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建車棚中堆著廢棄傢具,花壇里滿是貓屎、蚊蠅,居民沒有遛彎的地方,老人沒有合適的活動點……3年前,西城區廠甸11號院是一個環境髒亂、設施破舊的典型老舊小區。
2019年底,居民、社區、施工方、設計方等召開第一次「圓桌議事會」,就小區改造進行深入探討。
「把小區居民提出的問題擺上桌面,不藏著掖著,還都有各部門負責人記錄,帶回去研究。」作為居民代表,在廠甸11號院住了37年的張江平參加了那次會議。
「圓桌議事會」是北京接訴即辦的延伸。如果說接訴即辦是北京城市治理的驗方良藥,那「圓桌議事會」這樣的群眾工作創新機制,就是直搗病灶的靶向治療。
在這住了37年,我家門前變樣了
「廠甸小區你我他,共育精神文明花。」紅磚牆、白字底,有些斑駁的14字標語,已在廠甸11號院門口掛了幾十年。
位於大柵欄地區的廠甸11號院建於1985年,原為中國聯通宿舍,張江平是這裡的第一批居民。
「樓剛建好我就進來了,最初入住時還是星星點點的燈光,很多鄰居沒搬進來。」從標語前走過,張江平摸了摸牆上的字,略有感慨,「那會兒剛結婚,後來有了兒子,現在又有了孫子,已經好幾代人了。」
時光推遷,新樓變舊院。三十多年中,廠甸11號院逐漸成為老舊小區,配套設施陳舊、公共空間狹小、垃圾隨意堆放、線纜橫飛、綠地失管。這些問題,也成了居民撥打12345投訴的主要內容。

廠甸11號院改造前,舊花壇里都是貓屎、蚊蠅,環境髒亂差。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供圖
「小區的舊花壇里都是貓屎、蚊蠅,環境髒亂差,沒有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原先花壇旁邊還搭了一個自行車棚,裡面黑黢黢的,堆放著各種雜物,我們管它叫『花果山』。」張江平站在院子里,還能清晰地回憶起這裡以前的樣子,「路也坑窪,外出旅遊時行李箱一路咔咔響,全院子都能聽見。」

廠甸11號院原來的車棚里堆滿了破舊自行車、廢棄傢具等各種雜物。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供圖
現在,廠甸11號院已見不到這些。
走入小區,路面平整,花壇乾淨,一條跑道繞行其間。樹陰下,老人坐在木椅上乘涼,在方方正正的棋牌小桌邊下象棋、打撲克;到了下午,孩子們會在廣場上騎小三輪車,跑跑鬧鬧。

改造後的廠甸11號院路面平整,花壇乾淨,一條跑道繞行其間。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張江平愛好很多:唱歌、跳舞、書法、朗誦……如今這些在小區里都能實現。曾經堆滿雜物的「花果山」已改造成了多個公共空間,她經常與朋友們在這裡上課、鍛煉,豐富退休生活。

廠甸11號院里多了許多公共空間,張江平經常來這裡唱歌、跳舞。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張江平在院里的健身器材處鍛煉。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小孫子也受益於此。這個暑假,孩子養在奶奶身邊,傍晚沒事兒的時候,兩個人會一起在小廣場上騎新安置的智能健身車,一人一頭,比誰踩得快;在家坐不住時,張江平也會帶他去社區圖書室,和小朋友一起寫作業、看書、玩玩具。為了給其他小朋友講故事,小孫子看書看得更勤奮了。
住了37年,張江平的家門口徹底變了樣。
老舊小區怎麼改,先請居民來聊聊
與普通的老舊小區改造不同,廠甸11號院的「變形記」,前後經歷了大量的意見徵集、方案設計、入戶勸說等過程。
2019年11月,廠甸11號院公共空間項目從大量申報選址中,成功入選北京市「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成為首批試點的8個項目之一。
大安瀾營社區黨委書記李耕介紹,在改造之初,為拆除小區廣場一側的「花果山」,社區下了大工夫。「花果山」是一位居民搭建了三十多年的違建,用來存放破舊自行車、廢棄傢具等私人物品。「知道要拆棚子了,這位居民態度抵觸,工作人員去找他,連門都不讓進。後來,社區發動鄰居、同事、家屬勸說,前後溝通了七次,終於得到了拆除違建的同意。」

廠甸11號院內私搭的違建,被居民們稱作「花果山」。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供圖
「花果山」的消失讓廣場有了更大的改造空間。為充分了解居民需求,街道改變了以往「政府幹、群眾看」的工作模式,對民意進行充分調研。
在前期籌備階段,街道和社區黨委聯合社區黨員、樓門棟長、志願者,通過電話訪談、調查問卷和上門走訪等形式,在小區開展了7輪全樣本調研,收集1200餘條意見,充分了解居民需求。並主動邀請204戶、714人次居民召開「圓桌議事會」,共商改造建設、功能布局、景觀提升、運行維護等事項。這也成為責任規劃師團隊設計新公共空間的重要參考。
張江平是參與「圓桌議事」的一員。
「大家改造的想法不一樣。設計方希望這個空間好看漂亮,建設方考慮施工、經費等問題。作為居民,我們更在意使用起來是不是方便。」張江平說,在探討功能分區時,最初的設想是將會議室設計大一些、老年餐廳小一些,但她認為會議不是每天都開,而居民每天都要吃飯,民以食為天,建議將更多空間留給食堂,方案採納了這一建議。

廠甸11號院里的公共餐廳。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最終,小區內形成了九個公共空間,涵蓋黨群活動、居民合議、親子教育、養老健康、餐飲食堂、便民物業、垃圾分類、交通微循環、休閑運動等方面。直到現在,這些社區空間,仍在居民們的共同出謀劃策下不斷完善。
「紅色課堂、養生講座很好,但時間不要太長,一小時的課,老頭老太太坐不住。」「派出所的同志來講老年人防詐騙,我們多聽聽,也沒壞處。」「乒乓球台的利用率挺高的,天天都有人來打,需要增加設施,地面也最好給改造一下。」9月9日,黨群工作室內,李耕、張江平與幾位居民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空間熱烈討論著。
「社區空間服務社區居民,如何利用,居民們說了算。」李耕說,社區希望充分利用琉璃廠周邊的文化資源,將更多活動引進來。目前,社區老年班開設了書法、太極、芭蕾形體等課程;今年暑假,公共空間內還安排了青少年非遺體驗,讓孩子們在這裡學手工;社區附近有同仁堂、戴月軒等老字號,可以請老中醫來給大家講講課,或者帶大家去同仁堂的博物館實地參觀。
不限時空和話題,接訴即辦更高效
無論是社區空間的改造方案,還是社區活動的引入選擇,「圓桌議事會」機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耕介紹,「圓桌議事會」是接訴即辦工作的延伸,居民們有需要解決的問題,集中彙集意見、建議,找相關部門「現場辦公」。他明顯感到,這一新的居民議事方法,讓政府「接訴即辦」的效率更高了。
北京的老百姓對接訴即辦不陌生,從最初的「吹哨報到」,到為這種工作機制立法推出《北京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再到接訴即辦延伸的新型群眾工作方式多點開花,是北京城市治理以人為本的進化論。
作為超級特大城市,首都的特殊地位使北京治理體系的建設顯得極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也提出了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更高要求。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北京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探索。特別是2018年以來,從黨建引領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到「聞風而動、接訴即辦」和聚焦民生建立的「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再到「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
接訴即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新,受理辦復量連年翻番、工作機制一再探索、「有問題打12345」的北京市民共識,證明了這是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城市治理方法。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這套機制正式以法之名確立在政府部門的工作中,進一步理清了基層的權責。
以前多頭管理的難解之題,有了法規指導下的解決路徑。李耕回憶,曾有居民撥打12345反映小區的一條道路破舊、不便於老人行走,為此,社區開了兩場「圓桌議事會」。首先請來了道路產權方中國聯通工作人員,對方同意維修道路,但許可權只覆蓋小區內部道路;之後又請到市政道路相關負責人,對小區外道路的維修進行討論。由於道路維修涉及噪音、空間佔用等問題,會議同時還徵求了一層居民、停車居民的意見。多方達成共識後,僅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道路便維修完畢。

9月9日,廠甸11號院召開了一次圓桌議事會。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圓桌議事會」沒有時間、空間、話題的限制,居民有訴求可以隨時召開,也可以在會議室、居民家中、小廣場等任何地方召開。就在前陣子,居民們還就社區餐廳服務提出建議——老年餐的送餐時間是上午11點,有些老人早上出去看病,回來常常超過這個時間,希望延遲到11點半;除老年餐外,有居民認為還應當增加少年餐,方便老人照顧小孩。
據了解,今年以來,廠甸11號院實現「零訴求」,成為西城區社區開展「接訴即辦」工作的標杆榜樣。
衚衕里開圓桌會,解決如廁充電難
在西城區大柵欄街道,有不少社區採用了「圓桌議事會」機制。
前門西河沿街是一條近1000米的衚衕,常住居民600餘戶,轄區內大部分為平房院落,老齡人口占絕大部分,大多數院落沒有院內廁所,居民如廁成了難題。由於靠近大柵欄景區、天安門廣場,遊人眾多,趕上節假日旅遊高峰時段,居民在衚衕上廁所還需要排隊等待。
面對居民反映的「如廁難」「如廁遠」問題,前門西河沿社區黨委書記張晨茜將「圓桌議事會」開進衚衕網格,召集城管委、環衛等多個部門和居民面對面溝通,並經過反覆走訪、實地踏勘,最終利用騰退織補空間,在前門西河沿街124號建起了一座佔地約50餘平方米的一類公廁。新公廁不僅有多個如廁位,還能滿足特殊人群需求,並加強了保暖、採光、照明、除臭、通風等功能。新公廁竣工時,36戶居民聯名撰寫感謝信,有居民對張晨茜說,「今後再也不用雨天雪天、黑燈瞎火跑廁所了。」
2021年,作為為數不多的高層建築集中的社區,前門西河沿社區響應相關部門號召,在高層建築電梯中安裝了電動車智能阻入系統。一段時間後,又出現電動車主把電池拆下來拿上樓充電的現象。張晨茜召集各樓門院長了解情況,發現居民支持電動車禁止上樓的規定,但附近並沒有可以充電的地方。結合居民意見,社區召開圓桌議事會,將街道相關部門、物業、充電設施提供方及居民湊到一起商議,最終敲定在社區2、4、6、8、10號樓前分別安裝充電樁和車棚。今年2月初,前西社區樓房院內的電動車充電樁正式投入使用。
大柵欄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蘇繼洋介紹,大柵欄街道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南側,地處老北京中心地段,面積1.26平方公里,下轄9個社區,常住人口2.89萬人,既是商業旅遊區、又是生活居住區,平房院落密集、基礎設施薄弱、人口結構複雜、群眾訴求多元。
接訴即辦工作開展三年多來,大柵欄地區創新「圓桌工作法」,以虛擬「圓桌」為載體,各方代表共同探討問題、推動解決。今年1-8月,該街道接訴即辦平均成績居北京全市第14名,為核心區第一名。
「我也不懂那麼多規定,反正感覺這幾年,老百姓說話有人聽了,把咱老百姓的事兒,當回事兒看,就是高興!」張江平在翻新過的花壇邊站正,對記者說,「幫阿姨在這兒拍張照片吧。」她往身前拽了拽萌萌的手機包。
新京報記者 戴軒 徐美慧 景如月 李欣侗 王巍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