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長期流傳著有關日本小學生如何「優秀」、「自強自立」、「甩中國孩子幾條街」這樣的文章,那麼日本的小學教育到底有何特色,有什麼可取之處,又有什麼誇大之處甚至不足之處呢?記者的孩子在日本小學入讀已有兩年時間,通過這兩年來的觀察體會,記者對日本小學教育有了一定的思考——寬鬆、塾(補習班)、集體、平等這些可以成為歸納日本小學教育的關鍵詞。

日本小學運動會上的集體項目比賽(華義 攝)
沒有考試 重視運動
日本的公立小學比較寬鬆,學校沒有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班級排名等,更沒有奧數,學生在學校的壓力比較小。
然而這已經是「脫寬鬆教育」的情況了,早些年日本的公立教育更為寬鬆,被稱為「寬鬆教育」。廣義上的「寬鬆教育」指上個世紀80年代到2010年左右,狹義上的「寬鬆教育」始於2002年左右(學校開始實行每周5天學制),正式採用重視「寬鬆教育」的學習指導要領。日本推行「寬鬆教育」的本意是要減少教學中的死記硬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寬鬆教育」的一大特徵就是學校學習時間減少,中小學生平均每周課時減少兩小時,小學六年期間國語授課時間減少200多個小時,而教學以外的「綜合學習」時間增加約400個小時。「綜合學習時間」可以搞各種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而不是教授課本知識。
「寬鬆教育」在日本褒貶不一,目前更多的是反思的聲音。近年來的「脫寬鬆教育」表明日本政府對「寬鬆教育」進行了糾偏,意圖再次充實公立教育的內容,提高教育質量。「寬鬆教育」受到最多批評的就是日本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降。根據國際學習能力調查,在實施「寬鬆教育」期間,日本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讀解能力排名都大幅下降。2006年的調查顯示,日本學生的數學能力下滑到第十位,科學能力下降到第五位。
拋開少數私立小學不談,由於公立小學的教育比較寬鬆,因此不上或者少上補習班的日本孩子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玩耍,這也是日本孩子普遍運動能力不錯的原因,而且日本的運動設施比較完善,小學放學後學校操場也是開放的,經常可以看到天快黑了還有孩子們在操場上踢球。周末期間小學的操場也是開放的,主要由家長組織,將學校體育倉庫里保管的運動器械準備好給前來玩耍的學生們使用。
學校寬鬆 補習班火
日本的基礎教育階段主要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種。公立小學無需學費也無需考試,就近即可入學,私立小學入學需要考試,私立小學一年學費等需要大約10萬元人民幣。在小學階段選擇公立學校的家庭占絕大多數,但是到了初中階段,為了考大學做準備,選擇上私立中學的家庭比例大幅提高。小學階段,很多有條件的家長會送孩子上國語、數學、英語、編程這樣的培訓班,選擇琴棋書畫和舞蹈等興趣班的也不少。
與「寬鬆教育」相映襯的是日本課外補習班的繁盛,這可能也是「寬鬆教育」的一個必然結果。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2014年日本共有49322個補習教室(學習塾事務所,一個大公司可有多個事務所),從業人員約32.9萬人。日本全國補習行業全年營業額為9433億日元(約合562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個事務所一年營業額為1913萬日元(約合114萬元人民幣)。由於少子化問題,日本的學生人數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因此補習班的數量也逐年減少。
雖然日本在公立學校的教學學習中降低考試和成績的重要性,不以成績「排座次」,但在重視名校出身的社會裡,學生們升入名校的競爭始終存在,於是學生和家長轉而將精力投向補習班,這也進一步帶火了日本的私立學校和課外補習班市場。2015年一項調查顯示,東京大學的學生中65%從小學起就上各種課外補習班,初中高中起上補習班的比例更大。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4年一項有關學生學習費用調查顯示,從幼兒園到大學一直上國立和公立學校的總費用約1213萬日元(約合72萬元人民幣),而全部上私立學校的話總費用約2749萬日元(約合162萬元人民幣)。而這些都不包括校外補習班的費用,很多日本家長和華人家長都認為,不管是上公立還是私立學校,要想考上名牌大學,上補習班幾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高中學生上課外補習班一年可能需要上百萬日元,而日本人均年收入為420萬日元(約合25萬元人民幣)。課外補習班的費用是不少日本家庭的一項很大開支。對於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所謂的「寬鬆教育」顯然將拉低他們的升學競爭力,加固階層固化。2017年日本的大學錄取率為52.6%。很多學生在高中畢業後選擇進入職業學校或者直接就職,可以說「寬鬆教育」讓他們更難突破社會階層的天花板。
注重集體 講究均衡
日本的小學教育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每年的學校運動會,學生們都被分為紅白兩組,每個項目以兩組對抗的形式進行比賽積分,最後比較兩組的總得分,這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屬於一個大集體,自己應該為集體出力出汗。而且大多數比賽項目都是集體項目或者集體表演,比如接力賽、集體投球、集體運球、奪棍(類似於拔河)等。
日本的小學教育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平等。全國的公立小學,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幾乎都是一樣的配置——一樣的體育館,一樣的游泳池,一樣的配餐。學生們幾乎都是就近入學,自己步行或者乘電車上學,女兒的學校離家只有幾百米,每天自己獨自上下學,在日本小學門口看不到一輛接送孩子的私家車。有些路途較遠的學校,會組織學生們組成一個隊伍集體上下學。
除了硬體設施的均衡化外,學校在師資配置上也追求平等。小學的校長几乎每年輪換,很多教職員也經常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小學之間輪崗,這樣可以盡量保證公立教育的均質化。但是和中國很多學校不同的一點是,日本公立學校的老師是「全能型」,女兒三年級的班主任安田老師既教她們國語,也教數學,還教體育、社會等,「一專多能」。雖然下午3點左右就放學了,但是老師們的備課和批改作業等負擔並不輕鬆。如果單從教學質量來考量,中國很多學校的專職老師的教學質量應該好過日本這種「全能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