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北京時間6月8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超670萬,累計死亡超過39萬人,比20天前增加了超過200萬確診病例。已經持續近半年的疫情帶給這個世界的影響是災難性的。然而,我們要銘記傷痛,也要繼續生活。
進入四月份後,不少國家都開始復工復學,逐步恢復正常的日程: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重啟美國」計劃;法國經濟不堪重負,宣布即將實施解封措施;丹麥計劃重開日托中心和學校......
在經歷了這場21世紀最嚴重的瘟疫之後,全球人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的工作、學習、娛樂活動恢復到了怎樣的程度?「解封」之路何時能夠看到曙光?
文 | Paella 圖 | 高高興興 IYE
1
哪些國家的經濟正在恢復?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使世界發展陷入了停頓,但經過持續數月的危機之後,情況似乎正在逐漸好轉。
通常來講,工作場所的流動率越高,表示經濟活動越多,經濟恢復的程度越高。目前國內已經全面復工,而我們根據復工率和治癒率將全球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其他39個主要國家分為4個類型。
第一類是高治癒率,高復工率,代表國家是紐西蘭。該國因早期有效的疫情應對措施,減少了病例總數,治癒率達98%,是所有國家中最高的。經過將近50天的封鎖後,政府決定實行靈活的每周四天工作制,以促進經濟增長。鑒於目前中國超過94%的高治癒率以及全面復工的狀況,也應被劃為此類型。
第二類是低治癒率,高復工率,代表國家是巴西。在將封鎖措施從國家級別放鬆到地方級別之後,巴西的每日新增病例出現暴漲。在復工後的5月28日,該國仍有24151例新增病例和1067例新增死亡。
第三類是高治癒率,低復工率,代表國家是義大利。曾經是歐洲疫情中心的義大利治癒率已經超過65%,但新增病例數的不穩定,使政府對復工持謹慎態度。
最後一類是低治癒率,低復工率,代表國家是英國。英國的治癒率僅0.5%,政府只鼓勵必要情況以及無法遠程工作的行業復工。
2
各國逐漸開放學校大門
在過去的六周中,全球已經有20多個國家重新開放學校。大部分的返校政策並不是全國統一實行,而是根據地區疫情防控程度。比如國內最早開學的是連續32天無新增病例的低風險地區青海省。
4月20日教育部舉行的報告會上,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專家贊成開學後,全國大部分地區才陸續開始複課。不僅如此,複課的學校和幼兒園都採取了強制性的衛生措施和社交距離政策。
教育部規定複課學校必須配備必要的防控物資,如口罩、消毒液、體溫計、酒精、紅外線測溫儀和手套等,師生需戴口罩,定期接受體溫檢測,各種公共設施定期進行消毒。
如今已經複課的國家,大部分都經歷了40天以上的停課措施。中國從教育部1月29日宣布停課到各省市學生重返校園,也經歷了約40-60天。
從圖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國家都選擇在疫情高峰期過後才開放學校,複課後的全國新增確診病例也基本保持下降的趨勢。但是也有例外:在韓國, 以首都圈為中心的新冠病毒群聚性感染不斷發生,導致首都圈附近的大約250所學校在開學幾天後就於5月28日被緊急關閉,其他地區的學校仍然開放。
除韓國以外,越南複課後也出現了小幅新增病例增長,但隨後就被控制住。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馬達加斯加和捷克的狀況,兩國本來已經過了感染的高峰期,但在複課後又出現了明顯的二次爆發趨勢。
儘管如此,南非、印尼、巴基斯坦等國家仍然宣布在還未度過高峰期的節點複課。這個決定會促使這些國家加強防控平穩度過複課,抑或是重蹈覆轍再次失控,值得持續關注。
3
疫情期間人們都去哪了?
谷歌地圖收集了疫情期間人們的移動軌跡,計算了人們在疫情期間外出活動的頻率和在公共場所停留的時長。可以看出,儘管許多國家已經度過了疫情爆發期,但公共場所的人流量依然比疫情前要減少了很多。
除中國以外,在全球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嚴重的38個主要國家中,32個國家的公共場所流動率呈明顯下降趨勢,僅有挪威、韓國、丹麥、英國、芬蘭、荷蘭這6個國家出行率上升。
事實上,公共場所的流動率與確診病例人數並無太大關係,而與每個國家的限制程度以及人們的出行習慣有關。英國有近27萬確診病例,但人們的出行率反而上升了,相比之下菲律賓有1萬多確診病例,流動率卻降低了200%以上。
根據牛津大學「疫情政策嚴格程度」(4.20-5.25期間)數據顯示,上圖中公共場所流動程度最低的哥倫比亞、智利、菲律賓的出行政策嚴格程度分別高達 90.74、78.24、100 (滿分),而公共場所流動率最高的挪威、韓國、丹麥的嚴格程度分別只有 64.81、43.52 、68.52。
這說明,政府的態度和措施很大程度影響了人們對疫情的反應行動。疫情期間,中國的限制措施也是我們能很好控制疫情的關鍵。
除此之外,由於人們的出行習慣差異,不同類型的公共場所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也有很大不同。
在各種公共場所中,零售和娛樂場所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因為大多數國家都對商業性經營場所進行限制經營措施,再加上許多飲食娛樂消費都是非必需消費,所以人們都不再去餐館和電影院等地點活動。
由於食品和藥品是疫情期間的必需品,因此零售業是受影響相對最小的經營場所。總體來說各國人民去超市和藥店的頻率和時間並沒有大幅度減少,反而有些國家還出現了超市被擠爆的「搶購狂潮」。
而對於公園、海灘、廣場等非封閉性的公共場所則比較兩極分化。數據中,疫情期間由於餐廳酒吧等場所不營業,歐美國家的人尤其喜愛到公園海灘等開放的公共場所消磨時光,其流動率不減反而大增,而其餘國家則選擇宅家度日。
居家隔離憋瘋了的歐美人已經開始給貓上課
隨著武漢解封、全國各地的復工復學,國人的生活也漸漸步入正軌。但現在仍不是能夠放鬆警惕的時刻。
德國在解封后疫情反彈迅猛,多地暴發集體感染;韓國梨泰院夜店集體感染事件確診人數也持續上升。這意味著稍有不慎,整個國家先前的抗疫努力都會白費,所以在什麼時間節點解封、如何加強防疫措施,以及如何面對可能存在的二次爆發,都是各國政府所要做的功課。
對大眾來說,出行限制的解封不代表防疫意識可以「解封」,世界抗疫形勢仍難以預測。世衛組織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全球大流行病通常會持續幾波,我們應該意識到新冠肺炎感染率有可能在任何時候突然上升,不能假設其持續下降。我們仍然需要保持警惕,為第二波疫情的到來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