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我還是個住在利物浦的學生,我的女友(現在是我的妻子)在卡迪夫,如果我們足夠幸運,就能找到一個有故障的紅色電話亭,一次10便士就能永遠打下去,一直到我們被她朋友打斷為止。我們的定情曲是電光交響樂團的《電話線》,到現在仍是如此。」
《One Day》
2016年英國《衛報》發起了一場關於「見證」的活動,鼓勵人們寫下了自己年輕時與電話亭的記憶。
位於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的入口處的K2,Andrew Testa
對於英國人而言,極具辨識度的「一抹紅」電話亭早已成為了英國的「文化符號」,承載了幾代人抹不去的記憶。
手工咖啡和當地製作的糕點已經取代了倫敦北部這個售貨亭的電話,Andrew Testa
歷史記憶
「80年代我住在諾丁漢的一個『大學城』里,每個星期天的早上,兩個電話亭外都會排很長的隊,學生們就為了能夠按時打電話回家報個早安!」
其實,除了電話本身,電話鈴聲,作為聽覺記憶,也永遠留在了人們腦中。
@Pete Read 於倫敦1987年風暴後拍攝
「在九十年代早期,我住在曼徹斯特的一個合租房,在客廳窗戶旁邊就是一個紅色電話亭,我們會把它的電話號碼告訴給朋友,你在屋內就能聽到它的鈴聲,它每晚大概會響個5-10次。那是個很棒的公共設施。」
每個紅色電話亭都有自己的號碼。曾經,你可以用它來與朋友交流;如今,你也可以用它來惡搞朋友。蹲點等朋友的奶奶路過電話亭時打響它,從遠處圍觀老人家先環顧四周一圈,遲疑著走向電話亭,最後謹慎的拿起話筒。這已經是英國著名搞笑節目Fonejacker的經典橋段了。
©alexander_shootz
當然,電話亭不僅可以用來聊天,也可以用來當收音機。過去人們會在紅色電話亭中打特定電話,聽幾遍流行榜單上喜歡的某個歌曲;或者也能滿足人們對於都市怪談的想像,比如當「約克郡開膛手」逍遙法外的時候,便有段錄音自稱是他,這段錄音在電話亭撥個電話便能夠聽到。
70年代的小朋友,會在上學的路上,隨便找個電話亭,用「專業設備」去掏出卡在被弄壞的硬幣槽中的硬幣,幸運的話,幾周的零食就有了。
當他長大一些,就開始用電話亭煲電話粥了,跟想念的人聊上個通宵。
2015年,紅色電話亭被評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設計,甚至超過了紅色巴士和噴火式飛機。
「它們既精緻又莊嚴,很少有公共設施有如此優雅和都市化的表達。」英國作家、建築歷史學家加文·斯坦普(Gavin Stamp)在1989年出版,聚焦於英國街頭常見物品的《Telephone Boxes》一書中這樣寫道。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作為英國的象徵,紅色電話亭也並非一成不變,它在過去的一百年間,從誕生到成型,經歷了許多故事。
電話亭的由來
通訊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只是這樣的改變經歷了上百年的歷史沉澱。
1955年11月,一隻印度小象擠在英國的電話亭里,John Drysdale
1876年,電話問世。第二年,貝爾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Bell Telephone Company),同一年,英國人普利思(WH Preece)把電話機引入到了英國。普利思後來被封爵,並被認命成為英國郵政(The Post Office)的總工程師。
1878年,電話服務在英國正式營運,由愛迪生電話公司負責。11月1日,英國的第一通電話由倫敦加農街(Cannon Street)打到了115英里外的諾維奇(Norwich)。但那個時候擁有電話的人,非富即貴。
1880年,英國最高法院裁定,電話屬於電訊行業。根據英國1869年的電訊法,電話運營商必須獲得英國郵政的認證才能在英國運營。電話的出現,讓之前英國郵政運營的電報業收入大幅降低,英國郵政正欲涉足電話業,英國高法的裁決讓英國郵政打了雞血,電話業務的國有化也就此在英國開始。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幾個私營的電話運營商逐漸退出英國市場,到了1892年,英國郵政成為為英國提供電話服務的唯一一家公司。
在隨後的十幾年,電話在英國迅速發展。國家出資設立交換中心連接不同的電話線與電纜,新技術不斷推出,電話線纜甚至跨越英吉利海峽,英國和歐洲大陸可通過電話進行溝通。
由於鋪設電話線纜的成本很高,在偏遠地區普及電話就成為了新的問題。人們需要在一個地方放置電話,這樣就可以覆蓋附近幾個村鎮的人口。
© Sadie Ellenor Grace
但是英國天氣常年陰雨連綿,再加上通信技術還不發達的時代,長途電話的信號損失很嚴重,常常需要大聲吼叫對方才能聽見,這在英國人看來是很粗魯的。那到「盒子」里去「喊話」就不會影響家人和鄰居了。
電話亭便由此誕生。
電話亭迭代史
英國最早的電話亭既不是紅色的,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它經歷了很多版本的演變。
1912年,英國郵政總局收購了國家電話公司(National Telephone Company),實現了電話網路的國有化。第一代的電話亭是由郵政總署於1920年主持設計的,名字為KioskNo.1,簡稱K1。
K1進入城市,招致城市人的反對。首先提出抗議的是倫敦人,倫敦人認為K1造型醜陋,破壞了倫敦街道,然後是伯明翰,接下來,連英國郵政總署自己也看不慣K1的設計了。
1924年,皇家美術委員會整合了獨立的設計徵集,舉辦了全國性電話亭設計徵集比賽。
在競賽中,英國建築設計師吉爾斯·吉爾伯特·斯科特(Giles Gilbert Scott)設計的具有古典色彩的電話亭贏得了競賽,這便是如今人們最為熟知的英國紅色電話亭的雛形。
Giles Gilbert Scott
斯科特是英國著名建築設計師,他所設計的利物浦新羅馬教堂被認為是將現代設計和哥特式風格結合的建築設計典範。
當時正在參加電話亭設計競選的吉爾斯,在倫敦市中心的聖潘克拉斯火車站附近的墓園散步。在墓園中,他看到了曾設計英格蘭銀行大樓的設計師約翰·索恩為妻子設計的墳墓,墳墓上的中央圓頂結構,非常獨特。
K2紅色電話亭的頂部
於是,斯科特以此為靈感,把電話亭設計成了圓拱頂。他在參與競選的設計稿中,清楚寫明此設計受到索恩墓園的啟發。最終,他贏得了這場設計競選。而圓拱頂造型的電話亭也一直沿用至今。
迫於美感的需求和現實的需要,英國郵政局對斯科特設計的這個K2進行了改動,最主要的變化就是顏色,從銀色改為了醒目的紅色,不僅辨識度增加,也提高了整個城市的色彩豐富度。
可能當時連郵政總署都沒料到這樣的改動竟然如此成功,現在成了倫敦不可替代的一景。
從1926年開始,K2在倫敦批量安裝,問題也在實踐中逐漸暴露出來,也促成K系列不斷演變升級。為了解決成本壓力,1928年郵政總署又再次委託斯科特設計出更為經濟的K3,後來為了應對水泥預製板裂縫問題,郵政總署又先後設計了K4和K5。
K4模仿了K2的外形,但在體積上是K2的一倍多。K4因其過大的體積而被不滿的行人和駕車者稱為「紅色巨人」。雖然配備了郵票機(stamp machine),但郵票機常因K4外板不防風雨而無法粘合郵票,且在通話中往往發出惱人的噪音。
K5則是一款止步於樣板電話亭的款式,且如今未能有一列留存下來,人們僅能靠留下的老照片與工作圖紙還原它。
@Lizzie Hubbard 攝於葡萄牙阿爾加維
1935年設計的K6是如今最為經典的英國紅色電話亭款式,最初是為紀念年喬治五世國王加冕銀禧,在設計上同時借鑒了K2的紅色與K3的簡潔設計,並同時避免了體積太大、過於脆弱昂貴等先前款式存在的問題。
K6是推廣度最廣的電話亭,到1960年英國已經安裝了大約六萬個K6,雖然僅有超過一萬一千個K6保存了下來,但它現今仍舊是最為常見的電話亭。
六十年代,對於擺脫戰後緊縮,經濟繁榮的英國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創建一個新的現代英國,但新型現代風格的K7電話亭卻因其易變色的鋁製材料的限制而停留於樣板,與此同時,K6也在時間中沉澱為文化符號,也是在K6電話亭中,大衛·鮑伊的虛構形象Ziggy Stardust開始登上流行文化的舞台。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專輯背面
作為第一個在倫敦以外得到廣泛使用的電話亭,K6的紅色成了現代城市與保守鄉村之間對比的小細節。
最初,英國郵政總局為避免引起鄉村居民的反感,將電話亭刷成了低調的綠色,但有趣的是,在紅色電話亭後來成為國家標誌符號後,原本為了配合鄉村風景,電話亭又被偷偷刷成了經典的紅色。
在八十年代,撒切爾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推進了公共通訊事業的私有化,為彰示改變,British Telecom一度試圖將電話亭的顏色改為黃色,一時間引起公共抗議浪潮,只能作罷。
在 1980 年代英國電信私有化之後,新型號的電話亭取代了舊式電話亭,這些電話亭有時仍然像倫敦南部的這些電話亭一樣是紅色的,Andrew Testa
圍繞社區與藝術重塑電話亭
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電話亭的淘汰已經不可避免,但在八十多年的更新迭代後,紅色電話亭業已成為英倫風情的標誌性象徵,承載著英國人的自豪與懷舊情緒。
電話亭的拆除與保留,已經成為英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倫敦南部紅山等待修復的電話亭,Andrew Testa
當電話亭變得越來越破舊,逐漸從過去社區最受關注的焦點變為無用的垃圾箱時,BT(British Telecom)決定在2009年啟動「電話亭領養計劃」,將電話亭以一英鎊的價格賣給當地議會、慈善機構與社區,幾年內便有不少已被淘汰的電話亭,被重塑為社區迷你圖書館和急救用的除顫器。
倫敦南部的一個電話亭,裡面有一個社區圖書館,Andrew Testa
英格蘭西部上斯勞特的電話亭,改造放入了除顫器,Andrew Testa
大多數手機維修,包括修復破裂的屏幕,都可以在倫敦的這個小車間完成,Andrew Testa
據英國通信管理局統計,在截至2020年5月的一年裡,英國人通過公用電話亭撥打了約500萬次電話,其中近15萬次打給了緊急服務機構,2.5萬次打給了兒童熱線,2萬次打給了自殺防治機構撒瑪利亞會(Samaritans)。
藝術家們同樣在這個狹小的公共空間內發現了藝術實踐的價值。在了解到「電話亭領養計劃」的那一刻,藝術家Lada Wilson立即便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天哪,我想把它變成一個畫廊!」
將電話亭作為微型畫廊具有自身的意義,電話亭象徵著遠方與人們尚未觸碰到的未來,而電話亭本身則曾是社區的聯結紐帶、共同記憶的物理承載,對於一個社區來說,這個世界上最小的藝術畫廊的作用正如Lada Wilson所說:「藝術可以解釋溝通,因為這是電話亭的原始用途。」
Lada Wilson和她的藝術畫廊電話亭
與藝術畫廊相同,退休教師Val Meyer Hall將廢棄的電話亭改造為了「色彩療養」室,「每天你都會看到或聽到一輛汽車在電話亭外面尖嘯著停下來,然後司機衝出去拍照。」她說。
「色彩療養」電話亭作為新的鄉村中心,為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可以撤退緩衝的空間。玻璃上繪製著讓人感到鄉村生活舒緩一面的蘑菇、蜜蜂、鯉魚,地板上放置的可調節凳子讓疲憊者可以調整到自己舒適的姿勢,在透過近似教堂彩色玻璃的陽光籠罩著小小的電話亭中,人們可以放鬆自己疲憊的神經。
「色彩療養」室電話亭
英國人自己也承認,沒有其他國家的人像他們一樣對本國的電話亭充滿熱情,尤其是在電話亭從未帶來實際盈利的前提下,這份喜愛顯得更為固執。
這或許是因為紅色電話亭已經成了記憶本身,電話亭里的煙味、微微潮濕的地板、話筒旁被撕破的電話簿、硬幣掉進硬幣槽的清脆響聲、無人接聽只能按下B鍵退回硬幣時的觸感......
改造為街邊咖啡廳的紅色電話亭 ©Bloomberg
陰翳的暴風雨天被困在紅色電話亭時看到的雨景,以及煲電話粥時,瞥見電話亭外有人等待著下一通電話時感受到的緊迫感和壓力,所有都粘附在電話亭這狹小的空間中。
英國泰晤士河畔金斯頓的藝術裝置,Andrew Testa
無論時光如何流逝,電話亭上的紅漆如何黯淡,只要它們存在,依附在紅色電話亭上的記憶便將一直留存下去。
參考文章:
https://www.countrylife.co.uk/out-and-about/creative-uses-for-red-telephone-boxes-164288
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16/feb/29/ring-ask-milky-bar-kid-your-memories-stories-red-phone-box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d_telephone_box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yvj5zk/what-happens-when-you-call-a-london-phonebox
https://www.pandainuk.com/article/dianhuating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