。1896年,蘇州監理會宮巷教堂牧師孫樂文為回應一群年輕的中國學者學習英語的要求,在蘇州開辦了宮巷中西書院 ,第一批學生有25人。
1899年,蘇州監理會決定在蘇州開辦一所大學。1900年12月該校董事會在上海組成,孫樂文被選舉為新大學的首任校長。新大學取名為東吳大學堂,當時成立文理,醫和神學三科,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
1907年東吳大學首次授予畢業生學士學位 。1910年東吳大學增設神學科。1912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神學學士學位。 1917年東吳大學頒授中國第一個碩士學位。1918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法學士學位。 1928年東吳大學開始招收女生,頒授第一個法學碩士學位。1929年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及理學院。自此東吳大學設有文、理、法三個學院。文學院及理學院在蘇州,法學院在上海崑山路)。
東吳大學舊址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
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1954年,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灣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1957年,學校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和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1972年,台北市城中校區第一大樓竣工,自此學校即擁有兩個校區;發展至今已有二十二學系、二十一個碩士班及六個博士班,學生總數約一萬三千人。
那麼,在江蘇的東吳大學舊址如今在做什麼?
蘇州大學
在中國大陸,蘇州繼承了東吳大學的衣缽。
1952年,中國大陸院系調整,由東吳大學的文理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的數理系合併組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更名為江蘇師範學院。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更複名蘇州大學。如今,蘇州與台灣的東吳大學關係非常緊密,互為姊妹學校。
如今,蘇州大學在第四輪教育部學科評估中,C以上的學科達到了30個,其中農業工程是A-,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食品科學與工程是B+,超過了部分985高校。
這所學校也被稱為「死亡學校」,因為分數特別高。 如今學校有天賜庄、獨墅湖、陽澄湖、未來4個校區,佔地面積4586畝,建築面積166萬餘平方米;設有36個學院(部),開設132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5847人,專任教師3319人;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碩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學生1271人。【作者:每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