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陵將軍:孫殿英附敵下山經過

引子

#本文摘自《盜陵將軍孫殿英:中校秘書回憶錄》(1994年8月)作者程一民、李鴻慶,原章節標題《附敵下山》

河朔圖書館大樓

正文

1942年的春節要到了,孫殿英照例要給自己的頂頭上司龐炳助總司令送一些過年的禮物,尤其是要給老龐送一些特製的雙料大煙膏。每快到節日,老龐也特別惦念殿英老弟,因為只有他才對自己有這種畢恭畢敬的從屬情感,大概也是每到節日老龐盼煙心切,就更顯得煙癮加重了。他深深盼望著這份禮物,大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勢。果然,孫老殿騎著他那匹棕紅走馬,帶了不少的隨從,從幾十里以外的漁村,飛馬來到了元康龐司令的門前。孫殿英雖說當了多年的軍長,軍隊生涯闖蕩了數十年,而今已是知命之年,可行動舉止卻很少「將軍」氣魄。那一身將校呢的軍裝,即便配上那付新武裝帶,胸前也總是鬆鬆的。原來孫老殿的體軀總是前胸低、後背高,兩肩斜垂、走起路來隨隨便便、搖搖晃晃,根本不懂那些齊步、正步、跑步的正規姿勢,這也是孫多年吸毒、賭博,與眾兄弟們「同樂」,在弟兄們面前從來不擺什麼軍長架式、派頭、多年的習慣所形成的、縱然如此,由於跟他當官的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再加上廟道」神威」,下面人就都把孫殿英視若神明、加倍地尊敬與服從,龐總司令後來對他更是沒挑剔的,怎麼看怎麼順眼,什麼時候見到殿英老弟,往往是滿臉堆笑,一點官架子也都沒了。

此番好容易盼來了殿英弟,頓時渾身輕鬆,熱情接待、孫殿英察顏觀色,揣摩了下情勢,心想,老龐準是又犯了煙癮專等他這特製的煙膏哩。沒等喝茶休息,就急急讓人擺好了煙具,點燃了煙燈,兩個煙鬼都很利索地上了炕,側身屈膝一起抽起大煙來了。孫殿英是客人,早在臨來以前,在家就已吸足了,這時就專心地先伺候長官吸了。孫老殿操持這套活計極為熟練,把一個煙泡又燒又用手控,馬上燒好了,用釺子送到煙鬥眼上,在那裡作了個高高的中空的煙椿,正與煙鬥眼通連,很利落地把煙槍送到老龐嘴裡,煙泡對準煙燈,火焰高高地燎著煙泡、老龐則眯縫著眼睛,大口大口地吸吮著那忽忽流油冒泡的煙泡。最後,煙鬥眼外邊殘存的余屑殘渣,老孫都用煙釺鏟-點一點地撥到煙鬥眼里,這時煙斗發出了呼嚕呼嚕的聲音,老龐最後一口連吸帶咽,深怕有半點煙氣給跑掉了而吸不到肚子里。吸完這一口還是長時間使勁地憋著氣,捨不得過早地出氣,好讓這一口煙在自己肚子里好好地運行一番。

這樣連連吸了二個煙泡,孫老殿這才開口間了句:「怎麼樣?」老龐這時也精神上來了,連連誇獎:「誰的膏子也比不上你這膏子,香醇可口,勁頭真大,吸起來那真過癮!」這時的龐司令真的有些飄飄欲仙了!孫老殿一邊給自己燒著煙泡,一邊也就跟老龐發開了牢騷:「咱們這都是槍杆子里爬出來的,朝秦暮楚,誰都不敢得罪,活到了現在,可算真不容易啊!」停了停又接著說:「人家黃埔系出來的是嫡系,是老蔣的親兒子、可咱們呢?哪一處打點不到哪裡就給你個『險要』看看。他媽的,活該我們凈當孫子!我可以這樣說:凡是花過我的錢的,沒有一個是好東西!蔣介石、宋美齡、孫樣熙,你別看他們那套正人君子相,都是些兔孫子王八蛋!」孫老殿深深地吸了口煙,接著又說:「跟鬼子前線打仗的是我們,在後方倒賣黃金髮國難財的卻是這幫子傢伙;我們前線拼死拼活地打,他們卻整天摟著老婆無憂無慮地睡,稱得上是自在安然。這不,洛陽又來電,硬扣了我一萬八千元的糧食貸金,說什麼必須經過點名查驗確實才給補發。唉!雜牌軍挨不上號啊!論打仗可都比他們什麼黃埔啊,什麼軍校啊,一點都不孬!」

老龐在對面躺著,這些話自然都聽到了耳朵里,卻一點也不願消耗自己的氣力,沒同孫老殿一言一語地答對。孫老殿則又氣憤地說:「他們在後方只顧發國難財、敲榨民髓、官運煙土、吃空名、喝兵血,可打起仗來比誰逃的都快!這不,黃河以北剩下了你我,三面被敵人緊緊包圍,不出去打鬼子,就挨鬼子的打,時時有被吃掉的危險。而今反而扣我們的軍餉,讓我找誰評理去呢?」兩個舊軍閥一起躺在煙燈前,簡直親密得像親弟兄,可以說無話不談,往日的隔閡早已隨著這大煙燈火被燒得雲消霧散了。是孫老殿的過節禮物打動了老龐,還是孫老殿親身侍奉老龐吸大煙的誠意感動了他?兩者都有道理,看來是一個精靈,一個憨厚;一個「大方」,一個小氣,這樣在二十四集團軍里,孫龐倒成了親弟兄般的朋友了。

1943年4月下旬的天,孫殿英剛從邢門門視察陣地叫到了林縣漁村軍部。三天的騎馬顛簸,使他疲憊不堪,進屋躺在了軾椅上就不願動了。這時秘書匆匆進來說:「湯陰劉月亭的長密信。」孫懶怠動彈,說了聲「念!」秘書念到「今敵人集結兵圍攻太行……」時,孫猛然站了起來,雙手叉腰,滿面紫紅,開口怒吼:「日本鬼子竟敢來我老孫頭上動土,我正想要找他們算帳哩!」孫感到極不服氣。敵人此次集結重兵,全面進攻二十四集團軍,其主要進攻對象,正是孫殿英的新五軍。因為他的兵力雄厚,戰鬥力強、在敵人說來是塊最難啃的硬骨頭。

原來敵人駐太原的香月第一軍團,早想獨自消滅二十四集團軍,用以向重慶方面施加壓力,迫國民黨接受和談。但華北方面軍則認為「留住這部分國民黨的軍隊並無大害,如果消滅了這批隊伍,則徒然給共產黨的十八集團軍劉伯承師製造南下擴充地盤的機會,因之未予同意。然而太原第一軍團早已有了行動部署,勢難更改,華北方面軍也就勉強同意了,並增派邯鄲方面的鈴木第十二軍團予以協助,共同對二十四集團軍進行殲滅。

孫殿英自進太行六年以來,一向恃其新師精銳、勇敢善戰,而敢於同敵人硬拼,且時常下山騷擾敵人,襲擊碉堡,破壞公路、鐵路、橋樑,截擊軍車,俘虜日軍,連連獲勝,使鄰近的日軍終日不得安寧。這次太原一軍團、邯鄲十二軍團,調集了敵三個主力師團,接近三十個旅團的兵力,超出二十四集團軍總兵力的兩倍,於4月21日分別向太行山南麓的水冶、鶴壁、邢門口、西掌、塔兒崗、廟口、鹿嶺、橫水等山口,蜿蜓500多里的防線,發起了全面的進攻,其主攻方向是新五軍據守的邢門口,十八盤。敵人的多年偵察活動,早已摸清了孫殿英的底細,故敵人集結了三倍於我邢門口守軍第四師第十一團的兵力,敵人步兵在飛機重炮的配合下,向著十一團的守軍猛衝過來。

這時十一團團長是張式平,他是孫殿英四十一軍時的軍事學校畢業生,又是孫殿英廟道會的信徒,剛剛被提拔為團長,他對孫軍長極其尊重,作戰又極兇猛。敵人十來次的衝鋒都被十一團擊退,最後敵人以重炮連續轟擊了十多分鐘,整個陣地幾乎被翻了個遍,全團犧牲極其慘重,官兵所剩無幾,邢門口岌岌可危。孫殿英曾於4月22日親臨邢門口指揮部,得知敵人來勢兇猛,更意識到敵人的意圖是要攻取漁村新五軍軍部。這裡距漁村僅80華里,七個小時的急行軍即可到達。孫殿英一方面嘉獎十一團官兵,一面急電軍部準備轉移。傍晚有消息說邢門口失守,孫殿英急急帶領軍部全體人員迅速向著關帝廟方向撤退,由許志武特務團負責軍部警衛,掩護轉移。這時孫殿英著士兵軍裝,騎棕紅走馬,走在這批隊伍的最前面,馬前有四位尖兵警戒,後面有一連人警衛。軍部有一大群文職官員,連帶沒送走的家屬孩子,大約有一千人左右,簇擁在這條崎嶇不平的山路上,黑夜裡行行進進,艱難萬端。忽又聽說今晚敵人就要攻取漁村,軍部再向關帝廟撤退則不夠安全,遂又改變路線,向西南方向進行,悄悄地向著山西省界方向疾進。孫殿英在馬上心事重重,想到自己的部下俱都英勇善戰,令人可愛可欽,面今這一仗能否頂得住呢?偶或敗退,這個軍部也必須保住,再圖將來。不然一敗塗地,前途真不堪設想!看看天時已近三更,彎月或隱或現,山風凄凄,更增添了深夜的寒意。這群雜亂隊伍,行進起來,十分艱難。此時猛聽到前面「叭」的一聲槍響,隊伍立即停了下來,緊接著敵人的機槍、六零炮向著這裡傾瀉開來,前面許志武的警衛團與南北寨的敵人接火了。孫殿英不由得一驚,沒料到敵人會進攻得這麼快,遂讓護兵把自已扶下馬來,命令先鋒連進行抵擋。雙方激戰一時,敵人以密集的火力封鎖了山路,再不能前進了,只好趁敵人尚未發覺這支隊伍的真面時,原路折回,另覓他途。不料此時這群人前邊的退,後邊的擁、兵無隊形,人無定向,馬嘶人喊亂成一團、家眷孩子們,嘰喳亂叫,惶恐不安。孫殿英這時讓護兵用擔架抬著他,在漆黑的夜裡,向著這亂糟槽的人群大喝一聲:「不許亂喊!誰再亂喊我斃了誰!」頓時人群靜了下來,在黑夜裡沿著原路疾步行進。黎明之前,隊伍退到了一個山坳小村莊,叫坨壋坡,也叫王家圪壋,僅十幾戶人家、這裡東面、北面高山、西面和南面山勢稍緩,警衛連在兩側山上布下了警戒,軍部就在這裡駐下了。在一間漆黑小石屋裡,孫殿英同自己的幕僚們正急忙商議對策,究竟何去何從,天明以前必須作出決定,這群人中,有參謀長馮養田、副軍長楊明卿、中校參謀兼作戰處處長李伯玉、中校秘書李鴻慶、高參文強、參議李國安、參謀處長何明甫和家眷代表等十數人。有的認為丟掉這些「累贅」家眷,用精於力量保著孫軍長衝出重圍,是唯一的可行出路;一些人則以保護軍長安全為名,主張對敵談判投降;一些家屬代表和文高參則主張安全第一,認為軍長一走,這麼多人都會遭敵人殺害。孫殿英聽了這些意見,也覺得舍了大家自己逃命亦非善策。而今軍部讓敵軍緊緊咬住不放,很難擺脫、內無重兵保衛,外無可以調集的援兵來增援,孫殿英此時的處境極其困難。天將破曉,再沒有猶像的餘地了,最後孫殿英決定請示老蔣。他將唯一的一線希望寄托在蔣委員長身上,或許蔣公不計個人恩怨,能迅速調集飛機、援兵,救他一把,求得突圍出去再作打算。天明以前,電報員要通了重慶軍事委員會、孫殿英親自彙報了這裡的戰況,請示蔣委員長究竟如何行動。時隔半小時,重慶傳來蔣委員長的指示,大意是「你暫時可附敵」等語。孫殿英接到指示,悲憤萬分,明白這是老蔣又在玩弄「曲線救國」那套把戲。這時孫殿英悔恨自己無能,又恨蔣介石見死不救。他聲音嘶啞地對幕僚們說:「弟兄們,現在完了!我很對不住大家,對不住全軍犧牲的將士們!更對不住全國民眾。」全體官員肅然默立,極其凄楚悲痛。副官將孫軍長攙在床上躺下,他思索了一下,讓副官將文強高參請來,讓其過目了蔣的指示。文高參是軍統人員,是蔣介石派到新五軍的特派員。孫殿英把眼下的戰局同蔣的指示向他講了一遍,最後問他究競應怎樣辦好。文強這時說:「按照蔣委員長的指示辦就是了。」

1943年1月23日(農曆二月十四門)天明以後,敵人一架飛機向著坨壋坡轉了兩圈。俯衝下來投了一枚炸彈又轉彎飛走了。這時四圍的敵軍已有日的地攻到坨壋坡的腳下,使用機槍和六零炮一齊向著這小山頭猛攻。小小山頭被敵軍炮火炸得硝煙瀰漫.亂石飛滾,警衛連頑強抵抗,也抵擋住了敵人的幾次進攻。適時,敵人又一架飛機向著圪坡山頭俯衝下來,孫殿英與副官們急急隱蔽,然而這次飛機沒投炸彈,卻拋落一個小包,讓小降落傘慢慢地送落在山地小平場上,孫殿英讓上兵把小包撿來。這位兵小心翼翼地拾起了降落傘和小包,掂了掂並不重,這才放心地送到孫軍長手裡。孫見布包上面用中文寫著「告新五軍將校書」字樣。這時軍部的幾位處長、參謀長、參議、秘書等都相繼來到孫軍長跟前,打開了布包,裡面卻是一份勸降書,要殿英在半個小時以內必須無條件投降,否則將全軍覆沒。孫低下了頭,不無傷感地對作戰處長李伯玉說:「請你代我宣布投降吧!」李伯玉先派傳令兵向各山頭的警衛營傳達了停戰命令,接著派參議李國安舉了白旗,翻過南小山坡與日軍接洽。不到半個小時,則見南山坡上奔下一隊日本兵,為首的小隊長騎著大馬,挎著戰刀,後面緊跟了十幾個士兵,端著帶槍刺的步槍,跑步奔著圪坡來了。孫殿英則率其幕僚們等候在村頭一棵大樹底下,垂頭不語。日軍走近就停了下來,日本小隊長田中徹雄翻身下馬。軍部翻譯劉鐵城用日語答話,介紹了孫殿英軍長。小隊長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了一張照片,對照了一下孫殿英,即刻嬉皮笑臉地說:「大大的太君的,你好!」隨即上前向著孫殿英敬了個日本軍禮,又上前和他握了握手。孫殿英點了點頭,哼哈支吾了一聲。小隊長揚手讓四周的日本崗哨都撤了,又向孫殿英遞過了一封信。孫邀小隊長到屋裡敘話,兩人進屋坐定,孫殿英沉痛地向日本小隊長表示:「新五軍願意接受日軍勸降。」小隊長要孫殿英命令土兵,不準抵抗,原地不動,聽候軍令,雙方談了十多分鐘。小隊長將要離去時,孫殿英向小隊長請求,要求將隊伍帶到附近的河西村去,因為這裡房子太少,吃住都成問題,小隊長也表示答應了,這才離去。這是1943年4月23日清晨的事情,這天夜晚。

孫殿英徹夜未眠,回憶往事,思緒萬干。這是他繼寧夏之辱以後的第二次慘敗了,一次敗給了國人,這次卻敗給了日本鬼子,悲痛幾不欲生,唉聲嘆氣,徒喚「奈何」!

4月25日,日本派來一位少佐,叫野田順次,帶了兩個護兵,來到了河西村孫殿英軍部來接頭。指示軍部所有人員都到荷花村待命,後又傳令孫殿英將部隊帶到臨淇鎮。日本旅團長橫光把殿帶到鎮里,其餘人員都到大操場集合,每50人一組,列隊站立。四外有幾百名日本兵,荷槍實彈,架起了十多挺機槍,刺刀閃閃,殺氣騰騰,都沖著這些路卒。這時的新行軍官兵個個驚恐緊張,害怕要在這裡收繳了他們的槍支,當場把他們都殺死在這操場上。當時!本翻譯官站在閱兵台上講話:「你們把槍支都交了出來,如發現有人隱藏不交,當場就殺死,」揚明卿的愛馬被日本兵拉走了,槍支被收繳了,又要檢查翻看他的行李,副軍長覺得大失尊嚴,感到是莫大恥摩,一氣之下,甩手向北走去 走了很遠,馮養田參謀長急急跑過去把他拉住勸慰說:「現在可不能動氣,那樣會對咱軍長不利,做事可不要魯莽、那樣會壞了大事。」楊這才快怏返回。降卒們的槍支收繳了半數左右,敵人飛來一架飛機,又投下了個小包。

不一會兒,敵人又宣布,槍支不再收了,讓各自攜帶,並要孫殿英向他的部下講話。不久孫殿英站在了閱兵台上,慢慢摘下了帽子,兩眼一閉,老淚縱橫。其悲慘之情,也打動了聽講話的部下,弟兄們也都紛紛掉下了眼淚。這是孫的部下第一次見到自已的軍長落淚,自然也非常凄楚難過。停了一會兒,孫殿英對大家說:「火家都不要亂動,也不要害怕,明天要下山往新鄉去,路上要聽從命令,不要離隊。」講完話,部隊就由楊明卿、馮養田帶領,由日本兵押解,這群新五軍的降卒敗將,零零亂亂地背著槍支,離開了這裡,經圪擋坡、大泉底、南村、鹿嶺、十八盤,奔著百泉走去。孫殿英這時騎著馬,由日軍護押,走到了鹿嶺,又向同來的部下十兵們講了次話,大意是:「請各位弟兄相信我,我們下山以後,禍福同享,生死與共,我絕對對得住大家,請都放心好啦!」講完話,接著下到了十八盤,再走不遠,部隊就到了輝縣的百泉,孫殿英就同日本旅團長橫光一起,乘汽車去新鄉了。其餘部隊和家眷們就都在百泉停宿了一夜。

百泉是輝縣的風景勝地,遠山環翠、泉水清澈.風景優美宜人。泉東有徐世昌的官邸,再東則是袁世凱的別墅,南則是劉茂恩的官邸,馮玉祥當年的辦公處也在那裡。風景雖佳,可這些降卒敗將們哪還有心思去領略這些美景呢?如今的風光勝地、卻成了他們的囚籠;所有景物,徒使他們增添不少的凄楚與哀怨。疲憊的人群,都橫躺堅卧地將就了一宿,更有多少弟兄竟是徹夜難眠啊!

第二天,新五軍降卒們就來到了豫北重鎮新鄉。則見滿街夾道的人群,其中日本人連蹦帶跳,大喊大叫,不知是慶祝他們的勝利,還是辱罵這群不爭氣的中國降卒敗將;很多中國人也拿著日本旗,有氣無力地隨聲喊著口號。這批疲憊不堪的降卒們,聽都沒聽人群中在喊些什麼,只覺得自己臉上發燒、腦里發懵、相互攙扶著,邁著不整齊的步伐,低著頭,一步挨一步地走進了一所學校,便已累得一動也不想動了。在學校里,散散落落地佝僂在牆腳下,背靠著牆在「閉目養神」。新五軍降卒們由山上背來的槍支,這時就統統被收繳了。

新五軍的降卒們,個個渾渾噩噩,一言不發,每頓飯吃不下一碗稀飯。原軍需官石子瑜身邊還有不少的國民黨中央票。

從門外偷看熱鬧的人們那裡,五元買一個燒餅,十元買一個糖包,就這樣混了半個月的光景。汪偽軍二十三師師長路厚齋和以前在林縣被俘的劉月亭師長,帶了一些香煙糖果和食品來、看望馮養田、楊明卿。原軍部的大小官員,也都分享了一些香煙糖果。當時新五軍這些投降下山來的人們,為了掩飾自己的羞辱,大都給自己改了名字,李鴻慶則以號代名,改叫李雁賓。跟隨一起被俘下山的原林縣縣長李同秀號繼光,原義乃繼承東漢劉秀光武中興之意,而今也改名叫李紀廠。他帶下來的幾下人也都跟了孫殿英。

孫殿英到新鄉以後,鬼子為了控制他,就把他先安置在新鄉橫光旅團司令部里。日本軍團間令鈴木,要求孫殿英參加偽政權汪精衛的軍隊,加入和平運動,並且要他把在山上的兩個師及其他團隊全都和平帶下山,聽候日汪調遣。孫殿英這時只有唯命是聽,怎敢怠慢,遂派人帶著他給三師師長楊克猷、四師師長張錫珂及各獨立團長寫的信,邀他們下山同自己在一起。新五軍在山上的隊伍也就都聽命下了山,這樣新五軍的隊伍就完全投降了日本。軍隊仍暫用新五軍的番號,但所轄部隊人數卻較原來在山上時增加了好多,湯陰偽軍路厚齋的二十三師也劃新五軍,這樣,現在的新五軍共轄有二個師,兩個獨立旅,四個獨立團。原第三師改稱第七師,師長楊克猷;原第四師改稱第八師,師長仍以副師長張錫珂兼;第二十三師師長為劉月亭、原帥長路厚齋改升為副軍長,楊明卿仍為副軍長,常握實權。兩個獨立旅,一旅李紀廣(原林縣縣長李同秀改名紀廣),二旅張體安,新收的地方團隊。原先四個獨立團仍保留,特務團許志武,補充一團戴世僖,二團劉廷傑,三團梁少楓。第七師所轄三個團:第十九團團長王啟元、第二十團團長侯冠文,第二十一團團長張式平。第八師所轄三個團:第二十二團團長張普霖,二十三團團長常相時,二十四團團長朱錫齡。實際孫殿英現在的實力,較之在山上時增多了一倍還多,新五軍軍部設在新鄉北大街路東一個商號里,孫殿英住橫光旅團司令部。他每天早展來到軍部,同軍部同僚一起吃頓飯或稱為會餐,飯食當然很好,飯後安置一下當天的工作,而後軍部人員遵命照辦,孫殿英仍回橫光那裡,這種作法,成了新五軍下山後的一項慣例,多年如一日地實行下去。

在孫殿英被俘下山後不久,橫光即要他幫助日方對龐炳勛進行勸降。孫則堅決不肯,並說:「如今我已成敗將,再沒有臉面去勸別人來投降,更何況龐總司令是我的上司,下級又怎能勸上級來降呢!」最後,橫光對孫殿英軟硬兼施,嚴厲挾持,費了很多口舌,孫只得答應派一名副官為之帶路。而後,日軍派一名特務小隊長田中徹雄,由這位副官帶路,帶了11名1兵一同到了林縣深山,尋找龐的下落。他們碰到一位給龐送飯的小孩,這才於5月4日的深夜到了土池,找到了龐炳勛。田中小隊長向龐直言講明來意,指明龐當今的處境,並說孫軍長已然參加了和運,二十七軍逃往中條山,四圍的皇軍重重包圍,要想頑固抵抗,那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這些情況龐已十分清楚,自己確也無力再戰,只好向田中答應了投降,並讓田中給孫殿英帶上了一封信,願意一起參加和運。龐炳勛5月6日到達新鄉,孫龐兩位降將見了面,什麼也顧上不說了,只是相互抱頭痛哭,悔恨不已。

龐炳勛下了山,仍然維持原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的名義,令部設在新鄉圖書館,四外都駐有日本橫光的部隊,予以嚴密監視。龐從山上帶下來的四十師師長童書棠,有部隊近萬人,駐林縣、輝縣、汲縣一帶。孫殿英仍為二十四集團軍的副總司令,常在圖書館與龐在一起,橫光也是派人監視。新五軍的部隊,分駐滑縣、淇縣、湯陰、彰德一帶。這時的孫龐部隊,都換上了新衣,戴上了新軍帽,帽徽的青天白日之外套一紅圈,以示為汪偽政權的軍隊,全體士兵又一一都發給了槍支。切安置妥當,這才由鈴木軍團正式與南京汪精衛偽政府聯繫接洽.遵照南京政府的要求,孫龐要通電全國,說明自願參加和運。

通電發出後,一時所有的日軍和汪偽報紙,都以頭號新聞,於頭版頭條套紅刊出。什麼《歡迎龐孫下山參加和運》、《龐孫參加和平運動》,到處是一片頌揚文章;而全國人民到處是一片斥罵聲。孫殿英則整天閉門不出,有時與同僚們打麻將牌,盡情消遣。孫龐被俘,轟動頗大,然而後方國民黨的報紙卻對此事隻字不提,更無半點論評,其中奧秘,實耐人尋味!

日軍旅團司令橫光,以其在太行山戰役中戰功顯赫,並俘虜了孫殿英軍長、龐炳勛司令,十二軍團報請華北方而把橫光提升為師團司令;特務小隊長田中徹雄,招降孫龐有功,十二軍團司令部給予明令嘉獎,並於1943年6月12日頒發給獎狀書。

資料來源:

摘自《盜陵將軍孫殿英:中校秘書回憶錄》(199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