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隊伍中有很多高級官員迷途知返,毅然決然地脫離國民黨,站到了我黨和人民的一邊。
這些將軍曾經在抗日戰場為國殺敵,保護著身後的人民,極大地減少了流血與犧牲。
例如陳明仁、高樹勛等著名愛國將領,紛紛站到了人民的一邊,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了極大的力量。
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也是這樣的一位國民黨高級將領。
他曾位高權重,卻是唯一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將領,甚至為了和平建國多次傳達國共兩黨的意見,希望能夠和平建國。
此人便是被稱為「和平將軍」的張治中。
早年參軍,深得重用
張治中出身貧寒,與當時很多人一樣,為了生存而輾轉各地。
最終在安徽豐樂河鎮(今肥西縣)這裡,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獲得了一位老闆的青睞,在他的手下開始做著算賬賣貨的工作。
在這期間,張治中利用空閑時間,通過報紙學習知識,了解外面的世界。
1911年,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他在揚州參加了起義,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隨後的幾年,張治中前往保定陸軍學校進行學習,並於1917年參加了護法運動,從而得到國民黨高層的賞識。
參加北伐戰爭後,張治中與蔣介石結緣。戰爭結束後,張治中就被國民黨派往歐洲進行考察,回國便被蔣介石安排進黃埔軍校任教。
在國共十年內戰中,蔣介石希望張治中能夠率軍出戰,但他卻一再反對蔣介石對紅軍的圍剿。
自此,蔣介石對張治中心有不滿,便不再讓其帶兵,將他調往國民黨內部,出任閑職。
張治中也對蔣介石大權獨攬的做法很有意見,甚至多次上書,這讓蔣介石對他也越來越厭惡。
後來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讓張治中打擊很大,但他並沒有消沉下去,依舊是為了國家的統一而戰鬥。
這段時間,張治中幫助蔣介石完成了軍閥軍隊的整編工作,但一直拒絕出兵「剿共」。
在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張治中立即上書蔣介石,希望他能夠停止剿共,共同抗日,但蔣介石一意孤行,反而對張治中大發雷霆。
在西安事變後,張治中也是一直忙前忙後,爭取能和平解決這一事件。
蔣介石回到南京後,第一時間想的便是,要報復共產黨和張學良、楊虎城將軍。
但在張治中的斡旋下,蔣介石迫於黨內與民眾的壓力,暫時放棄自己的計劃。
雖然計劃受阻,可蔣介石卻沒有放棄他「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在1941年抗戰最艱苦的這一年,蔣介石開始了行動。
他先是命令胡宗南派遣主力部隊向新四軍的駐地進攻,對外宣稱是新四軍企圖軍變。
這次行動重創了新四軍部隊,致使我黨損失慘重,葉挺被關押,史稱「皖南事變」。
得知這一消息,世界嘩然,共產黨內對國民黨的行為十分痛恨,甚至有不少軍隊的指戰員向中央請命,報了這一箭之仇。
為了避免衝突升級,張治中向蔣介石遞交了「萬言書」,詳細陳述了當前反共的利與弊。
蔣介石有心想將張治中撤職,但因其在抗日戰場功績很大,且因為張治中參加革命時間很早,在國民黨中威望很高。
無奈的蔣介石,只能將胡宗南問責。但對於張治中,蔣介石也直接讓他遠離了國民黨的權利核心。
勝利以至,和平難留
抗戰結束後,張治中再次開始了他的和平行動。
為了能夠和平建國,張治中前往延安進行談判,並通過民盟擴大影響,讓蔣介石必須重視與共產黨的和平談判。
蔣介石對張治中心中不滿,但當時國民黨內部的軍隊還沒有調度完成,只能先進行談判。
隨後,蔣介石3封電報邀請毛主席,前往重慶進行談判,並要求張治中前往延安去接毛主席。
如此一來,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可謂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了。
張治中前往延安,並對共產黨保證了毛主席的安全,最終顧全大局的毛主席與周總理,還是帶著和談人員,前往重慶談判。
毛主席一下飛機,國民黨的一眾高官就前來迎接,張治中看到蔣介石沒有前來機場,便要求與主席同車前往國民黨安排的地點。
在歡迎晚會上,周總理找到了戴笠,周總理與戴笠有過交情,希望他能夠保證毛主席的安全。
戴笠雖在國民黨,但周總理的面子還是要給的,他能做的也只有儘可能派遣心腹,避開蔣介石進行保護。
軍統雖然降低了威脅,但中統卻蠢蠢欲動,為此張治中不惜親身前往中統,對其暗中警告。
為了保證毛主席在重慶的安全,張治中甚至帶著自己的家人,搬出了自己的住宅,讓主席住了進去。
並讓自己的心腹派兵對主席的住處進行警戒,讓人選派了一批可靠的人員,身著便裝,在暗中進行警戒。
這些警衛甚至被開了特權,如果看到有人企圖對主席的住所圖謀不軌,可以不用請示,立即槍決。
在毛主席住進去之前,張治中特意檢查了家中每一個角落,確定沒有監聽設備後才安心離去。
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為毛主席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主席在這裡通過一封封電報指揮著全局,與蔣介石鬥智斗勇。
蔣介石希望能夠逼出一個城下之盟,但因毛主席被保護得很好,在談判桌上又堅持底線,蔣介石已黔驢技窮。
經過43天的談判中,毛主席為了保證和談的成功,在核心立場之外,做出了巨大的讓步。
最終,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和平迎來了曙光。
在一切結束後,蔣介石以細節問題沒有解決為由,想要「扣留」毛主席,這時張治中卻找到蔣介石,希望能夠讓主席回延安。
張治中態度堅決,蔣介石卻十分生氣,隨即表示:
「你是國民黨的將軍,為什麼替共產黨說話。」
張治中言辭堅決:
「是我從延安將毛澤東接過來的,我保證過毛澤東的安全,現在談判完成,毛澤東應該回到延安,何況還有周恩來留下來繼續談判。難道是蔣委員長,對毛澤東還有其他的企圖?」
這一句話直接戳到蔣介石心裡,他雖怒火中燒,卻也只能暫時妥協,答應讓毛主席回去。
但張治中深知,蔣介石不會袖手旁觀,為了讓毛主席能夠安全抵達延安,張治中陪著坐上了飛往延安的飛機。
這讓蔣介石安排的特務無從下手,最終也只能作罷。
等張治中回來,蔣介石直接一紙調令,將他調往新疆。
接到「流放」命令的張治中,深知和平一事已不再可能,暗中提醒共產黨方面,隨後欣然前往新疆上任。
兩岸統一,將軍遺願
在新疆任上,張治中釋放了數百位共產黨員,並為了阻止內戰爆發,寫下一封長信,為和平做出了最後的努力。
但蔣介石一意孤行,根本不聽任何勸告,留在蔣介石身邊的人,又都是些溜須拍馬之徒。
整個解放戰爭中,蔣介石的瞎指揮讓國民黨軍官苦不堪言。蔣介石手下的猛將,像陳明仁、高樹勛、曾澤生等人,都前後站到人民的這一邊。
至於剩下的人很多都難堪大任,像劉峙、顧祝同、陳誠都長於生意,短於軍事。
唯一能夠得到重用的杜聿明,還在蔣介石一通瞎指揮下被困荒野,最終轉進功德林監獄。
蔣介石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但在三大戰役勝出之際,張治中還是希望能夠和平解決中國問題,儘可能減少傷亡。
1949年4月,國民黨的談判代表,前往了南京進行談判。
在臨走前,張治中還是去了溪口,希望蔣介石能夠接受和談,停止戰爭,但結果並不理想。
在談判期間,就國民黨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周總理幾番進行了讓步,唯有劃江而治,是怎麼都不可能接受的。
這次談判的成果已經很好了,但蔣介石依舊抱著「能劃江而治,伺機一統山河」的美夢,拒絕簽字。甚至對手下表示:
「文白無能,喪權辱國!」
蔣介石說完,便命令毛人鳳前往上海,控制住張治中的家眷。
張治中知道,談判失敗對於自己和國家意味著什麼,但作為國民黨的重臣,張治中希望能夠回到南京復命。
周總理得知後,趕緊找到了張治中表示:
「現在回去,下場你是清楚的。我們已經對不住一位姓張的朋友了,不能在對不住你這位姓張的朋友了!」
看到周總理的態度,張治中也只能說一句:「我畢竟是他們的談判代表啊!」
周總理知道,絕不是張治中的本意,於是便對張治中說道:「你隨我接一位客人吧!」
隨著一架飛機緩緩降落,走下來的儼然就是張治中的家人,讓他熱淚盈眶。
原來早在談判開始時,周總理已經讓地下黨的同志,將張治中的家人進行暗中保護,在蔣介石動手前接走了家眷。
冷靜下來後的張治中,調侃道:
「恩來,你真會留客!我不走了!」
就這樣,張治中接受了周總理的懇勸,留在了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宣示脫離廣州國民政府。
作為黃埔嫡系核心層高級將領「八大金剛」之一,張治中的脫離,對當時國民黨最高領導層,具有很大的震撼作用。
之後,張治中也為和平解放台灣,做出了不懈努力。
1950年初,為了讓在香港與澳門的國民黨殘餘官兵能回到大陸,張治中帶領幾位國民黨的老臣前往台灣做開導工作。
按照原定計劃,他需坐船到一個南海小島上,與蔣經國、陳誠等台灣高級將領秘密會談,以方便解決祖國統一的問題。
可當天晚上張治中帶著家人,住進當地的一個二層小樓後,他卻難以入睡,心神不安。
直到半夜兩點,張治中接到了葉劍英的電話,只有一句:
「快撤,你們被國民黨特務盯上了。」
得知這一消息,張治中趕緊讓家人逃離了此處。
不久之後,只見國民黨的飛機就從天上飛過,對著這座小樓扔下了大量的炸彈。
看著滿目狼藉,張治中當場連連表示:
「我們全家的命,都是葉帥給的啊!」
這次交流無果後,張治中向台灣的蔣介石寫了一封信,信中詳細地闡述了利弊,希望蔣介石能夠放棄立場,但遲遲沒有得到回信。
1964年,為了讓祖國完成統一,張治中乘坐了飛往台灣的飛機。
對於這個一直想取自己性命的老上司,張治中沒有別的想法,他只想如果自己的犧牲,能夠完成祖國統一,那就再好不過了。
在會面過程中,張治中希望蔣介石能夠考慮與大陸的問題,為了民族大義能夠完成對祖國的統一。
這次的溝通很有收穫,但命運沒有給張治中,再次飛往台灣的機會。
1969年4月6日,已經有79歲高齡的張治中,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仍不忘自己的使命,告誡子女:
「不論如何,台灣的工作一定要做下去,直到祖國統一!」
結語
這樣一位愛好和平的將軍,在一生的盡頭,還是沒能看到祖國統一,抱憾終身。
作為將軍,張治中面對日軍入侵時,在上海指揮過軍隊誓死抗戰,但面對內戰時,他沒有對自己的同胞舉過槍。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為國家安定和平殫精竭慮,甚至不惜多次涉險,只為了人民能夠過上好日子。
等到舉國歡慶之時,將軍的墓前該是堆滿鮮花、萬人空巷的場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