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8月6日訊(見習記者 甘承浩)8月5日,九龍倉置業(01997.HK)發布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
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九龍倉置業香港零售銷售恢復,但租金收入依然受壓,經濟不明朗及新的工作文化削弱對寫字樓的需求;嚴格的跨境管制仍在實施,酒店業務依然虧損。

來源:九龍倉置業業績公告
增收不增利 內地項目成營收增長主因
2021年上半年,九龍倉置業仍然處於「增收不增利」的狀態,公司未經審核營業收入增加10%至74.85億港元,營業盈利減少11%至44.28億港元,基礎凈盈利減少15%至32.72億港元。
九龍倉置業方面表示,增收的原因在於集團發展物業收入的增加。2021年上半年,九龍倉置業發展物業收入14.02億港元,相較於2020年同期的3.03億港元大增362.71%。
而值得注意的是,九龍倉置業物業收入增加主要因為上市附屬公司海港企業(00051.HK)的銷售額確認入賬。海港企業半年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蘇州國際金融中心部分期數落成並交付買家,有助發展物業收入增加至14.02億港元及營業盈利增加1.46億港元。
這也意味著,無論九龍倉置業還是海港企業,發展物業收入增加均得益於蘇州國金金融中心的銷售收入。
此外,九龍倉置業「不增利」的原因主要在於主要業務投資物業疲軟。2021年上半年,該部分業務收入減少10%至54.83億港元,營業盈利減少17%至43.1億港元,投資物業凈利潤減少14%至33.21億港元。
九龍倉置業的酒店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2021年上半年營業虧損達2.08億港元。九龍倉置業方面表示,當前大部分包括資助額龐大的「保就業」等政府紓困計劃已經結束,加之入境旅客絕跡,酒店依然虧損。即使收入較去年顯著增加,但仍不足以抵銷基本營運成本,前景尚未明朗。
2021年上半年,九龍倉置業股東應占集團盈利也實現扭虧為盈,達29.7億港元,2020年同期為虧損44.54億港元。

來源:九龍倉置業公告
而實現扭虧為盈的原因,便是「投資物業之公允價值」,2020年上半年,這一數值減少75.29億港元,到2021年上半年僅減少2.84億港元。
放棄內地市場 近年來業績低迷
一定程度上,九龍倉置業業績低迷與其業務布局過於集中於香港有關。
2017年11月,九龍倉集團(00004.HK)分拆出九龍倉置業單獨在港上市,拆分後的九龍倉置業主要從事於物業投資和運營,主要收入來自投資物業的租金,主營項目有海港城、時代廣場,前者是香港最大的購物商場之一,吸引購物顧客及遊客光顧;後者是直通銅鑼灣港鐵站兼有商場及寫字樓物業的混合式發展項目。
彼時,九龍倉置業在公告中表示,附屬上市公司海港企業持有的內地全部物業擬於未來數年出售。
直到2018年3月5日,九龍倉置業在香港舉行業績會上,主席兼常務董事吳天海表示,在內地,九龍倉置業目前主要出售的為住宅物業,目前有常州一座酒店、蘇州在建的寫字樓將處理,之後將完全退出內地市場,並無計重返內地房地產市場的計劃,未來繼續將業務核心放在香港市場。
然而,之後幾年,九龍倉置業的業績並不理想,營收呈現持續下滑態勢。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九龍倉置業的營收分別為164.81億港元、160.43億港元、155.15億港元,分別下降21.16%、2.66%、3.29%。
此外,營業利潤方面,九龍倉置業2018年-2020年三年降幅也在持續擴大,分別達到9.89%、66.96%、179.20%。值得注意的是,在未受到疫情影響的2019年,九龍倉置業的凈利潤錄得39.28億元,同比下滑78.21%。

數據來源:九龍倉置業年報
業內人士分析,香港市場發展已到一定程度,市場趨於飽和,空間太小,而九龍倉置業放棄內地市場,業務布局過於集中於香港市場,本就具備相當大的風險性,加之疫情等黑天鵝事件的影響,很容易遇到發展桎梏。
而金融機構瑞銀也在一周內兩次發布關於九龍倉置業的評級報告。8月2日,瑞銀發布將九龍倉置業由「中性」降至「沽售」的評級報告,目標價從46港元減13%至40港元。8月6日,又下調九龍倉置業2021年至2023年盈利預測1%至4%,目標價相應由40港元略微下調至38.3港元。
瑞銀報告稱,由於預計中國香港零售在2025年才會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但旅客復甦需要時間,同時內地奢侈品零售轉型也會蠶食旅遊消費。該行表示,相信目前高出租成本是不可持續,並將可以由零售溫和復甦抵銷。
截至8月6日收盤,九龍倉置業每股報價38.35港元,下跌1.16%。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