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朝篡位,也就是封建時期臣子用非常的手段來謀奪君主地位或取得朝中大權的行為,說白了這就是古代社會最大的豪賭。敗了,那就是亂臣賊子,比如說王莽。成了,那便是天下之主,比如說隋文帝楊堅。哪怕這場豪賭輸的幾率很大,許多人還是會選擇去賭上一把,畢竟不賭也不知道結果。
當然這豪賭也不是說開始就開始的,開始之前自然都要經過一番精心謀劃,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就像宋太祖趙匡胤,起義前搞了個契丹聯合北漢出兵的假消息,好讓朝廷派自己出兵。等出兵路上,又讓親信在軍中散發議論,鼓動士兵擁立趙匡胤為帝。還有製造祥瑞等等,謀朝篡位,也是沒那麼容易的。
不過要說謀朝篡位耗費時間最長的,當屬這祖孫三代,他們可是真正謀划了67年。最終以小宗取代大宗,得到了天下,成為了一國的最高統治者。這祖孫三代便是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人,他們是春秋時期晉國曲沃的封君,也是晉國宗室成員。不過不同的是,曲沃桓叔這一支是小宗也就是旁系,大宗是他侄子晉昭侯那一脈。
在說到曲沃桓叔三代的謀劃之前,要先說說晉國的背景,晉國初封來自於唐叔虞。唐叔虞的母親是姜太公的女兒邑姜,開國君主與開國功臣之間難免有點兒聯姻,邑姜便嫁給了周武王為王后。雖然是王后之子,但登上王位的並非他,因為他還有個哥哥周成王姬誦。周成王將唐地封給虞,後唐叔虞兒子時期改國號為晉,這便是晉朝的來由。
傳至晉穆侯這一代時,他也有兩個兒子,太子仇和成師。嫡子與庶子名字如此是有原因的,太子仇出生的時候恰好遇上晉穆侯戰敗。成師出生的時候恰好遇上晉穆侯戰勝,於是一個叫仇,一個叫成師。當時晉國就有大夫說事物本身就有客觀規律,現在嫡子與庶子名字相反,以後晉國能不出亂子嗎。
事實上晉國後來的混亂,並不是名字惹的禍,是晉昭侯自己的錯誤政策造成的。《史記》記載:三十五年,文侯仇卒,子昭侯伯立。意思是說晉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晉文侯去世,他的兒子繼位為晉昭侯。又有記載,第二年晉昭侯叔父成師於曲沃(今山西省曲沃縣),世稱為曲沃桓叔。
這就有問題了,因為當時曲沃比晉國的都城翼城還大,頗有點兒主次不分。《史記》記載:大夫師服曾勸晉昭侯說:建立國家應該讓君主的力量、地盤大於臣下,本末倒置是不能穩定的,曲沃日後必定是禍害。晉昭侯沒聽,繼位時的曲沃桓叔已經五十八歲,有著較高的政治鬥爭經驗。且有才能有德行,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也頗高,在他的經營下曲沃發展越來越好。
眼看著曲沃不管是實力還是影響都超過晉國的都城翼城,曲沃桓叔自身也比較有才能,吸引了許多有志之士。他如何能不生出野心,之所以要經歷三輩,並非曲沃桓叔一脈真的有耐心。其實是因為他嘗試過,但是失敗了,畢竟當時晉國國君支持者的勢力還很大。晉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曲沃桓叔奪權失敗,曲沃與翼城的對立公開化,晉國實際上已是兩個政權並立。
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與孫子都繼承了野心,數次攻伐。殺死五君(晉昭侯、晉孝侯、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驅逐一君(晉鄂侯),《史記》記載:晉侯緡二十七年(公元前678年)終於消滅苟延殘喘的晉國公室。權力在手,周天子也不得不認可他,分裂67年之久的經過重新統一。謀劃多年,打了這麼多年,總算是得到了天下。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