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水皮,歡迎各位來到ESG會客廳,我們今天聊一聊孫正義的大敗局。
8月8日,本來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但,對於64歲的孫正義來講,卻是一個刻骨銘心糟糕的日子。
6個月虧掉近5萬億日元
這一天軟銀集團召開財報會,孫正義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花了一個多小時進行公開的自我批評,甚至在軟銀PPT的第一頁放了一幅與主題毫不相干的畫像,是一副德川家康的自畫像。
德川家康是個常勝將軍,生平唯一的敗戰,是因為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所以敗仗之後,他就命畫師將自己狼狽逃竄的樣子記錄下來,用以自我警示。很顯然,孫正義是在用德川家康來影射自己面臨的窘境 。
因為軟銀的財報顯示,公司第二季度凈虧損3.1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9億元,創下了日本企業歷史上最高的虧損紀錄!再加上第一季度凈虧損的1.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99億元。
也就是說,軟銀6個月的時間虧掉了近5萬億日元,摺合人民幣將近2500億元。
這麼大的虧損,孫正義是將它歸咎於美股大跌和日元貶值。但,這只是一部分因素,觸發巨虧的重要原因,其實是估值正在慢慢破滅!
一級市場最大的泡沫
大家要知道,在創投界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軟銀的願景基金是一級市場最大的泡沫」。
因為孫正義一直奉行著「高舉高打」的投資邏輯,就是通過巨額資金注入,助力高科技企業不斷擴張市場份額佔據行業龍頭地位,由此創造更高估值與更大發展空間。
利用這種投資邏輯,短短几年時間,軟銀旗下的願景兩期基金,1163億美元的總規模,投出了370個項目,僅去年就拿出380億美元投資了183家公司,創下了風投界的記錄。
那麼,這種肯給高估值,敢給高估值,不計估值的碾壓式打法,在資本流動性寬裕與全球性技術變革初期,確實能創造巨大的成功效應,像阿里巴巴。
但隨著經濟衰退風險加大、資本市場流動性收緊,市場資金開始趨於避險,自然也就沒人敢再為超高估值的企業買單,那軟銀前期重金投資的企業,就會遭遇估值下跌。
比如說,被稱為「韓版阿里巴巴」的韓國電商Coupang,去年在紐交所上市的時候,一度給最大股東軟銀創造約340億美元的賬面回報。但隨著股價持續下跌,從35美元發行價跌到現在的19美元,又給軟銀帶來了43億美元的未實現虧損。
軟銀給WeWork投了100億美元左右,曾經推動WeWork的估值到達470億美元的巔峰,但WeWork在上市前倒下了,現在的估值只剩下29億美元,還不到之前的零頭,同樣的情景還發生在Uber、滴滴、商湯的身上。
巨頭的轉身
所以,為了彌補巨額的虧損,套現求生,成了孫正義眼下最緊迫的工作。
他一方面賣掉阿里1/3的股票,套現約2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69億元),來填補軟銀現在的虧損窟窿。
另一方面,加速「清倉式」拋售手中的資產,甚至不惜白菜價「賤賣」。今年3月以來,軟銀清倉了Uber、貝殼找房,還有自動駕駛、醫療、資產管理等領域的投資,也以對投資組合中284家公司進行減持。
可以說,孫正義正在為昔日吹起的高估值泡沫買單!值得注意的是,孫正義的現狀只是個縮影,相似的一幕也在國內上演。
8月初騰訊股價跳水,跌破300港元大關,一夜回到五年前,之後又交上了一份史上最差財報,除了業績不及預期外,更為關鍵的是,我們通過財報看到騰訊開啟「斷舍離」模式,關閉了一些產品,也清空了很多非核心的投資。
梳理一下,最近一年,騰訊比較重大的減持行動,對象分別為海瀾之家、京東集團、步步高、新東方在線、華誼兄弟。
可以說,這些巨頭的轉身,代表是一個時代的過去。互聯網、新經濟潮起潮落之後,昨日的狂歡,正在變成今天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