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應該是當代大部分人的必備讀物,作為路遙的代表作,是路遙歷經六年,從準備到寫作,一路嘔心瀝血,終成名作。那為何在路遙這部曠世巨作問世之後,當時的很多人不喜歡,甚至評價是無法讀下去呢?
這些評價對於路遙這種優秀的文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也對他來說是一種深深的打擊,但是當時的社會環境確實不能接受這種現實主義題材的寫作,可時間逐漸過去,社會不斷發展,也證明了路遙是對的,當然也不能說當時那些拒稿的人是錯的,因為時代不同,人們喜歡的讀物類型也不同,所以當時大家不能接受也屬於正常,就像00後不能接受90後的非主流、殺馬特一樣,這些都是時代背景所導致的,但是《平凡的世界》還是經過時間的推移,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路遙的作品也成為了現在人們最熱衷的讀物之一,但是路遙卻帶著深深的遺憾去向了遠方。
《平凡的世界》一共有三部曲,第一部沒人願意出版,大多數人都是拒稿,1986年,路遙找到了同為貧苦家庭出身的周昌義,以為周昌義能體會作品中的味道,可是,讓他失望的是周昌義也拒絕了他,讀完稿子的周昌義認為《平凡的世界》不配發在《當代》上,選擇退稿,因為他根本讀不下去。路遙沒辦法只能放棄,這次拒稿也成為了路遙一個巨大的打擊,最後他選擇了廣州的《花城》雜誌,《花城》以前有很大名氣,但是在當時已經地處邊緣化了,名氣大不如前。
當時《花城》想通過路遙的高名氣來打回江山,奈何作品在當時反響平平,到了第二部《花城》也不願意發了,路遙沒辦法,只能選擇比《花城》更沒名氣的《黃河》雜誌發表,奈何第三部《黃河》也不願意發了,哪怕它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後,《平凡的世界》依然不被文學圈的人看好,至今也有一些人「看扁」《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對於路遙的創作歷史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那個意識流、現代派為主流的時代中,路遙用現實主義來書寫的一本長篇小說本認為是落伍的,但是他還是堅持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描繪出的畫卷,即便很多人反駁這本書,但是他依然還是堅持自己的理念,堅持為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而創作,讓更多人看到平凡之路上的歲月。
在以前的那個時代,可能社會的局限性,人們沒有路遙那超前的眼光,所以也讓當時他的這部完美作品折戟沉沙,也讓路遙懷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不過他現在應該會是安眠的,因為當初大家不認可的他的作品已然成為了人們必讀的讀物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