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中國」自今日起,首位天下一統的開創者,彪炳千古

從小我們就知道「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難折斷」,而秦始皇的一統天下,便是將我們華夏民族成百上千萬的人凝聚成了成百上千萬根「筷子」,而這樣最直接的一種改變便是「人多力量大」。

也正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功績,從此大一統的理論思想便深入到了後世之君的心目中。

漢末的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為什麼叫做「三分天下」呢,「天下」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呢?天下,應該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在《三國演義》的開篇曾寫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後代王朝或許會分裂,混亂,但是在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後,終將會走向統一,這是時代的大勢,也是歷史的洪流。

大家可以幻想一下,假如秦始皇沒有統一天下,世人並沒有天下一統的概念,那麼此時的天下應該仍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林立一般,繼續互相征伐,各族各部相互敵視,涇渭分明。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整個秦國的人口僅僅只有兩千餘萬,放到現在甚至於還沒有一個省份的人口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為生產力低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各國混戰而造成的傷亡。根據梁啟超先生的統計,在七國混戰之中,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的士卒的傷亡便已經達到了兩百餘萬人。


兩百萬人,這是一種怎樣的概念,相當於整個天下的人口直接少了十分之一,由此可見列國混戰對人口的傷亡之大。

秦始皇統一天下, 實現了天下的和平穩定,結束了天下動蕩的混亂,這對於整個天下百姓而言,功績是無可磨滅的。

尤其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等,使得整個天下逐步進入到一個文化統一的階段。而在此之前的天下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況呢?


各國有各國的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也截然不同,這種不同的文化導致的是思想意識形態差異以及理解的不便並更容易被人所曲解,不利於彼此的交流。統一的作用便是使得文化達到一種大融合。


假如秦始皇沒有統一天下,天下依舊是分裂的局面,那麼隨著時間的延續,各國之間的隔閡只會越來越深,最終極有可能會形成歐洲的這種分裂的格局,各國之間的距離並不算遠,小國林立,甚至於還沒有我們當今的一個省大,但是彼此卻各自有著各自的文化。

現在的你出去遊玩有可能只是出省而已,假如我們真的按照歐洲這種方式發展下去,最可能的結局便是如同歐洲這般,直接出省改成了出國。


始皇一統的功績在於他壯大了華夏民族,將華夏民族擰成了一股繩,這種統一使得華夏民族在與外族的爭鬥中,一直保持著上風的狀態。歷史上對抗匈奴契丹吐蕃等等外族,中原王朝無不是以一種統一的狀態來嚴肅對待,甚至於在某些外族強大的時期,甚至於需要以舉國之力來對抗。


而假如中原是一種分裂的局面,在面對這些統一的游牧民族時,假如防守之國比較強大能夠抵禦進攻也就罷了,但是一旦防守不住,那麼很可能便如「五胡亂華」一般,上千萬的漢族百姓竟險些滅族。

後來中原大地也曾經歷戰亂,分裂,諸侯割據或者王朝偏居一隅的情況,但是「統一天下」這一功績,卻一直被後世之君所追求。


正是因為大一統,中原王朝才能夠以一種強大的姿態來面對周邊列國,遼闊的土地造就了強大的人口基數,這也造就了統一的中原王朝強大的軍事實力,相比起那些小國幾百幾千的戰鬥,中原王朝的每次對外出擊,無不是以萬為基數。

在中國歷史上,統一的中原王朝無不是以一種睥睨的態度來俯視著周邊列國,享受著天朝上國的尊稱。也正是始皇陛下大一統的功績,揭開了中原一統的序幕,後世之君無不以統一天下為標準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