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1949年10月23日創刊號
《羊城晚報》1957年10月1日創刊號
2012年,楊奇獲得廣東省首屆新聞終身榮譽獎。
1957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籌辦晚報。著名報人楊奇談《羊城晚報》創刊故事——
他,在超過半個世紀的報人職業生涯中,曾親手創辦過五份報紙、主持過七份報紙,穿梭粵港,致力於黨的新聞與統戰工作;他歷經《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創刊、發展的那些崢嶸歲月,做出了奠基性、探索性的巨大貢獻。他,就是粵港著名報人——楊奇先生。
作為《南方日報》和《羊城晚報》的主要創辦者與主持者,楊奇先生為嶺南報業留下了諸多珍貴史料。在《羊城晚報》創刊65周年之際,我們在此呈現2015年4月採訪楊奇先生的口述實錄。
談《南方日報》創刊
引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隨後,百萬雄師繼續揮兵南下,追殲國民黨敗軍殘部。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據楊奇先生生前受訪回憶,「同年9月中旬,我們接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的指示:一俟廣州解放,《華商報》即行停刊,把全體幹部職工(從香港)送到廣州,儘快創辦《南方日報》」。從10月18日「南下幹部」曾彥修等人進入廣州,到10月20日,中共廣東區黨委宣傳部長、東江縱隊秘書長、《華商報》負責人饒彰風和時任《華商報》代總編輯楊奇來到廣州,再到10月23日《南方日報》面世,為何短短几天內,這份中共華南分局的機關報就能在廣州創刊成功?
楊奇:1949年10月23日,《南方日報》創刊。為何(我們到穗)短短几天就能創刊成功?因為首先,(當時挂帥編輯部的)曾彥修,早已把創刊需有的《廣州市軍管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等通告準備就緒,編於版面上;更重要的是,他10月21日已寫成《新的中國·新的廣東——本報發刊詞》。我21日晚上歸來,也獲悉前來《南方日報》工作的同仁明天就會全到,包括原《華商報》的杜埃、華嘉、姚黎民和老編輯潘朗等,這些都是老新聞人了;幾位很能幹的記者司徒堅、成幼殊等21號也悉至。經營管理方面,洪文開和財務、發行、廣告、總務各科室幹部也陸續到達,所以我認為創刊後的發行和廣告工作也能開展。
最大問題在排拼版和印刷,如何順利出版?《南方日報》的首個社址在光復路,在原《中央日報》辦報樓。《中央日報》停刊後,(國民黨已命人)把排字房的銅模機器搬到天字碼頭,準備運往海南島,(此事)沒來得及,因解放軍14日晚上就進城了。我們的接管委一進來,就請工人把碼頭的機器全部搬回。所以我一進這個樓,就找排字工人談話,問他們23日出報行不行?他們答應得很爽快,說社長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出兩大張沒問題!這下放心了,接下來就是找印刷機。因為此前《中央日報》才印800份,用的是平版印刷機,《南方日報》要發行20多萬份,一定要用捲筒印刷機。最後我們委託了同一條街上的民營報紙《越華報》代印。
之所以能三天出報,就是因為有曾彥修寫好的創刊社論,有排字工人的就位,有編輯記者、經營管理同事的抵達,所以能馬上投入正常工作。
談《羊城晚報》創刊初期的故事
引語:《羊城晚報》是我國第一張社會主義大型晚報,它的誕生掀開了中國報業史新的一頁。1957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籌辦晚報。8月中旬,省委意見傳達:《羊城晚報》必須在當年10月1日創刊。時任南方日報副社長的楊奇受命參與創辦羊城晚報,開始時任副總編輯,後任總編輯。創刊前,他們做了六期試刊。
楊奇:我們要經過六期試刊,確定版面,而且內容跟日報不可重複。(當時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說,不要辦成《南方日報》第二,第二就不要辦了,所以我們要和《南方日報》不同。
當時我還做了個標準流程表,何時發稿給排字房,排字房何時拼好副刊、頭版,何時開印——這就是實地練兵,為了看能否在下午兩點半印出《羊城晚報》(我當時設定的截稿時間是中午12點半)。日報還有白天可以緩衝,我們晚報從早開始,環環緊扣,十分緊張。
最緊張的一次考驗是最後一次試刊。聽廣播,氣象台透露第二天有10-11級颱風登陸寶安,我們早上就決定把此作為當天頭條。我們帶著四個記者,逐個打電話到各相關市縣的「海陸空」有關機構採訪,當時沒有手機,都是通過(固定)電話。記者記錄各方新聞,馬上綜合整理髮到排字房,這樣的工作沒有試過,所以非常緊張,終於當天報紙印出來,比我原定的標準時間晚了10分鐘(笑)。
除了試版,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就是發行。當時整個社會,包括廣州市,根本沒有發行過「晚報」。郵局表示只能第二天與「日報」一起送達——這個談不攏;發行數量更談不攏,我提的數目比較高,郵局則表示最多只能(一天送)5萬份,他們也不同意增加零售點。而如果不零售,這個報紙就沒有辦法(發展)。與郵局協商未果,我說,那我們自辦發行。
報社一方面委託各大單位的《南方日報》推廣站代為收訂和零售晚報,另一方面大力推動全市的報販擴充人手,設點零售和沿途叫賣。
與此同時,我們還想了個辦法,買了50部自行車(那時候買50部自行車也很不容易),臨時雇請了一批青年,請他們沿街叫賣。一時間,「晚報,晚報,《羊城晚報》創刊出版了」的喊聲響遍廣州大街小巷。(創刊當天的《羊城晚報》實際發售8.4萬份。)
發行兩個多月後,郵局「告狀」說違反「郵發合一」的規定。上面協調下來,次年1月份開始歸郵局發行,這時我們發行已突破11萬份,大大超過了5萬份的規定。
從創刊到當時的三個月,報社的發行方面的各種突破,也屬《羊城晚報》的創舉。
談陶鑄與《羊城晚報》
引語:據當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的王匡回憶,當時陶鑄對辦晚報早有考慮。大約在1957年上半年,陶鑄曾一口氣講出了辦晚報的思路。他說,晚報的對象就是廣大市民。陶鑄在晚報創刊初期還經常給予指示。他在乘火車赴京公幹的往返途中,沿線經鐵路的各大站,都會在報攤上找《羊城晚報》閱讀,不時提出要求或批評。
楊奇:陶鑄與《羊城晚報》的關係很深,沒有陶鑄就沒有《羊城晚報》。他作為當時的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能夠主張辦那麼一個晚報,能夠有那樣的辦報思路,很難得。他在創刊籌備期間說過的一些話,都不是別人敢說,也不是別人說過的。
他說,社會主義報紙能不能多種多樣呢,我認為是可以的。他說,晚上回到家裡,看看晚報,總比打撲克好。他還說,寫文章也可以教育人民,也可以多種多樣,文章寫得風趣一點。以至於後來他說到副刊,要「寓共產主義教育於談天說地之中」,這一切都構成他的辦報思想,這樣一種思想解放,在當年很不容易。
可以說,陶鑄對《羊城晚報》的愛護是無微不至的,十分關懷。我舉例來說,首先是他自己訂了一份《羊城晚報》。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誰喜歡看、誰訂,這樣才能說明這個報紙是真的受人喜愛。
還有,他看到(我們這)三家報紙,報道省委市委的負責人下去巡視工作開展工作的新聞稿,都說是某某同志作了重要指示,陶鑄就此兩次表示,省委市委的領導同志對工作的講話,在沒有通過黨委討論作出書面指示之前,只能說是「講話」,很重要的是「重要講話」,一般的就是「講話」。《羊城晚報》率先按他這個意見來報道。他不光在辦報方針上提意見,對新聞報道也能這樣提意見,非常難得。
個人簡歷
1922年出生,廣東中山人。
1940年畢業於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此後他服務於新聞出版界50餘年,是一位穿梭粵港兩地、具有多種辦報實踐的著名報人,先後執掌過7家報社。
1945年第二度赴港工作,創辦《正報》,任社長;1947年轉往《華商報》,歷任該報總經理、代總編輯,參與護送民主人士離港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
1949年參與創辦《南方日報》,任副社長。
1957年參與創辦《羊城晚報》,任副總編輯,後轉為總編輯。全面主持《羊城晚報》從創辦之初至「文革」停刊前9年間的各項工作。
1973年任中共肇慶地委宣傳部部長。
1974年-1978年,先後任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廣東省出版事業管理局局長。
1978年第三度赴港工作,歷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秘書長、宣傳部部長、秘書長。
1988年接任《大公報》社長,為香港的平穩回歸做出卓越貢獻。
1992年離休,回到廣州。
2021年10月1日在廣州逝世。
執行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
嶺南老報人口述歷史課題組
採訪
羊城晚報記者 鄧瓊
資料整理、撰文
新快報記者 潘瑋倩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羊城晚報社史》《當代嶺南文化名家·楊奇》,圖片來自羊城晚報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