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世事巨變。英國脫歐和美國特朗普當選這兩隻「黑天鵝」不僅讓世人跌破眼鏡,更給西方政治和社會的未來走向投下不確定的陰影。而在迷亂的時局中,中國保持了定力和方向,在G20、APEC等舞台上展現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領導力。12月29日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布《變化與分化:復旦國際戰略報告2016》,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外交學人」從中選取部分文章以饗讀者,對本年度重大國際事件與國際形勢發展做多角度的透視,深度分析事件背後國際關係舊秩序與國際格局新常態之間的互動與博弈,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國際關係的未來發展趨勢。
2016年的中國外交,繼續秉持十八大以來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基本態勢。在南海問題、美國「亞太再平衡」等諸多複雜因素交織並存的情況下,中國的周邊外交過去一年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的影響力在周邊區域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全球治理中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日益增多。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的順利召開,彰顯了中國對經濟領域全球治理與全球發展合作的領導作用。
「杜特爾特效應」與周邊外交

杜特爾特訪華,實現了中菲關係的大轉圜。新華社 圖
2016年中國周邊形勢發生複雜變化,但從實際結果看,其不僅沒有衝擊到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關係,相反周邊「友華」力量卻顯著上升。其中,周邊外交的高潮是杜特爾特訪華,實現了中菲關係的大轉圜。可以說,2013年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所確立的「經略周邊」方略,逐步開始取得成效。
2016年,中國的多個周邊國家換屆選舉或政權更迭,「友華」或「親華」力量相繼上台執政。
3月31日緬甸新政府宣誓就職,由緬甸全國民主聯盟(民盟)領導的新政府開始施政。實際「幕後掌權人」昂山素季8月中旬訪問中國,將中國作為首訪的第一個大國,表明緬甸新政府仍將對華外交放在首位。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也於10月底對中國進行成功訪問。中緬關係由此實現平穩過渡,西方國家的「老朋友」昂山素季優先選擇了與中國交朋友。這與2015年6月中方「建設性」地邀請昂山素季以緬甸民盟主席身份訪華,先期進行坦誠交流和溝通是分不開的,為民盟大選勝利後的中緬關係打下了良好基礎。
越南也是如此。1月底舉行的越共十二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越共新一屆領導集體成員,阮富仲連任越共中央總書記,原政府總理阮晉勇退出越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政治局,這被普遍認為是越南政壇「穩健派」取得勝利。9月中旬,越南新總理阮春福作為越南新一代領導集體成員首次訪華。越共與政府最高領導層更迭,形成了「知華派」掌權的格局,順利實現中越關係的平穩過渡。事實上,早在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就邀請越共總書記阮富仲率領龐大代表團訪華,其中就包括越共政治局委員阮氏金銀和陳大光。
更具戲劇性的是5月底的菲律賓大選,「反美」色彩濃厚的杜特爾特當選總統,一改前任阿基諾三世的外交路線。10月,杜特爾特對中國進行了成功訪問,迅速使中菲關係擺脫了所謂「南海仲裁案」導致的「凍結」狀態。最重要的是,使美國「亞太再平衡」政策失去最為重要的一枚棋子。因而,觀察家笑言,「杜特爾特憑藉一己之力重塑了亞太地區的戰略態勢」。
緊隨杜特爾特,11月初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也對中國進行超長時間的訪問,其深化與中國防務、經濟合作之舉更被視為「倒向中國」。加上2014年以來就逐步變冷的美泰關係,隨著泰國新國王的登基,未來泰國的外交重點,可能會更加多地轉向中國。
是否一場席捲東南亞的「杜特爾特效應」正在發酵?目前雖然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和塑造能力正在持續上升。
周邊外交中的「剛柔相濟」
除了秉持「親、誠、惠、容」的理念外,中國開展周邊外交還需確立一套中國與周邊國家交往的基本規則。「剛柔相濟」應該是這一基本規則的應有成分。
2016年,南海問題實現「軟著陸」,這是對不斷強大的中國如何與周邊國家相處的一次重要考驗。南海繼續保持和平與穩定,離不開中國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南海和平,保持了戰略克制與定力。面對南海仲裁案,中國的堅定立場與始終堅持,使爭議各方認識到任何訴諸「仲裁」的單邊做法不是解決南海問題的路徑,只有回到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提出的「雙軌思路」才是唯一正確選擇。
對於在南海問題上能夠「不畏強權壓力,主持公道正義,堅持對華友好」的柬埔寨等國,中國對「這份沉甸甸的情誼」給予了真心感謝和高度評價。2016年10月,習近平主席成功訪問柬埔寨,譜寫了中柬友誼的歷史新篇章。
另一方面,對於部不顧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做法與行為,中國則堅決地給予了必要的警示和反制。例如,11月蒙古國不顧中方多次嚴厲警告,仍然允許達賴竄訪。這一事件嚴重傷害到中國的核心利益。事件發生後,中方採取了一系列外交和經濟反制行動,中止了正在進行的政府間合作談判。
全球治理中的「中國領導力」

2016年9月4日,G20杭州峰會,小朋友揮舞國旗歡迎奧巴馬到場。東方IC 資料
2016年,G20杭州峰會順利召開,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正在日益浮現。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風險挑戰,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中方希望同各方一道,推動杭州峰會開出一劑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
杭州峰會提出,短期內,各國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溝通和協調合作,激發國際投資和貿易活力;中長期則要大力推動創新,推進結構性改革。同時,峰會將中國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大為推廣,首次把創新作為核心成果,首次把發展議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邊投資規則框架,首次發布氣候變化問題主席聲明,首次把綠色金融列入二十國集團議程。這些成績及通過的29份文件,集中反映了全球治理中的中國領導力,體現了中國智慧、融匯了中國理念、推廣了中國經驗、形成了中國方案,將為引領經濟領域全球治理的轉型升級奠定的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中國對於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新規則的塑造能力正在進一步提升。中國力推的亞太經貿整合倡議在2016年邁出重要步伐。11月19日的APEC峰會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對中國的區域一體化政策做出闡述:「我們將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儘早結束談判。」
由中國倡議并力推的亞太自貿區(FTAAP)建設成為了11月APEC利馬峰會的核心議題之一。峰會批准了APEC部長會議提交的《亞太自貿區集體戰略研究報告》,要把把亞太自貿區作為亞太地區未來一體化的主要平台。而由東盟國家主導的RCEP也有望取得積極進展,使得此前並非RCEP成員的秘魯也在APEC峰會前匆匆宣布開始展開加入RCEP的談判。顯然,不論是FTAAP還是RCEP的進展,都意味著中國將在地區經濟整合中可能起到主導地位。
此外,「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塑造周邊及全球發展的核心倡議與方案,在2016年獲得了更多國家的認同。截止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一帶一路」建設表達了支持和參與的態度,我國已同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絲路基金首批投資項目順利啟動。1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這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塑造國際金融規則重要舉措。可以說,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正在逐步轉化為對全球與地區秩序的塑造能力。中國不僅扮演了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也將成為塑造全球與地區的規則制定者。
總之,2016年的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十分艱巨,但在周邊和全球兩個大舞台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展望2017,中國外交可能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但不論如何,保持定力,不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才是最重要的。中國應努力思考並引導構建出一套反映全球現狀與地區現實、以中國所倡導的可持續安全觀為基礎的合作機制,並使其成為各方共同接受的新型國際關係基礎架構。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本文原標題為《中國:周邊外交見成效 全球治理顯身手》,選自《變化與分化:復旦國際戰略報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