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松潘草地絕對是最艱難的一關。草地中沼澤遍布,污水滿地,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泥潭,一不小心就會誘發感染。
如今,長征已過去80多年,那片「吃人」的草地,如今如何了?
險象環生的草地
1934年10月,紅軍為了躲避敵人的追逐,保留有生力量,決定開始長征。
由於向北行進的兩條主路被敵人封死,紅軍只能選擇更難走的路徑。也是在這塊草地上,紅軍足足花費了7天才走出去,且這段期間紅軍減員上萬人。
這塊草地位於四川西北部,名為松潘草原。
這塊草原之所以被稱為「吃人的土地」是因為這裡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因為松潘草原雨水充沛,導致這塊地十分鬆軟,內含大量沼澤和積水。
人在其中行走,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沼澤,很難生還。更可怕的是,因為草地上到處是污水,戰士們身上如果有傷口,遇到污水之後就很容易發生感染。
那時,敵人對紅軍進行藥品封鎖,導致紅軍沒有足夠的藥物對傷員進行醫治,一旦戰士們感染死亡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不僅如此,這片地區氣候十分多變。早上還是晴空萬里,一會就可能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到了晚上,暴雨冰雹更是會突然出現。
氣候的多變,讓很多戰士患了感冒。潮濕的環境,讓戰士們的衣物難以晾乾,總是濕噠噠的黏在身上,讓戰士們的病情難以好轉。
除了環境的艱苦之外,紅軍們還面臨著後勤補給不足的情況。
因為路途艱險,道路泥濘,導致紅軍行軍速度很慢。
再加上當時的紅軍被敵人圍困,缺衣少食,食物很快出現短缺。但即便是面對如此艱苦的環境,紅軍也沒有退縮,而是向著終點一路前行。
為了堅持下去,戰士們沒東西可吃,就只能吃野草。
最後,野草也沒得吃了,戰士們無奈只能吃腰帶和皮鞋,以此充饑。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戰士犧牲在這裡。
好在紅軍的堅持迎來了曙光,終於經過了漫長的7天後,紅軍終於得以走出這塊恐怖的草地。
這塊草地現在情況如何?
作為紅軍長征中標誌性的一站,這塊草地成為了紅軍精神的代名詞。如今,距離紅軍長征已經過了80多年,這塊草地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因為多水,這塊草地沼澤叢生泥濘難走,導致很多動物經過這裡也會被困住。不僅如此,因為附近的牧民有時會在這裡放牧,惡劣的自然環境也會導致這些牧民身陷險境。
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聲明和財產安全,當地政府對水文系統進行了改善。
經過專業人員的調查後發現,這塊草地之所以積水多,是因為排水出現了問題。雨水排不出去,就會導致積水越積越多,從而出現沼澤。
找到了源頭之後,國家便開始了治理。先是在草原上修建了大量的排水渠,讓雨水和積水能順利排出。除此之外,還要增加草場的吸水能力。
所以,工作人員在草地上種植了吸水能力相對較強的青草,不僅可以快速吸水,還能溫度土壤。最後則是變廢為寶,將草場進行開墾,種上農作物,為當地的居民創收。
而在在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之後,這裡不再是從前的「吃人」草地,而是變成了一塊適合放牧的優質草場。
令人欣喜的是,因為這塊草地對於紅軍的特殊意義,也讓這塊草地成了國內著名的旅遊景點。
很多來打卡的遊客,一定會去的就是松潘草原的紅軍遺址。
為了紀念紅軍,也為了傳承精神,這裡建造了一座紅軍長征紀念碑。不僅如此,松潘草原上還專門建造了松潘會議紀念館。在這個紀念館內,遊客們可以近距離的了解那段歷史,感受紅軍當年的不易。
從「吃人」的草地,變成如今草長鶯飛,生機盎然的土地,80多年來的變化,我們看在眼裡。而這種變化,又何嘗不是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呢?
我們從一個一窮二白變成當今第二大經濟體,從百廢待興變成強大的工業國。
草地的變化,正如中國的變化。而這離不開紅軍戰士們的艱苦奮鬥,離不開他們的犧牲和奉獻。他們的精神,將隨著歷史的發展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激勵中華兒女不斷前行。
參考資料:
記者手記:那些犧牲,需要被永遠銘記——人民網
保護紅色資源 松潘草原煥發更大活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當年紅軍長征為什麼要過草地?是什麼地方?——澎湃新聞
松潘縣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呈現紅色旅遊熱——松潘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