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什麼稱四渡赤水是他的「得意之筆」?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首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紅遍大江南北的紅色經典之作,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四渡赤水之戰的神奇。

赤水河發源於雲南的鎮雄,流經雲貴川三省 10 個縣市,最後經四川的合江注入長江,全長520 公里。赤水河是條美酒河,也是一條紅色的河流。86 年前,毛澤東以此為舞台,導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戰爭活劇......

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而此時,蔣介石糾集湘、川、桂、黔等各省軍閥及國民黨中央軍共 150 多個團,40 余萬人,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壓來,企圖將中央紅軍「聚而殲之」。為了粉碎國民黨的圍殲計劃,爭取戰略主動並在運動中消滅敵人,中革軍委及毛澤東決定向川黔交界處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並相機在川南瀘州至宜賓間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在川西北創立革命根據地。由此,展開了光輝的四渡赤水之戰。

一渡赤水 避敵鋒芒

1 月 19 日,中央紅軍分三路由遵義北上向赤水河疾進,計劃奪取土城以及赤水縣城之後北渡長江。蔣介石急調重兵布防於川黔邊境,封鎖長江。1 月 28 日,中央紅軍在土城的青杠坡與川軍發生激戰,由於對敵情估計有誤,低估了川軍的戰鬥力、紅軍兵力分散等原因,敵我雙方形成對攻,敵軍一旦增援,紅軍再戰不利。1 月 29 日,中革軍委決定,立即主動撤出戰鬥。中央紅軍除少數部隊阻擊敵人外,主力分三路從猿猴(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區第一次渡過赤水河,向川南的古藺、敘永地區推進。2 月 5 日,中央紅軍進至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一個雞鳴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習慣上也稱之為總書記)。接著,紅軍向雲南扎西地區集中。

二渡赤水 再占遵義

紅軍一渡赤水後,川、滇敵軍很快從南北兩面向扎西逼近。2 月 7 日,中央政治局在大河灘召開了會議,總結了土城戰鬥的經驗教訓,分析研究當時的敵情變化,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征的計劃,採納了毛澤東「回師東進,再渡赤水」的決策。2 月 9 日—10 日,又在雲南省扎西鎮召開了會議,通過了由張聞天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即遵義會議的決議,並討論研究了中央紅軍的行進路線和部隊縮編的問題。於是紅軍主力突然掉頭東進, 2 月 18 日至 21 日,分別從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第二次渡過赤水河,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占遵義城,殲敵兩個師又 8 個團,俘敵 3000 餘人,繳獲槍械 3000 多件,子彈數十萬發,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個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軍的氣焰,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鬥志。蔣介石哀嘆: 「這是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婁山關戰鬥後,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詞: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遵義戰役中,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同志在遵義老城偵察敵情時不幸犧牲,從此長眠於貴州遵義。

三渡赤水 調敵西進

紅軍二渡赤水後,蔣介石再次調動兵力,對紅軍實行新一輪圍攻。並於 3 月 2 日親自從漢口飛往重慶,坐鎮「督剿」,統領駐川黔的各路軍隊向遵義、鴨溪一帶合圍,制定了「南守北攻」和「碉堡推進」的作戰方針,妄圖再次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狹窄地區。1935 年 3 月 4 日,中央軍委在鴨溪設置前敵司令部,以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1935 年 3 月 12 日,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在苟壩決定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團」,以周恩來為團長,負責指揮全軍的軍事行動。為尋求新的戰略機動,中央紅軍迅速跳出敵軍的合圍圈,再次轉兵西進,於 3 月 15 日發動魯班場戰役並取得了勝利。3 月 16 日至 17 日,紅軍從茅台渡口第三次渡過赤水河,重入川南,主力隱蔽在附近的森林山溝內,派出一個團的兵力,佯裝主力向古藺方向前進,藉以迷惑和牽制敵人,讓國民黨軍以為我軍又將北渡長江。

四渡赤水 跳出合圍

紅軍三渡赤水後,這時的國民黨軍偵查紅軍是向川南前進,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 急忙調集了重兵在宜賓、瀘州之間布防,正當國民黨軍再一次撲向川南而尚未實行包圍之際,中革軍委果斷決定回師東進,折返貴州,擺脫強敵的圍攻。中央紅軍於 3 月 21 日夜至 22 日晨,從二郎灘、太平渡、淋灘、九溪口等渡口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將國民黨追剿軍拋在川南古藺周圍以及赤水河兩岸地區。四渡赤水以後,中革軍委為了實現我軍戰略目標,繼續派紅九軍團在長干山、楓香壩一帶佯動,偽裝成紅軍主力部隊,並作出北渡長江的態勢,再次迷惑和牽制敵軍。接著, 中央紅軍主力迅速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分兵黔東,誘出滇軍來援。此時蔣介石調集離他最近的滇軍前來貴陽「保駕」。當各路敵軍紛紛向貴陽以東開進時,紅軍出其不意地以每天 120 里的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疾進,直逼昆明,迫使龍雲調集雲南境內及金沙江沿岸的滇軍前往昆明。而紅軍只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接著主力神速地向西北方向前進,直撲金沙江,於 5 月 3 日至 9 日巧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四渡赤水的勝利,是在遵義會議改換了中央軍事領導之後取得的,充分顯示了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是中央紅軍長征中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之戰。

1960 年 5 月,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華。他對毛澤東說,您指揮的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毛澤東卻說,三大戰役沒有什麼,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啊。四渡赤水戰役,毛澤東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主動創造和尋找戰機,在運動戰中殲滅了大量敵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譜寫了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正確路線的軍事實踐,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真實寫照,在軍事上挽救保存了黨和紅軍的核心骨幹力量,開啟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戰無不勝的先河,為奪取萬里長征偉大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沒有四渡赤水戰役的勝利,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來源:《貴州日報》(原標題為:四渡赤水:中央紅軍長征中的關鍵之戰)

作者: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貴州省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余福仁

【聲明:本號是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決策的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