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面臨的匯率暴跌、貿易逆差和股市低迷三大危機。島內親綠名嘴提醒台當局,如果不守住半導體高地,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台灣身上,這樣兩岸不用打仗,台灣就會敗下陣來。
據中國商務新聞網的消息,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已經來到1300:1的邊緣,再加上韓國持續數月的貿易逆差以及持續低迷的股市,有著「經濟金絲雀」之稱的韓國正面臨嚴峻的「三大危機」。在看到韓國的處境後,島內親綠名嘴謝金河發現了異常,他指出,台灣地區應該也要引起警惕,尤其是要守住半導體高地。否則大陸一旦在半導體領域實現突破,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也會和韓國一樣變為逆差,兩岸不用打仗,台灣在經濟上就只能宣告失敗,接受兩岸統一的現實。
謝金河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韓國經濟依賴出口貿易,是全球經貿的晴雨表,所以又被稱為「經濟金絲雀」。作為一個出口強國,竟然出現連續數月的逆差。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韓國自然資源匱乏,原料和大宗商品都十分依賴進口,隨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攀升,迅速抬升了韓國國內的通脹。另一方面,美元對韓元大幅度升值,使得韓國在國際市場上採購原材料的成本不斷攀升。
對於韓國來說,當下加深與中國的合作可以有效緩解危機,因為中韓市場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但韓國卻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在北約峰會期間,韓國揚言要和中國進行「經濟脫鉤」。如果韓國這樣做的話,那麼毫無疑問韓國面臨的危機將越來越嚴重。
而台灣地區的情況和韓國有不少相似之處。台灣地區的能源資源98%都依賴進口,從台灣地區前五個月仍然有23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就可以看出,台灣地區也正承受著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帶來的輸入性通脹。而去年兩岸一千多億的貿易順差中,有大部分份額都來自半導體領域。所以謝金河才會稱,如果大陸在半導體領域實現突破,台灣地區對大陸的順差會瞬間變成逆差,再加上全球通脹浪潮來襲,台灣經濟的發展將會陷入停滯,兩岸和統的幾率將會大大增加。
台當局自然也深知這點,所以才會出台多項政策甚至是所謂「法案」來限制半導體企業和人才流向大陸,以在半導體領域對大陸保持優勢。不過台當局這招可能收效甚微,因為據內部人士透露,在半導體領域,台當局拿不出足夠的利益,單靠著幾套所謂的「法案」,根本無法防止人才流失。
更重要的是,大陸在半導體領域想要實現突破,也並不依賴台灣地區的技術人才。據「集邦諮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佔據全球半導體代工市場的總份額突破了10.2%,並且正在以極快的速度飛增,這說明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態勢一路向好。
從長期來看,大陸在半導體領域實現突破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首先,中低端半導體技術轉讓並未受到嚴格限制,大陸半導體代工企業能夠依靠生產20納米或者30納米的晶元賺取巨額利潤,並將這部分利潤投入到晶元技術的研發之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有效緩解半導體企業的研發壓力,並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半導體行業。此外,大陸也可以開闢新技術,實現彎道超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大陸的科研能力也同步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雖然大陸在半導體領域起步晚,但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大陸完全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以往在航天領域、超級計算機等高端科技領域,中國同樣面臨美國的封鎖,但最終也實現了質的飛越。
所以台當局想要靠著限制人才等卑劣手段阻礙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根本不現實。實際上對於大陸來說,如果真的要通過經濟手段擊垮台當局,遠不用這麼麻煩。只需要對台灣本島進行封鎖,就能阻斷台灣地區的經濟運轉,台當局只能向大陸妥協。但這樣做同時也會破壞台灣地區的整體經濟,誤傷台灣同胞利益,因此大陸不會這樣做。
所以,台灣當局別總想著如何與大陸相抗衡,這非但無法阻擋統一的進程,還將進一步加劇台海緊張局勢。唯一的出路就是與大陸相向而行,不然,看看韓國面臨的三大危機,到時,用不著大陸出兵,台當局都敗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