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杯】井岡山歸來

初上井崗

近日,隨單位革命傳統教育暨黨性教育政治輪訓班走進井岡山,在波瀾壯闊的紅色史跡面前,人生曾見聞的一切困難也都不再能稱之為困難。巍巍青山,蒼松翠柏,身處其中,不覺有一股強大的、振奮精神的力量時時擊打著脈搏。



理論培訓之餘,按照培訓課程設置,我們追尋革命先烈的歷史足跡,體驗紅軍挑糧小道,干農活、訪民情、自做紅軍餐,探訪大井朱毛舊居、小井紅軍醫院、茅坪八角樓黃洋界等革命聖地。


「挑糧小道上的揮汗如雨,勝過教科書的千言萬語。」真正重走了朱德總司令和戰士們為挑一擔糧往返百里的山路,才切身感受革命艱苦奮鬥之精神的偉大,然而今時今日穿著防晒服,背著礦泉水的我們,即便是汗濕透了衣襟,仍不及他們當年艱辛的萬分之一。


1927年10月7日,毛澤東同志引兵井岡山,來到茅坪村八角樓辦公和居住,面對敵人兇殘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中國革命究竟將走向何方?



走上這昏暗的閣樓,時空交錯,彷彿看到深夜裡,偉人伏案奮筆疾書的背影。月光披在他寬厚的肩背上,就在身旁那盞微弱的煤油燈芯的照耀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兩本光輝巨作誕生了。就是在這裡,毛澤東為中國革命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思路,開創實踐了「星火燎原」的革命智慧,就是這八角樓的點點微光,點亮了中國革命黎明的曙光。


烈士陵園那日,天空陰沉,大雨滂沱,一步步走上台階,血色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鐫刻滿牆的烈士名單和毛澤東題筆的「死難烈士萬歲」幾個大字沉重敲擊著所有人的心臟。



聆聽一個個英雄的事迹,不少學員紅了眼眶,在這4.8萬名革命烈士里,僅有1.5萬人留下姓名,更多的無名英雄,後人甚至無法尋得他們一紙相片。他們大多是20出頭30不到的青年人,在與我相仿的年紀里,懷抱著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向死而生!歲月流轉,他們的樣貌和身影早已在歷史的長河裡漸漸模糊,但他們用血肉鑄就的革命精神將永世流傳。



自看覺醒年代時,就為革命者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救亡圖存不畏生死的精神震撼不已。大革命失敗後,有人背叛,有人動搖,有人迷茫,但堅定的共產黨人依然不棄那信仰,無懼「敵軍圍困萬千重」,高擎革命的火炬,篤定前行。



百年前,先烈敬告青年:新鮮活波的年輕人,就像那磨刀石上新發出的利刃,是最應自我覺醒並奮鬥之時!應該超然於社會之惡,去冒險、去鬥爭、去做頑強的士兵,日日求新追求進步的民族,方能蓬勃發展生生不息!


百年後,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也必將做那朝氣蓬勃,鬥志昂揚的年輕人!不僅要繼承復興中華的偉大遺志,更要繼承這偉大的鬥爭精神。用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用百折不撓的堅韌意志、用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與敵人鬥爭、與困境鬥爭、與自我鬥爭,與驕奢淫逸鬥爭、與腐朽破敗鬥爭。將井岡山精神融入我們新鮮的血脈,將個人發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在平凡的崗位上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在自我奮鬥的人生長河中貢獻無愧於時代的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