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聖賢有一個普遍的共識,世界是變化的,是無常的,是瞬息萬變的,在千變萬化的背後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支配著一切,有人稱為客觀規律,有人稱為上帝等等,在老子的學說中,就是道。世間一切都在變,但「變」之後的原則是不變的,不變的原則就是道,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道。以不變應萬變,就是以道觀之,一即一切。
其實,道不是老子的專利,但是老子把「道」提高到了一個智慧的至高點。易傳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中國文化中,把高於形象,超越知識,關照一切學問的東西,統稱為「道」。有形的具體的變化的短暫的相對的一切現象,稱之為器。無形的抽象的不變的永恆的絕對的本質的有規律的起支配作用的,稱之為道。在佛教里,器常用法、相等表示,道常用空、如來、法身、自性、涅槃、中道等來表示。
「道」本義指道路,後來被引申為運動變化的軌跡,即必須遵循的規律,再後來被解釋為事物存在與發展的總依據,由此成為一個終極的哲學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是一個至高點,它涵蓋一切,一即一切。得道意味著進入至高境界,達到了相當高的思維或智慧層次。古今一切聖哲的價值,就在於他們是「道」的發現者、闡釋者與傳播者,是精神王國的領路人。
哲學是一個外來詞,在希臘文中本義是愛智慧。道相當於哲學,但又超越哲學,道超越理性思維與邏輯判斷,而哲學卻基於這兩點,道本質上是一種智慧,而不是一種知識。從理性角度上講,道是對主客觀世界的直接感悟與究竟確認,是民族高端思維的集結,是民族精神中那個最清醒的「自我」。
在冷酷的現實面前,又有多少清醒的「自我」呢?面對嚴峻的生態、社會與精神等現實危機,人類何去何從,人類如何自救,人們的終極關懷與思考從來不會停息,我們去哪裡尋找答案,西方的理性主義與現代的科技主義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們只有從古文明的東方智慧寶庫里去尋覓答案,這已經成為當代東西方智者們的共識。
老子的道,給了我們一種參考,一種啟迪,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宇宙觀,一種人生觀,一種價值觀,一種修身觀,一種養生觀。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知識精英,豐滿了他們的精神世界,造就了璀璨的華夏文明,它和儒、佛一起締造了中華文明的DNA。我們是龍的子孫,不是因為我們的黑頭髮黃皮膚,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內心,我們的精神以及我們的性格里都流淌著華夏文明的血脈。
可以說,老子的道與西方任何一位先哲的學說相比都毫不遜色,因為它屬於我們,有我們特有的東方色彩。同時,老子的道與現代最前沿的某些物理學理論比較,完全可以相媲美,你會發現老子的道——魅力無窮,妙不可言。可以說,以老子之道蒞臨天下,得其一隅可以治國,可以用兵,可以成事,可以立功,可以修齊治平,可以修心養性,可以明心見性,可以樂生益壽;可以無往而不勝,可以隨遇而能安;可以一字走遍天下,行之萬世者,其唯道也。
道可破思維。突破一切對立,非此即彼的慣性思維,樹立一種統攬全局的整體思維,樹立一種突破常識的逆向思維,樹立一種辯證統一的陰陽思維。東西方思維方式與信仰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感悟式的,是圓融的,一而二,二而一,是一種圓形信仰,道家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西方是理性的,科學的,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是一種十字信仰,強調主客對立,征服自然。
道可開智慧。每個人都有一處無盡的寶藏,打開你靈性的後花園。這就是得道,就是開悟。開啟生命的大智慧,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間,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一個大視野,大格局,大胸懷,大心量。超越自我中心的羈絆,一切問題都是自我的問題,突破自我,解放自我。超越功利主義的近視眼,為自己戴上一副俯視天下萬象的千里眼。學會道眼觀世界,從更高的視角俯視人間百態,看破世間萬象,順從自然大勢,自在洒脫人生。如果說,貧窮可以限制一個人的想像力,那麼,智慧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幸福值。
道可正三觀。人們為什麼會有煩惱痛苦,是因為看不透,放不下。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道就是一種理想的思想範式,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以道治國,可以拔亂反正,安定社會;以道修身,可以醫治精神創傷,回歸自然本性。道就是真善美的統一,道法自然,返樸歸真,上善若水,它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世界,看清現實,認識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因此,可以說,老子的道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大門,眾妙之門,覺悟之門,進入其中,我們會發現,我們已經站到了思想的珠峰之巔,一覽眾山小,風景這邊獨好。俯視一切,超越一切,突破一切,世俗的塵煙已經遠離,弱肉強食的爭鬥已經遠離,僅存一份虛靜之心,恬淡之心,心與道合,與天地精神往來,逍遙自在。
老子之道,眾妙之門,玄妙精深,妙不可言,但入門甚難,要越過許多障礙方可,其主要障礙者有二,一是俗見。俗見不空,何以論道,不脫世俗,不離常識,則不能悟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再者,道不是迷信,不是宗教。如果你迷信鬼神,則不能見道,神是可感可知的,而道是無形無象無處不在的,鬼神是人之局限的一種超越,而道完完全全超越了鬼神,超越了一切。二是自我。自我是得道的最大障礙,超越自我,才能入道得道,在自我的狹小天地里,是不能入道的。拋棄世俗偏見,超越自我封閉,方可接近玄妙大道之一二。
理解老子五千言,先從第1章說起。可以說,此章是老子的道門,眾妙之門,玄妙無窮。以道觀之,一切即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不可道,不可名。道,超言絕象,超越時空,超越經驗,超越一切形式,超越理性認知,超越世俗價值,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超越個人主義,超越功利主義。因此,可道可名之道,都非永恆超越之大道,我們所理解闡釋及運用的道,只是道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或整體。猶如盲人摸象,我們只是摸到大象的一部分,絕非大象之全體,所以,不可妄自尊大,自以為是。
天地萬物有一個共同的開始或起點,那就是「無」,無中生有,無是起點。天地萬物的存在過程,這就是「有」,有即存在,沒有也即不存在,這個意義上而言,「有」是天地萬物之母。「有」也是有條件、有前提、有基礎、有範圍的存在過程。
一切具體事物,都有兩個名字,一個叫有,一個叫無。就其形成過程而言,為「有」;就其消亡過程而言,為「無」。就當下而言,為「有」;就終極而言,為「無」。在兩個名字中,老子更強調無,認為只有守住那個「無」,才能不斷地「有」。「有」了也就快完了。守住「無」,才是真正守住了無窮的「有」,只有守住了看不見的「根本」,才能枝繁葉茂幾度春秋。
人生在世是一個「有」的過程,家財萬貫,建功立業,功成名就,似乎真的「有」了這些,才可以自豪地「了」此一生,其實,最後你會發現「一無所有」。所以,老子告誡,功成身退,天之道,退出「有」,進入「無」,退出「死」,進入新「生」。「從無到有」的過程,人人在做,而「從有到無」的修行,則非人人具備。
「有」總是有限的,有邊際的,有範圍的,有限制的,有條件的。只有「無」才是無限的,無邊無際,無形無象,無依無靠,無拘無束,無限可能,無限生機……這就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常守住這個「無」,「無中生有」,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神妙無窮,一切皆有可能。
有一個成語,「無始無終」,形容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宇宙是超越時空的。在老子這裡,也可以這樣理解,「無為始,無為終」,一切「有」都是以「無」為始,以「無」為終,無中生有,有歸於無,「無」有無限可能,「有」只有一個終點——「無」。人的認知是有限的,世界是無限的;需要是有限的,而慾望是無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心靈是無限的……
人的偉大之處,在於構建了一個虛擬世界,稱之為名,或者概念,或者理性,這個「名」的世界是建立在「實」的世界基礎上的,從根本上講,這個所謂的「實」,也是非實的,是時刻在變化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而人的最可憐之處就是,實沒有了,而名還在,這就是名存實亡,人們非常容易沉醉在自我構建的虛擬世界裡而不可自拔。「可道」、「可名」代表著人的主觀世界,這並不等同於「常道」、「常名」的客觀世界。
如果每個人是一片葉子,那麼「道」就是一棵樹,代表著整體,而人往往只能看到地上的干枝葉花果,而沒有也無法看到地下的根本,以及成就整棵樹的地與天,而「根本」之大用就是成就了干枝葉花果,而人類常常看不到「根本」,更無法理解其大用。每個人就像一滴水,無法看到「海」一樣的「道」。在整個世界裡,我們生活的地方就像一塊浮冰,我們只看到了浮冰的水上部分,而水面下的大部分是看不到的,而浮冰是一個整體,只是大海的一個部分,而人只看到了水上面的那一點,沒有看到浮冰的全部以及大海的深廣。這就像現代科學理論告訴我們的,我們感受到的物質世界只佔整個世界的4%,而佔96%的暗物質、暗能量是我們不能感受到的。
常道,是天之道,是宇宙之道,是「無有」之道,是不易之道。常道,突破了人的思維局限,突破了「有」的時空局限,它從「無」處立根,顯而為「有」,為恆常之道。它是超言絕象的,是不可思議的,是妙不可言的,是無所限制的,是不變而變的。它既超越了人類的世俗知見,又超越了人類的鬼神崇拜。
其實,老子的「眾妙之門」,非一般人可以跨過,對世人而言,其門檻甚高,並且不是一道門檻,一道更比一道高。《老子》第1章就提出了三道門檻,或者三道關口,過此三關,方入道門。
一是過「名」關。也可謂跨越「有名」之關,進入「無名」之境,才能管窺道之一二。道是無名的,以無為本,以無為根,無中生有,無為無不為。在整部老子中,老子尤為強調道的無形無象、無私無欲、無為無事等等。因此,我們感悟老子的道,第一關就是邁過「有名」關,超越天地萬物,超越語言思維,,既包括有形的具體的萬事萬物,也包含無形的抽象的經驗理性。統而言之,即超越以人為中心的世界,既包括客觀世界,也包括主觀世界。道,既超越了客觀世界的一切現象,又超越了主觀世界的一切價值判斷。可道可名可思可議之事物,皆在俗見之列。俗見不空,何以論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所以,把你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統統拋棄,讓心歸零,具有一個空杯心態,才能靜觀世界之神妙無窮。可以說,進入「道門」之前,把我們的所有的一切全部放下,才能邁過入道第一關。
二是過「異」關。「異」是「二」,是對立,破二進一,進入「一」、「朴」、「玄同」的境界,才能逍遙自在。「異」關是「名」關的進一步深入,也更加具體化。「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換言之,美醜善惡皆是人為,僅僅是「名」而已,同理,有無動靜虛實貴賤寵辱弱強柔剛等等,皆是一回事,皆是一體之兩面,而世人往往偏執其一。「異」就是二,就是反,就是對立,就是矛盾,就是非此即彼,就是二元對立。修道就是超越「異」或「二」,退二進一,抱一守中,越越對立,回歸統一,消融分歧,歸於和諧,捨棄極端,趨向圓滿。佛家講不二法門,亦是同理。通過打破內在的「二」元觀念,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道之境界。
三是過「玄」關。退二進一,由實進虛,更要由虛入實,從「獨妙」進入「眾妙」之境,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老子的智慧,可以說是否定之否定的智慧,無否定有,一否定二,和諧否定對立,無為否定有為。當然,老子的「否定」不是為否定而否定,但有利於我們超越認知與現實的困境。老子的「道」,妙不可言,但絕非空談之玄,強調「無」,也注重「有」,既要出世,也要入世,絕不是無視現實問題,不食人間煙火,這絕非老子之道的本義,明天道以正人道,這才是老子之道的立足點。故「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超越玄理,道法自然,無為之為,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由「獨妙」到「眾妙」,由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由致虛守靜,見素抱樸,到自然無為,慈善儉嗇,不爭不積,這才是真正的老子之大道。這與佛家講的三空之理相似,不著二邊,歸於中道。
眾妙之門,就是覺悟之門,就是解脫之門。儘管老子之道妙不可言,超言絕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嘗試著領悟老子的大道,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還是要藉助語言文字,文以載道,方可傳道,就像中國的禪一樣,以心傳心,心心相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我們不可拘泥於文字,文字不過是一個工具方便而已,得意而忘言,渡河而棄舟。
《老子》作為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僵化的文字無法完全表達深邃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如白雲出岫,變化萬方,妙盡天然。猶如一位無論多麼出色的畫家也無法完全畫出少女的神采與美妙,一顆蘋果的美味也是無法用有限的語言文字來表達清楚的。領悟老子的思想,我們只有用心靈去感悟,用心靈感應其隱微之處,也許會豁然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