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曾有個特殊機構,有位「丑媽媽」與三千紅孩子,寫下母愛傳奇

在日軍轟炸機的轟鳴聲中,一群保育員背著熟睡的孩子翻越太行山——這是1946年延安託兒所大轉移的真實場景。

這座被稱為「紅色搖籃」的託兒所,是延安時期一個非常特殊的機構不僅庇護了劉伯承、鄧小平、左權等將領的子女,更見證了革命年代最震撼人心的溫情與犧牲。

洛杉磯華僑捐贈的奶粉跨越太平洋,當單身母親用嫁妝銀鐲打造驗毒筷,當保育員在敵機掃射時撲向馱床……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譜寫了一曲超越血緣的母愛史詩。


戰火中的母親:丑子岡與延安託兒所的生死守護

1938年的延安,傅連暲向毛澤東彙報了一個令人揪心的現實:前線將士的子女或被寄養在老鄉家,或在戰亂中夭折。毛澤東當即拍板成立託兒所,並讓女兒李敏成為首批入托的七名孩童之一。而首任所長丑子岡,這位帶著兩個孩子的單身母親,就此開啟了長達25年的守護。

寒冬臘月,她每日徒步幾十里背糧,途中遭遇餓狼便揮棍搏鬥;轉移途中,她將女兒的銀鐲熔成驗毒筷;面對空襲,她帶領保育員宣誓「大人在,孩子在」。最令人動容的是,當她的親生女兒在轉移中遇險時,她仍在保護其他孩子。這位被孩子們喚作「丑媽媽」的女性,用生命詮釋了何謂「革命母親」。


洛杉磯到延安:華僑捐贈背後的跨國溫情

1942年的託兒所面臨絕境:孩子們因營養不良頻繁生病,藥品短缺讓保育員徹夜難眠。轉機來自宋慶齡發起的「保衛中國同盟」——洛杉磯華僑捐贈的奶粉、藥品跨越重重封鎖抵達延安。這些貼著英文標籤的鐵罐,讓毛澤東感慨:「這是雪中送炭!」為銘記這份情誼,託兒所更名為「洛杉磯託兒所」。

美國作家賽珍珠的募捐演講、黑人歌星保羅·羅賓遜的義演、14個州的聯合援助……這場跨國救援不僅送來物資,更送來希望。當孩子們穿著洛杉磯捐贈的棉衣在窯洞前嬉戲時,他們或許不知道,地球另一端有無數陌生人正為他們牽掛。


馬背上的搖籃:三百里行軍中的生命奇蹟

1946年胡宗南進攻延安,朱德軍長親自督辦轉移:能工巧匠設計出帶護欄的馱床,百頭毛驢組成「搖籃大軍」。這支隊伍晝伏夜出,遭遇敵機掃射時,保育員田喜英為護住馱床里的孩子,徒手拽住受驚的韁繩,指甲盡數斷裂。翻越綿山時,老鄉們撕開被褥製成布帶,將百餘名幼兒綁在背上攀岩

最驚心動魄的一幕發生在汾河邊:保育員程宜萍的兩個孩子落水,她強忍悲痛堅守崗位,只因懷中還抱著四名幼兒和全所的檔案箱。三千里征程,一百多個孩子無一傷亡——這是用血肉之軀創造的戰爭奇蹟。


銀筷子與馱床:戰火中的人性之光

在總政幼兒園的展櫃里,陳列著兩件特殊文物:朱德軍長監製的馱床,以及丑子岡用女兒銀鐲改制的驗毒筷。前者以榫卯結構抵禦墜崖衝擊,後者每日檢測飯菜安全。這些簡陋器具,折射出戰時智慧與人性光輝。

更令人震撼的是孩子們的「戰時課表」:山核桃串成的算盤、黃土地上的沙盤寫字、自編的《丟手絹兒歌。保育員鮑侃發明的識字卡,讓鄧小平的女兒鄧林學會第一個漢字「延」。在物資匱乏中,他們用創造力守護了童真。


二十五載守候:「丑媽媽」與三千個紅孩子的故事

從1938年籌建到1963年病逝,丑子岡再未離開託兒所。她親自接來左權將軍的遺孤左太北,目送李敏、李鐵映等孩子長大成才。當親生女兒追問「媽媽為什麼總陪別人」時,她只說:「他們都是革命的火種。」

這位終生未再婚的母親,在遺囑中要求將積蓄全部捐給幼兒園。如今,「洛杉磯託兒所」已更名為軍委機關事務管理局紅星幼兒園,門前的寶塔山浮雕下,仍鐫刻著毛澤東題寫的「兒童萬歲」。三千名從這裡走出的「紅孩子」,用人生續寫著當年的誓言:「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了,孩子也要在!」


【參考資料】
《延安保育院》(陝西人民出版社
新世紀周刊》2006年第31期
《宋慶齡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
《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會檔案》
《中國革命中的婦女與家庭》(中央文獻出版社
《洛杉磯託兒所口述史》(中國福利會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