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於一個小康之家。
因為家裡不差錢,又有很多藏書,所以董仲舒有了學習的機會,並學的很好。
那麼有多好呢?
據史書記載,他在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講學了,而且頗受歡迎,因為學問淵博,又教了一大幫學生,所以他的名望是與日俱增。
漢初執行的是舉薦制,董仲舒這麼有名望,自然也就被舉薦進了體制內工作。
漢武帝繼位時,他本來在地方上工作,但後來漢武帝發了份招賢令,希望各地的有才之士,能到中央來協助他搞改革。
董仲舒當時已經四十歲,不說是名滿天下,也算是儒學大師,因此他也被推薦到了中央接受選拔。
漢武帝的這次選拔,有點像後面的科舉,過程還挺嚴謹。
不過當董仲舒在參加第一輪考試的時候,卻猶豫了,他不知道自己該露出點真本事,還是要藏拙。
那麼他為什麼會有這種顧慮呢?
因為早在漢景帝在世時,朝廷就在執行黃老之術的情況下,招募過儒家的人來參政議政,當時有個叫轅固的大儒,在這場學術討論上,那是壓著黃老之學打,因此而觸怒了竇太后。
結果竇太后讓人把他扔到了豬圈中,他差點就被豬給拱了。
因為有這麼一個代表性的事件,儒家的門徒對朝廷的態度就很擔心,生怕再次被折辱。
漢武帝搞這個招聘,也不是第一次了,不過第一次時竇太后還活著,所以他沒敢去,結果漢武帝都差點因為這次的行為,而丟了皇位。
漢武帝這次搞招聘的時候,竇老太后已經死了,所以董仲舒才敢出山,但是他的擔心仍在,所以不太敢說真東西,便稍微敷衍了一下。
但是漢武帝是個明白人,他知道這幫人的顧慮,因此第一次筆試後,他又組織了兩場測試,他的堅決態度,果然換來了董仲舒的真東西。
那麼董仲舒的真東西是什麼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聊另一個問題,漢武帝為什麼要搞人才選拔,他到底想幹什麼?
我們之前聊過,漢朝建立之後面臨三個重要問題:
第一,如何解決劉氏皇權的正統性問題,如果大家還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作為取代皇權的理論,那麼劉氏的皇權就算是搶來的,那麼別人自然也能搶回去,這個觀點是非常危險的;
第二,如何解決皇權的權威性,漢初的時候,名為郡縣制,皇帝是九五之尊,但實際上玩的還是郡縣制,皇帝不過是大哥大,諸侯是大哥,大哥大實際並管不了大哥的小弟;
第三,如何解決皇權的集權問題,漢初之時,皇權和諸侯以及藩王,基本算是各過各的,後兩者都有自己的軍權,皇權輕易都不敢招惹這倆;
除此之外,還有衍生出來的更多問題,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意識形態上有所突破,因為漢初推崇的黃老之學,其實是助長這種問題發生的。
而董仲舒後來提出的「天人三策」,基本在理論上,幫漢武帝重新梳理了意識形態,如果按照董仲舒道德理論,那麼漢武帝想解決的問題,基本都可以解決了。
因此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以後,漢武帝就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那麼按照道理來說,董仲舒這算是立了大功,那麼他後來為何沒有得到漢武帝重用,還差點被漢武帝給殺了呢?
答案其實也很簡單,董仲舒的這套理論是有後門的。
通過這個後門,儒家可以從中得到兩個好處:
第一,合法的參政議政;
第二,慢慢成長為一個新的階級;
儒家的這個後門,讓漢武帝很生氣,但又沒辦法,而董仲舒又經常借著這個後門搞事,所以漢武帝很生氣,於是漢武帝改革的「首功之臣,並沒有的到應有的報仇,還差點因此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