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湘村振興」故事多⑧丨瀏陽市張坊鎮:鄉村蝶變鋪展振興新畫卷
【編者按】發掘「鄉村振興」故事富礦,打造「光影湘村」精品力作。由中共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電影局、湖南省鄉村振興局聯合開展「光影湘村」湖南省微電影大賽一經啟動便吸引了廣泛關注,其中不乏駐紮在湖南鄉村振興第一線的奮鬥者們,他們希望借微電影大賽之平台,向更多人分享湖南鄉村振興第一線的感人事迹。本系列報道將對準湖南省各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黨員村干、農民企業家、青年服務者等先進人物、典型代表,傾聽來自現場的動人事迹,為廣大微電影愛好者提供豐富的內容素材。

瀏陽市張坊鎮西溪磐石大峽谷荷花池。
紅網時刻記者 汪衡 通訊員 陳劍 白鈺 長沙報道
儘管烈日炎炎,在瀏陽市張坊鎮西溪磐石大峽谷風景區內,遊客依舊排起了長隊。溯溪而上,微風迎面而來,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正徐徐鋪開……
張坊鎮位於瀏陽市東部,地處湘贛邊界,是大圍山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和株樹橋水源保護區的核心鄉鎮之一。由於受到生態紅線等政策的限制,張坊鎮工業發展先天受限,經濟水平相對薄弱,2017年全鎮有3個省級貧困村。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張坊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在黨員幹部和駐村工作隊、農民企業家的共同努力下,合理利用市場政策,發揮槓桿撬動作用,多管齊下,帶動特色產業、鄉村旅遊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跨越式發展,涅槃重生,成功「蝶變」。

瀏陽市張坊鎮上洪村湖洋梯田七星嶺山苑。
千畝竹林靜心,二三木屋養性
位於上洪村的湖洋梯田地處聞名遐邇的瀏陽河源頭,境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7.8攝氏度,是避暑養生旅遊觀光之勝地,素有「天然氧吧」和「湘東明珠」的美譽。
今年7月中旬,上洪村委會與村民眾籌成立的旅遊公司合作開發的8棟中高端樹屋民宿正式對外開放。走進七星嶺山苑民宿,只見幾座木屋藏於竹海之中,拾階而上,能聽到泉水叮噹的聲音。房間均為原木色調,融合窗外的青翠,站在落地窗前,習習涼風撲面,草木清香怡人,身心俱暢。
2022年初,為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線路,發展民宿經濟,盤活壯大村集體經濟,經上洪村支村兩委多次會議商討、實地踏勘、廣泛聽取廣大黨員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後,最終在4月底確定了以村集體經濟投資建設中高端民宿為上洪村集體經濟收入實施的試點項目。自開工建設後,由村書記唐育根全程調度,村支委周榮生現場監工,歷經3個月時間,七星嶺山苑孕育而生。為了能使民宿早日投入運營,支村兩委及家屬和當地熱心的黨員多次自發到民宿開展環境整治、衛生清理、軟裝布置等工作。

西溪磐石大峽谷深山小院民宿。
2022年7月15日,七星嶺山苑如期試營業,迎來了第一批客人並得到了一致好評。截至8月,七星嶺山苑的營業額達到26萬元,入住率超過了98%。民宿開業後,周邊的「三伢子農家餐館」「石清農家餐館」自家散養的土雞就售出了100多隻,一到飯點更是一位難求。
「下一步我們將利用閑置老宅改造一些特色民宿,更好的滿足遊客的需求。」唐育根表示,鄉村游成為強村富民的動力源,做大村級集體經濟「蛋糕」,就能夯實鄉村振興「基石」。

《想唱就唱的夏天》節目宣傳海報。
在深山小院延續「想唱就唱」的夏天
2015年以前,田溪村是瀏陽市貧困人口最多的貧困村。通過村民眾籌資金髮展鄉村旅遊,打造西溪磐石大峽谷風景區,田溪村完成了從省級貧困村到獲得「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國字型大小」鄉村旅遊景區的華麗蛻變。
村民周檢生自2016年返回家鄉創業,帶領村民成立了「瀏陽市豐興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生態米產業和水產養殖。通過多年探索,合作社創建了「田螺溪生態米」品牌,開發出田溪米、富硒米、稻鱉共生大米等優質稻產品。他積極對接電子商務銷售,產品入駐瀏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品瀏香」電商平台,生態米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帶動本村120多戶種植優質稻,收購周邊張坊村、江口村、陳橋村、上洪村優質稻2100餘畝162萬斤。
今年,為進一步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周檢生和「農品瀏香」加深合作,不僅在各村建立了電商服務站,還在西溪磐石大峽谷風景區啟動了視頻直播孵化基地,構建集視頻拍攝製作、人才培訓、網紅孵化、營運管理、網紅聚集、供應鏈組織等業務於一體的實訓中心。首期建成「農品瀏香·深山小院」。並開展高山蔬菜種植採摘觀光,民宿改造及整合運營,深耕農村山水林田資源,挖掘農業農村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流量+網紅+產業」高效聯動,開闢電商產銷對接新渠道,助力鄉村產業興旺,為建設新時代鄉村振興瀏陽樣板貢獻力量。
「農品瀏香·深山小院」化身西溪網紅打卡點,瀏陽網紅培訓、抖音拍攝基地,不只吸引了如織的遊客,還與芒果TV全新綜藝節目《想唱就唱的夏天》「牽手成功」。8月23日中午12點,綜藝真人秀《想唱就唱的夏天》正式上線開播,江映蓉、黃英、潘辰、劉美含、張遠、陸虎一眾嘉賓在深山小院體驗真實的鄉村生活,與村民互動,學習插秧、采蜂蜜等,全景展現田溪村的人情風貌,用生活感悟與動人音樂,共同開啟一段美麗的田野時光。

白石村食用菌栽培基地。
「聞盡」深山氣,撐起「致富傘」
在張坊鎮白石村的食用菌栽培基地內,村民們正在採摘香菇,一個個菌棒整整齊齊排列在菇棚內,菌棒上香菇肉質厚實,淡淡的菇香撲鼻而來。村民介紹說:「我們種有鳳尾菇、老樹菇、平菇等,長得都很好,能賣個好價錢。」
張坊鎮白石村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一直以來都是經濟薄弱村。但村委會成員根據當地生態環境好這一特點,組織成立了「瀏陽市旺集生態農業農場」,以「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模式運營,建立一個食用菌栽培基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初期,由於缺乏初始資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招帶動黨員幹部們自籌資金。「黨員要發揮帶頭作用,就是籌錢也要把村集體產業搞出來。」張招這樣說道。最終,籌集到資金70餘萬元,用於安裝水電,聘請栽培技術員,購置整套機械設備,包括冷庫、冷藏車、鍋爐、通風設備等。由此,邁開了白石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第一步。
資金的問題解決了,但是生產場地又在哪兒呢?正當大家為此發愁時,白石黨支部書記林定淮想到了自家的羊圈。為了讓食用菌產業能儘快落地,他主動做父親的思想工作,讓其轉移圈養的30多隻羊,空出羊圈來進行食用菌的生產。林父看到兒子和其他黨員們對於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受其感染提出在食用菌起步階段暫不收取任何租金費用。林氏父子的這一舉動,加快了白石村產業發展的進程。
食用菌栽培基地的建設,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還解決了當地一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為了讓脫貧戶實現家門口就業,白石村的黨員們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發動脫貧戶積极參与到食用菌栽培當中來,真正實現了「黨員帶領,村民參與」。(汪衡)
(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