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賢在華回憶錄:康熙剛剛駕崩,雍正就連夜處死了父親60年心腹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最是無情帝王家」,但凡是皇權交替,都出現過父子手足之間相殘的情況。

秦二世扶蘇隋煬帝弒父殺兄,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無不印證著這一點。

清朝的時候,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在康熙朝晚年甚至出現了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帝去世後,胤禛為了鞏固現有權力,不顧朝野上下的議論,就開始大開殺戒,對康熙帝的一些老臣痛下殺手。

其中就有服侍康熙帝60年的心腹太監趙昌。

此時趙昌已經七八十歲了,為何胤禛不顧朝野爭議要誅殺這個年過花甲的老太監呢?

難道趙昌知道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康熙雍正兩朝交替之間發生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雍正連夜誅殺康熙帝的心腹太監

大太監趙昌,是從小就服侍康熙帝的宦官,據史料記載,早在康熙帝還是幾歲孩童的時候趙昌就開始跟隨康熙帝,陪伴在康熙帝身邊長達60餘年,深受康熙帝信任。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康熙帝是少年登基,因父親順治帝與母親孝康章皇后英年早逝,因此康熙帝從小就成了孤兒,祖母孝庄太后就成了他唯一可以依靠的親人了。

康熙朝初年,鰲拜索尼等權臣把持了朝政,要不是祖母孝庄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帝,康熙帝早就凶多吉少了。

為了更好地培養康熙帝,孝庄太后在康熙帝很小的時候就安排心腹陪伴在康熙帝身邊,以防不測,就在這個時候,趙昌就成了康熙帝的貼身太監。

趙昌與康熙帝年僅相仿,人也比較聰慧機智,又善於察言觀色,沒過多久就成為了康熙帝身邊最親近的太監。

趙昌善於察言觀色可不是說說而已,有一次康熙帝會見了歐洲某國的使者,使者為了表示對康熙帝的恭敬,獻給了康熙帝一把火槍

康熙帝十分喜歡,但是這把槍的表面沒有任何裝飾,很顯然不符合康熙帝尊貴的地位。

後來康熙帝經常把玩這把槍,並時常對著槍嘆息。這一切都被趙昌看在了眼裡。

為了讓康熙帝歡心,趙昌專門從全國各地找來了能工巧匠,照著這把槍重新製作了一把槍,槍身上鑲嵌了各種名貴的,光彩耀目的寶石寶玉,讓人看起來就覺得富貴非凡。

然後趙昌就把這把槍獻給了康熙帝,康熙帝見了之後龍顏大悅,歡喜不已,連誇趙昌會辦事。

從這件事開始,趙昌真正成為了康熙帝身邊的大紅人,從此,康熙帝和趙昌既是君臣也是朋友,關係相當好。

隨著康熙帝開始慢慢剷除權臣,收回權力,逐漸坐穩了朝堂,趙昌也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貼身太監,搖身一變成為了專門宣讀聖旨的總管太監。

到了康熙中年時期,趙昌直接擔任了內務府造辦處總管,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在當時,內務府造辦處總管可是個肥差,因為整個皇宮內外的物資採購,都是由趙昌決斷。

也正是因為這是個肥差,讓趙昌不光短短几年就斂財無數,還在北京城內外置辦了許多良田美宅,甚至還瞞著康熙帝私自做起了生意,開辦了許多商鋪。

雖然後來康熙帝也知道了,但趙昌畢竟是自己的貼身心腹,康熙帝也沒怎麼管,睜隻眼閉隻眼就過去了。

別看趙昌服侍康熙帝這些年貪污了不少錢,但作為宮中的首席太監,趙昌除了貪污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僭越之處,更談不上有什麼大逆不道的行為了。

因此按照清朝的慣例,先皇的僕從、太監,只要沒犯什麼大錯,都可以留在宮中繼續為新皇效命的,如果不願意朝廷甚至可以發放一筆退休金告老還鄉的。

可在康熙帝去世之後,趙昌卻被雍正帝連夜誅殺!趙昌到達犯了什麼錯,讓雍正帝一天都容不下他呢?

大太監趙昌之死

趙昌之死記載在多本野史上,其中記載最為詳細的就是當時在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清朝的宮廷畫師馬國賢寫的傳記里。

據馬國賢所著的《在華回憶錄》里,詳細記載了趙昌之死的經過。

書中記載道,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晚,馬國賢正在與另一位傳教士安哥拉坐在宮內的一座花園內閑聊。

突然從宮內傳來了一陣騷亂聲,緊接著就傳來一陣刺耳的呼救聲,並且聲音越來越大,逐漸變成了慘叫。

馬國賢與安哥拉驚恐不已,連忙離開了花園。

等第二天白天,馬國賢就聽到了康熙帝駕崩的消息,不光如此,馬國賢還聽說了康熙帝的貼身太監趙昌被胤禛誅殺,家產悉數充公家人全部為奴的消息。

就在當天,也就是胤禛登基的第一天,胤禛成為雍正帝之後,就頒布了聖旨並且昭告天下說:「大太監趙昌屢犯重罪,且罪無可赦,按律已被誅殺!」

緊接著雍正帝開始公布大太監趙昌的諸多罪狀,其中最大的罪就是以下三條。

第一,趙昌妄圖奪權干政,並且非法監視胤禛

在經過「九子奪嫡」事件後,胤禛從康熙帝的諸多兒子中殺出一條血路,成功繼承了皇位。然而剛繼位的皇帝都是敏感的,因此他嚴重懷疑這個先皇的貼身太監趙昌是來監視自己的。

那麼又是誰指使趙昌的呢?胤禛當然不會說是康熙帝指使的,那麼很顯然,趙昌就是康熙帝的其他皇子指使的。

因此,在胤禛看來,趙昌就是「敵對」陣營的人,並且在朝廷經營多年,根深蒂固,不早日除之以後必為大患。

況且胤禛可以說是睚眥必報之人,在古代被人監視是一種難以釋懷的恥辱,殺了趙昌,可以說一部分原因是胤禛公報私仇,殺了趙昌以泄心頭之恨的意思。

除了這些,胤禛殺趙昌還有「殺雞儆猴」的想法,認為趙昌既然是其他皇子的人,雖然這些皇子失敗了,但是皇子們手下的屬臣還在。

胤禛斷不可能把這些人全部殺光,只有先殺個趙昌,警示這些其他皇子們的殘餘勢力,不要輕舉妄動。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趙昌服侍康熙帝60餘年,一定知道了許多他愛新覺羅家族的秘辛與醜聞,這些事情是絕不能外傳的,殺了趙昌也有殺人滅口的意思。

第二,趙昌多與朝中皇親大臣結交,有不軌之心

在歷朝歷代,皇帝的貼身宦官私自結交皇子皇親朝中大臣,都是重罪,一旦查實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條。

因為在各個王朝的統治者看來,皇帝的貼身宦官私自結交皇親大臣就是國家開始衰敗的表現,比如秦朝的大太監趙高,東漢末年的十常侍,明朝的太監魏忠賢等等。

這些王朝的衰敗都是因為太監,因此到了清朝,清朝統治者們就非常忌諱這一點。

而趙昌就非常「不幸」地撞在了這上面:康熙帝的嫡長子胤礽,先後兩次被康熙帝立為皇太子,是胤禛「九子奪嫡」事件中主要的競爭對手。

而趙昌在這段時間就好死不死去親近胤礽,甚至趙昌私自送給了胤礽南方小國進貢來的火鐮與火槍。

要知道藩屬國進貢的東西都是要先給皇帝過目的,趙昌居然私自先送給胤礽那實屬膽大妄為了。

在胤禛看來,趙昌如此肆意妄為的結交胤礽,簡直是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如果一直放任下去,搞不好趙昌真的會勾結其他皇子裡應外合造反,到那時候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因此胤禛決定先下手為強,誅殺了趙昌。

第三,趙昌貪污腐敗到了極致,不除不行

前文提到,趙昌仗著自己是康熙帝的貼身宦官,在擔任內務府造辦處總管期間斂財無數,拿這些錢違法經商不說,甚至干起了賣官鬻爵的買賣。

但也正是因為趙昌是康熙帝的貼身宦官,康熙帝並沒有怎麼責備趙昌,這更加助長了趙昌的囂張之心。

最終據史料記載,趙昌在康熙朝後期貪污、挪用公款多達五千多萬兩白銀,幾乎動搖了清朝的國本,這怎麼能不讓胤禛心恨呢?

正是因為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帶頭腐敗,導致了康熙朝後期開始發生官員大規模腐敗事件,這讓本就痛恨腐敗的胤禛深恨之。

結果胤禛登基為雍正帝後,對朝廷的貪腐行為展開了非常嚴厲的整治。

不光如此胤禛登基之後立馬就頒布了「貪官追賠制度」

意思就是被查處的貪官們不光要把自己貪污的錢財如數上繳,還要補賠給朝廷相同數額的錢財作為賠償,如果補償不夠的就要查抄貪官們的家產,直到補足為止。

如果家抄完了還是不夠,就把貪官們的族人廢為僕人以抵錢財。

後來胤禛覺得這樣對待貪官們還是輕饒了他們,於是就把處置貪官的律法寫進了《大清律例》里:「凡貪污一千兩及以上者,一律處死,且無豁免權!」

這樣的懲罰是極其嚴重的,一千兩就判死刑了,不要說在清朝,就算放眼中國曆朝歷代都是十分罕見的。

趙昌這些的罪證都是擺在明面上的原因,而據最近幾年廣為流傳的陰謀論說,趙昌真正的死因更加深層,甚至可以說是讓胤禛恐懼的,這也就成了趙昌不得不死的原因。

趙昌不得不死的「真正」原因

自古王朝皇位的交替都是充滿了陰謀的,胤禛能成為雍正帝也不例外,「九子奪嫡」事件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九子奪嫡」事件當中,前期胤禛並不是熱門的皇位繼承人人選。

康熙帝一共有24個兒子,而參與奪嫡的兒子一共有九個,而其中本來最有希望的就是前文提到的,康熙帝的嫡長子胤礽。

胤礽本是深得康熙帝喜愛的,一度被立為太子,但胤礽由於自己個人原因,屢次讓他的皇阿瑪康熙帝失望,於公元1708年徹底被廢除了太子身份。

隨著胤礽的被廢,包括胤禛在內的其他八位皇子就覬覦皇位繼承人的位置,於是紛紛不顧兄弟之情,開始了血腥的明爭暗鬥。

經過一番殘酷的鬥爭之後,其他皇子相繼落敗,退出了鬥爭,而最終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就剩下兩位皇子了:四皇子胤禛與十四皇子胤禵

於是關於趙昌的陰謀論就此開始了:康熙帝臨終前曾下詔說道「傳位十四皇子」。

但是貼身太監趙昌極善於察言觀色,他認為四皇子胤禛勝算最大,於是私自會見了胤禛,二人聯合把康熙帝的遺詔改成了「傳位於四皇子」。

後來康熙帝去世後胤禛怕事情敗露,於是連夜誅殺了趙昌。

這個陰謀論看起來有理有據,實際上漏洞百出。

首先第一個漏洞就是「於」字,要知道「於」字是今天的簡化字,而清朝的「於」寫作「於」,就算遺詔真的存在,那趙昌是如何把簡化字「於」填上去的呢?

第二就是詔書本身的問題。康熙帝是滿族人,清朝皇帝立遺詔首先是立滿文遺詔,康熙帝也不例外。

真正的康熙遺詔一共有三份,滿文,蒙古文,漢文各一份,就算趙昌有本事改漢文的詔書,那他又是如何更改滿文與蒙古文的詔書的呢?

因此,胤禛為了遺詔誅殺趙昌,這個說法顯然不靠譜。

提出陰謀論的人不死心啊,很快又出現了第二個原因:因為康熙帝是被胤禛毒殺的,而趙昌也參與其中,事後胤禛同樣為了殺人滅口,在康熙帝去世後就立馬誅殺了趙昌。

這個說法顯然更離譜,要知道不管是歷朝歷代,皇帝的飲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皇帝的食物在送達皇帝面前之前都是要經過多次檢查看是否有人下毒的,就算是皇帝的皇子妃子們送來的食物也不例外。

因此,我們可以下結論說,胤禛誅殺趙昌是出於陰謀而後殺人滅口的目的,這顯然就是毫無依據的無稽之談。

其實這些陰謀論不光是現在,在當時也比較盛行,這主要還是跟雍正帝胤禛的性格有關係。

胤禛是康熙帝的四皇子,但是胤禛的生母出身卑微,從小就由養母撫養,而胤禛的其他兄弟,也壓根對胤禛沒有兄弟之情,處處打壓那就是家常便飯。

在這種寄人籬下的環境下讓胤禛產生了兩種極端的性格:表面上孝順長輩,對待兄弟友愛,做事勤勤懇懇。

可內心深處卻對那些對待自己不好的人產生了深深的記恨,這也導致胤禛內心多忌猜疑,刻薄殘忍。

正是因為胤禛內心深處的這些「壞毛病」,導致了陰謀論者用這些陰謀詭計來攻擊胤禛,說他是個內心陰暗且十分歹毒的人,誅殺趙昌與其他一些前朝老臣就是證據。

其實不然,相反雍正帝胤禛是個地地道道的「明君」,不能說他是最好的皇帝,但是可以說胤禛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勞」的皇帝。

胤禛45歲登基,58歲去世,在這短短的13年里,他批閱的奏摺就多達4萬多封,而他回批奏摺的字數就接近5千萬字!

平均下來每天就要回批近9千個字!這也讓胤禛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批閱奏摺最多的皇帝,沒有之一!

不光如此,胤禛在這13年里,幾乎天天都寫超過2千字自己的治國心得與感想交予大臣們閱讀,希望大臣們提出建議與意見,可見胤禛是多麼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繁榮昌盛!

除去批閱奏摺,胤禛最大的工作量就是批複六部呈上來的各種文件。

據史書記載,胤禛在位的13年里,一共批複了六部共多達21萬份文件,平均下來每天要批複40份以上的文件!

而且這些文件胤禛並不是僅僅看看就算了,而是要在文件上批複自己的意見與態度,最後在蓋上自己的印章。

據統計,每天的這40多份文件里,平均每份文件胤禛的回復字數就超過了2千字!這是何等巨大的工作量!

光這些還彰顯不出胤禛的偉大,和他的父親康熙帝與兒子乾隆帝不同,雍正帝胤禛幾乎是不好女色的,史載雍正帝的妃子僅僅只有二十多人。

跟他的父親兒子比真的是少太多了,而且這二十多個妃子絕大多數都是下面的臣子為了討好胤禛,獻給胤禛的,而胤禛為了不駁了臣子們的「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收下了!

胤禛在位的13年里,才是清朝「康乾盛世」最為重要的13年,正是因為胤禛的勤懇的態度,在康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才讓清朝在這一時期變的富強。

結語

其實趙昌的死,主要是因為他自己所犯下的罪,康熙帝在位時胤禛就深恨趙昌。

就憑上文闡述的趙昌的諸多罪狀,等自己繼位了胤禛豈有不殺趙昌的道理?而後面提到的陰謀論,說胤禛為了陰謀而殺了趙昌,根本就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