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奧戰爭結束後,普魯士為什麼沒有吞併奧地利呢?這要歸功於我們的好朋友俾斯麥,他總是喜歡「做一步,看三步」。他不僅反對吞併奧地利,甚至連威廉國王想吞併波西米亞和奧屬西里西亞,他也反對。他主張不割占任何奧地利領土,只滿足普魯士在德意志中的地位取代奧地利的角色。我們英明的國王威廉雖然不太滿意,甚至鬧到了要辭職的地步,但最終還是聽從了俾斯麥的正確建議。
為什麼普魯士不吞併奧地利呢?原因是法國的存在。如果普魯士要吞併奧地利,肯定會引起法國的反對和干涉。這樣普魯士就會提前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真是稍微動一下就會打得左右為難。而且,奧地利下屬的斯拉夫諸民族區域,比如波西米亞、克羅埃西亞,對普魯士來說只會是個難以融入德意志民族的麻煩。普魯士可不想管這些,也不願意去滅了奧地利後踩進巴爾幹民族矛盾的火藥桶,自找麻煩。
俾斯麥甚至還拿普魯士的軍官開玩笑,揶揄他們說:「要打就打好了,打到君士坦丁堡,你們就可以重建東羅馬帝國了。」看來,俾斯麥是真的不想讓普魯士捲入這種亂糟糟的戰鬥。
所以,普魯士在普奧戰爭後採取了一個貌似沒出息的策略,只成立了一個北德意志聯邦,連一片奧地利國土都沒要。為了顯示出自己沒有野心和隱藏實力,他們甚至讓盧森堡獨立出德意志邦聯,還暗示法國可以成為盧森堡的保護國。外人看來,普法戰爭後的普魯士其實只是比腓特烈大王時期略強一點,勉強算是個列強,不過也不是那麼強大而已。所以,普奧戰爭後歐洲各國都沒有對普魯士有大的行動限制,這給了普魯士備戰的寶貴時間。
俾斯麥對放過奧地利的策略在普法戰爭中得到了明顯的效果。奧地利投桃報李,在普法戰爭中選擇了中立,甚至最後加入了與德意志的同盟。普魯士成功地避免了兩線作戰的情況,集中了優勢兵力,俘獲了拿破崙三世,最終贏得了普法戰爭,統一了德意志。俾斯麥的權術可謂發揮得相當出色。
所以,回顧歷史,我們確實應該學習俾斯麥的權謀和長遠策略。國際爭鬥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適當的妥協會帶來更長遠的好處。就像希特勒那樣頭腦一熱的「英雄」只會帶來悲劇,而像俾斯麥這樣拿捏得精準的老手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楷模。普奧戰爭後,為什麼普魯士沒有吞併奧地利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俾斯麥太聰明了!他向來是個看三步的人,所以反對吞併奧地利,甚至連威廉國王要吞併波西米亞和奧屬西里西亞他都反對。他主張不割占任何奧地利領土,只滿足普魯士取代奧地利在德意志中的地位。而且聰明的威廉國王雖然不滿意,還和俾斯麥鬧到了要辭職的地步,但最終還是採納了俾斯麥的正確意見。
為什麼普魯士不吞併奧地利呢?因為歐洲有個頑固不化的法國!如果普魯士要吞併奧地利,那必然會惹怒法國,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和干涉。這樣一來,普魯士就會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一邊和法國打,一邊和奧地利打。別說之前的勝利果實會丟掉,恐怕連前功盡棄都算不上。而且那些屬於奧地利的斯拉夫民族地區,比如波西米亞和克羅埃西亞,在普魯士眼裡簡直就是一個不能融入德意志民族的麻煩地區。普魯士是不想管也不願管,更不想滅了奧地利後一頭鑽進巴爾幹民族矛盾的火藥桶,自找麻煩。
俾斯麥為此嘲諷著普軍將領說:「要打就打好,打到君士坦丁堡,你們就可以重建東羅馬帝國了」。這就是為什麼普魯士在普奧戰爭後採取了一個看起來很沒出息的策略,連一片奧地利國土都沒要,只是成立了一個北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為了顯示自己胸無大志,隱藏實力備戰,甚至讓盧森堡獨立出德意志邦聯,甚至暗示法國可以做盧森堡的保護國。
所以在外界看來,普法戰爭後的普魯士就只是比腓特烈大王時期稍微強一點而已,勉強算是個列強,但不是那麼強大的存在。因此普奧戰爭後的歐洲各國都沒有對普魯士有大的動作限制,這給了普魯士充足的備戰時間。俾斯麥把奧地利放了一馬的策略在普法戰爭中發揮了作用。奧地利就這麼投桃報李,選擇中立,甚至後來加入了與德意志的同盟。這樣普魯士成功地避免了普法戰爭中可能出現的兩線作戰,集中優勢兵力,俘獲了拿破崙三世,贏得了普法戰爭的勝利,統一了德意志。俾斯麥的權謀可謂取得了勝利。
所以從歷史上來看,我們確實應該學習俾斯麥的權謀和長期戰略,而不是追求一時之快。恰當的妥協對於帶來更長遠的好處。像希特勒那樣衝動的「英雄」對於德國來說是個悲劇,而俾斯麥那樣精明謹慎的老手才應該是後世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