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就描繪著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少年英雄故事。希望我們能做個勇敢而彬彬有禮的少年,很多事實,都只是放出想給我們看的一面而已。
孔融,除了讓你想到他四歲讓梨的故事之外,他還是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也許,我們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彬彬有禮,謙謙君子的正面形象之中,但其實他是個「不畏強權」的「吐槽大師」,憑藉自己一身好才氣,有時懟的他人啞口無言的地步。
最嚴重的是,他恃才傲物,最瞧不起曹操,看不慣曹操的一切作為,不管是禁酒令,還是諷刺曹操「情慾」方面的行為,讓曹操還權漢獻帝等言論,都把自己和他的兒女逼入死路。
孔融從小到大,都極具聰慧的,好口才和文采都讓他變成孔融的幾大舉動把自己全家人的性命都斷送了。
1.孔融十六歲時,孔褒的好友張儉因被侯覽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此人。他逃到了孔家,開門的是孔融,張儉出門在外。張儉看孔融年紀尚小,也不好把自己託付給他。
孔融雖小,但已經可以和那些高官侃侃而談
可孔融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成為您的東道主嗎?」私藏逃犯是大罪,官府的人說孔融九歲不具備犯罪的能力,此事就被推到了當時孔融讓梨的哥哥身上,最後哥哥孔褒擔下罪責被處死。
諷刺人的水平從小到大都高水平
這是從小到大的教育所引起的結果,如果是孔褒在場,不知道他會如何安頓張儉,是否會逃過這一劫。不管怎麼樣,不能完全說這是弟弟害死了哥哥。這一場禍事還是源自於「我是哥哥,我該承擔責任!」「我是弟弟,我應該吃小的那一份!」
2.孔融被處死,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而定的。他作死的原因也很簡單,口無遮攔!他曾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則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簡言之,我不過是他慾望的產物,而母親是承載產物的器具而已。
在古代,是非常注重孝義的,他大逆不道的言論,被曹操抓住把柄,直接被處死。讓我無法理解的是,孔融父親逝世之時,他因悲痛過度,還需人扶才能起來,他的孝行是眾所周知的!
這麼剛正的人,虛偽是他最學不會的行為,也許因為當時他才13歲,對很多事情還是一知半解的地步。而經歷世事後的他,活得更「通透」了而已!
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9歲孔融之子之口,也因這句話讓曹操忌憚其子女,所以全被殺害。
喜歡我的作品的麻煩點/贊/關/注支持哦!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