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歷史悠久,地處山西省北部,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
原始社會時期,通過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在此地繁衍生活。
原始社會時期的地圖
春秋時期,在春秋之前的時期,為北部少數戎狄部落生活的區域。
春秋時期的地圖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分晉後,趙國經過勵精圖治的改革,使其國力大增,隨後逐漸統治了周邊的侯國和部族,從而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時期的地圖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實行郡縣兩級制,將天下設置為三十六個郡,來進行治理,境內設有雁門郡,轄領有善無、馬邑、樓煩、平城等縣,郡治設在善無縣。
秦朝時期的地圖
西漢時期,隸屬於并州刺史部的雁門郡管轄,境域內的善無、中陵、馬邑、陰館、汪陶、劇陽等縣歸屬雁門郡轄領,郡治設在善無縣。
西漢時期的地圖
東漢時期,隸屬於并州刺史部的雁門郡、定襄郡分別管轄,定襄郡下設有善無、中陵、武城、駱縣、桐過等縣,郡治設在善無縣;雁門郡設有陰館、馬邑、武州、埒縣、樓煩、原平、廣武、鹵城、汪陶、劇陽、繁畤、崞縣、平城、強陰等縣,郡治設在陰館縣。
東漢時期的地圖
三國時期,屬於曹魏的勢力範圍,分別隸屬於并州的雁門郡管轄,北部歸屬拓跋鮮卑部族,西部區域歸屬羌胡部落所管轄,雁門郡設有廣武、樓煩、陰館、汪陶、劇陽等縣。
三國時期的地圖
西晉時期,隸屬於并州的雁門郡、拓跋鮮卑、羌胡部族勢力所管轄,雁門郡設有廣武、馬邑、原平、平城、葰人、汪陶、崞縣,繁畤等縣;西部區域歸屬羌胡,北部區域歸屬拓跋鮮卑部落。
西晉時期的地圖
隋朝時期,隸屬於馬邑郡管轄,下設有善陽、開陽、神武、雲內等縣。
隋朝時期的地圖
唐朝時期,初始時,將天下分為十道,來進行治理,分別隸屬於河東道的朔州、雲州管轄,鄯陽、馬邑兩縣歸屬朔州,州治設在善陽縣;北部區域歸屬雲州轄領。
唐朝時期的地圖
北宋時期,屬於遼國的勢力範圍,是宋遼交界之地,分別歸屬西京路的朔州、應州、大同府管轄,朔州設有鄯陽、武州(神武)、馬邑等地,州治設在鄯陽縣;應州設有金城、河陰、渾源等縣,州治設在金城縣;懷仁縣歸屬大同府轄領。
北宋時期的地圖
南宋時期,屬於金國的勢力範圍,隸屬於西京路的朔州、應州、大同府分別管轄,朔州下設有鄯陽、廣武、馬邑等縣,州治設在鄯陽縣,應州下設有金城、山陰、渾源等縣,州治設在金城縣;懷仁縣歸屬大同府轄領。
南宋時期的地圖
元朝時期,隸屬於中書行省的大同路管轄,境內的朔州、馬邑、山陰、應州(金城)、懷仁等州縣歸轄領。
元朝時期的地圖
明朝時期,隸屬於山西布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大同府、山西行都司分別管轄,境內的朔州、馬邑、山陰、應州、懷仁等州縣歸屬大同府轄領;威遠衛、平虜衛、安東中屯衛、井坪所等軍隊治所歸屬山西行都司(山西行都指揮使司)統領。
明朝時期的地圖
清朝時期,分別隸屬於山西省的朔平府、大同府管轄,境內的右玉、平魯、朔州等州縣歸屬朔平府轄領,府治設在右玉縣;山陰、應州、懷仁等州縣歸屬大同府所轄領。
清朝時期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