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94年。
兩個男人湊在一起,手舞足蹈地聊天。
「我覺得你最難忘的事,就是當年沒考上訓練班吧。」
「是啊!考不上。」
這是《電影雙周刊》的訪談現場。
那期節目,邀請到的是,當時香港兩位炙手可熱的巨星。
天才影帝梁朝偉。
喜劇怪咖周星馳。
直到節目播出,觀眾恍然大悟。
原來,兩位巨星,竟是相識於微的發小。
鏡頭前,他們談笑風生,親密無間。
梁朝偉問:「我就想知道,你那晚跑去信箱(等TVB寄來的錄取信),跑了多少次?」
周星馳:「沒數過,我就不停上樓下樓上樓下樓哈哈哈哈……」
接著,兩人笑得前俯後仰。
完全就是兩個調皮男孩。
看不到一丁點,明星該有的形象包袱。
那一年,他們32歲。
正值壯年。
且各有建樹。
也一路摸爬滾打,見識過娛樂圈的種種波詭雲譎。
可到了彼此面前,這些通通煙消雲散。
只剩下挖苦、自嘲、哈哈哈。
這般自然流露,來自數十年如一日的友情。
可惜的是,這是梁朝偉和周星馳,在鏡頭前的最後一次嬉笑。
在那之後,人生際遇南轅北轍。
他們王不見王。
鮮少同台。
也不知道,這一切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總之,人們說,竹馬之誼,終抵不過時間洪流。
梁朝偉和周星馳,終究走散了。
02
80年代,香港街頭,周星馳的姐姐約會。
姐姐怕尷尬,帶上了弟弟。
男生也怕尷尬,也帶上了自己的好友。
這個好友,就是梁朝偉。
後來,小情侶無疾而終。
倒是兩個電燈泡,成了至交好友。
再往後,他們的名字,成為一種風格符號。
世人常拿他們作比較。
一個憂鬱。
一個搞笑。
一個深情。
一個無厘頭。
但本質上,他們具有相同的內核。
內向。
寡言。
只有在彼此面前,才能輕鬆暢懷。
周星馳有表演欲,總是拉上樑朝偉,爬上山頂,拍一些自編自導的戲碼。
梁朝偉毫無怨言,任憑差遣。
他要演。
他就陪。
他要他當反派。
他當。
有一次,兩人爬到山上拍打戲。滾在地上,灰頭土臉,扭打成一團。
劇情很簡單。
周星馳演好人,梁朝偉演壞人,最後壞人被好人打死了。
幼稚。
可笑。
但這就是他們獨特的樂趣。
多年後,回想起來,兩人皆是忍俊不禁。
梁朝偉自嘲:「我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他們已不知不覺,為彼此築起了一座遊樂園。
後來。周星馳有了更宏大的目標。
他要擴建他的遊樂園。
當時,恰逢TVB的演員訓練班招募演員。
周星馳覺得,機會來了。
他說服梁朝偉一起報名。
好說歹說,終於把這位未來的影帝,帶上了表演第一步。
後來,梁朝偉逢人總說,周星馳是他的表演啟蒙。
「因為他讓我常常聽到很多訓練班的東西,當演員的東西,他讓我感覺到,在訓練班有很多東西學。」
也是從這一刻起。
命運的齒輪飛速運轉,開始高高低低的人生起伏。
03
後來,梁朝偉如魚得水。
過得太順了。
陪周星馳參加訓練班面試,結果被選上的只有他。
在訓練班裡,他的表演,永遠被當作是教學範本來表揚。
畢業後,星運一騎絕塵。
出道半年,就從跑龍套變成男主角。
拍《無間道》時,每天只拍三四個小時。20多天拍完後,輕鬆攬下各大獎項。
就連妻子劉嘉玲都羨艷不已。
「有些人就是天生的,觀眾對他有一種期待和包容。」
「他的劇本,永遠都是疊在你面前,永遠選不完。」
反觀周星馳,只能用坎坷來形容。
相比梁朝偉,他鉚足了勁。
面試時,害怕自己不夠高,特地找了雙兩寸高的高跟鞋穿。
拿到考題後,他認真準備。
結果,因為天生自帶喜感,硬是把苦情戲演成了喜劇。
一旁的梁朝偉看了都覺奇怪:
「那應該是很悲傷的戲,我覺得怎麼那麼好笑。」
自然,他落選了。
多虧了好友戚美珍的幫忙,才勉強讀上夜訓班,追上了梁朝偉的步伐。
說出來可能沒人信,在那屆的訓練班裡,周星馳和梁朝偉,就像兩個混世魔王。
年紀是班裡最小,個子又矮。
所以總有莫名的勝負欲。
吳鎮宇是他們的同班同學。
曾說過一趣事,訓練班一到排隊吃飯,他倆總是你推我讓。誰也不肯排在前面。
因為那就說明自己最矮。
就這樣一路打打鬧鬧,鬧上了電視節目。
1983年,無線開了一檔名叫《430穿梭機》的兒童節目。
梁朝偉和周星馳成了常駐嘉賓。
在節目里,他們毫無包袱,互相揭醜。
周星馳更是不介意,讓梁朝偉把自己的頭按進麵粉堆里。
熟悉星爺的人都該知道,這得是關係多親密的人,才被允許做的舉動。
這是他們在鏡頭前,少有的快活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
半年後,梁朝偉平步青雲。
辭掉了節目主持的工作,專心拍戲。
《430穿梭機》成了周星馳一個人的回憶。
他守著節目,一守就是五年。
主持之外,則是日復一日的跑龍套生活。
而這五年時間裡,梁朝偉已經解鎖了多項成就。
第一次主演電視劇《鹿鼎記》和《新紮師兄》,一炮而紅。
當時,香港街頭流傳一句話:「無人不識韋小寶,人見人愛張偉傑。」
可見人氣之高。
而後,他拍電影。
出唱片。
奪下金像獎。
一氣呵成。
昔日竹馬。
一個已星光璀璨。
一個仍打不開局面。
梁朝偉和周星馳,就像兩條相交線。
短暫的相聚後,是漫長的分離,以及越來越大的差距。
04
周星馳嫉妒過嗎?
人們總是千方百計,想從他嘴中探出虛實。
黃霑問他:「落選訓練班時失望么?」
「有點失望。」
「所以發泄到朋友身上?」
他連聲否認:「不是!不是這樣的意思。」
後來又有人問,如何看待梁朝偉的早早走紅?
周星馳說:「在訓練班時,他就是大家學習的範本,我會努力追上他。」
他確實是這麼做的。
一直在追。
一直在努力。
1988年,跑了8年龍套的周星馳,終於等來了人生第一個有名有姓的配角。
《霹靂先鋒》讓他拿下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他仍不敢鬆懈。
恪守己心,用「努力」化解「嫉妒」。
這一點,我們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了。
在周氏喜劇中,「努力」是一個時常被提及的詞。
《喜劇之王》里,尹天仇努力演好一具屍體。
《少林足球》里,努力組建一支野生足球隊。
底層小人物的努力,不是越努力,越開闊。
而是越努力,越心酸。
但命運不負有心人。
他竟然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
再後來,我們都知道,星仔變成了星爺。周氏喜劇,在香港闖出了一片天。
1992年,是他們頂峰對決的一年。
這一年的周星馳,靠著《賭聖》、《賭俠》一戰成名。
這一年的梁朝偉,結識了王家衛,在《阿飛正傳》中驚艷亮相。
風格迥異,一時難分伯仲。
2004年,又是交鋒白熱化的一年。
周星馳憑藉《功夫》,廣負盛名。
梁朝偉出演《2046》,將憂鬱迷幻的個人色彩發揮到極致。
更巧的是,兩部電影都入圍了金像獎。
電影的背後,更像是兩人風格的較量。
人們恍然大悟,這兩位昔日好友,竟然走到了這一步。
某些聲音也就隨之傳來。
還是那個問題。
兩人真的沒有半分嫌隙么?
香港是彈丸之地,若要相遇,怎麼可能沒機會。
偏偏兩個頂峰相見的巨星,出道十幾年,極少合作。
變節跟不和的傳言,越發做實。
可,真的是這樣么?
05
倘若我們撥開迷霧,把問題還原到人,大約就能得出答案。
蔡康永曾問:「不可以在別人面前表現情緒,是你一直以來的煩惱么?」
梁朝偉這麼回答:「我已經習慣了很壓抑,很多東西隱藏起來。」
周星馳呢,也是一樣。
言簡意賅,惜字如金。
《功夫》獲獎後,他發表的獲獎感言,只有短短兩句話。
對著鏡頭,對著陌生人,說不出話。
對著梁朝偉,倒是健談。
趁著別人發表感言時,兩人在一旁竊竊私語。
不善表達,是梁朝偉和周星馳的共性。
作秀,從不是他們的專長。
而鏡頭之外,或許才是故事的真實樣貌。
2012年,梁朝偉出演《一代宗師》。為了演好角色,他拜了師父學打拳。
有一次,一群好友聚餐,周星馳也在場。
他知道周星馳學過詠春,逮到他就逗他耍耍:
「是嗎?耍來看看……好像不是這樣,我師父說是這樣……」
兩個年過半百的人,竟然就在餐桌上切磋起來。
彷彿只有一見到了對方,身上的那道名為「童真」的枷鎖,就會被解開。
後來在一次電台採訪中,周星馳吐槽,有個老友一喝醉就打電話來騷擾:
「星仔,好好照顧自己。」
叫他星仔的老朋友,不算多。
大家篩選了一遍,最後猜測這個人,大概就是梁朝偉。
明明有私交,只是不願在人前顯擺。
至於為什麼從不合作?
梁朝偉只回答一句話:「周星馳的電影主角都是他自己。」
是啊。
翻看周星馳的作品評分,排名前十的,哪一部不是他主演?
所以,不合作,不代表嫌隙。
恰恰是因為——
「我足夠了解你,」
「我明白你的獨一無二。」
以及,「我無法超越你、替代你。」
這何嘗不是一種欣賞?!
真正的好友,大抵如此。
不用刻意的方式,去表達讚賞。不做表面功夫,去維護情誼。
千言萬語,無需多說。
只需在頂峰等著他。
2005年3月27日,老友聚首,他們終於巔峰相見。
周星馳帶著《功夫》,坐在金像獎現場。
台上,梁朝偉一身白色禮服,調皮地念著頒獎詞:
「最佳電影是……咦?」
那一聲調皮的尾音,好似把時光帶回到了數十年前。
那一晚,香港某處山頂上,兩個少年糾纏在一塊,嬉笑打鬧。
打累了,躺在地上。抬頭看,月朗星疏。
周星馳手裡的老式DVD,記錄了兩人可笑的表演片段。
他心裡生出莫名的滿足感——
最好的朋友在身邊。
最美的夢想在手中。
只是歲月都化成了溫柔的密語,再不會被人輕易提起。
多年後,有人問,那段錄像還在不在?
周星馳眼神有些落寞:「很難修復了。這很可惜,我個人來說非常想看。」
這是唯一的回聲。
也是最真實的懷念。
人生之秋,世事零落。
如同一隻不忍從往事飛離的蟬,蟬蛻留在樹梢。回首時,他金黃而脆弱的過去依然在陽光里,溫柔無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