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後的歷史上,德國和中國有一處相似,那就是戰後沒有得到統一。35年前,當東德和西德統一時,中國送來一個大人情。今天,中國外長王毅在會見德國外長時,重翻了一筆舊賬。這件事中國可以做「初一」,德國可以做「十五」嗎?這既是考驗,也是外交技巧。老軍觀就最近中德的情況進行專門分析。
⚡️ 35年前的「無條件支持」:歷史伏筆
1990年兩德統一,國際社會爭論不休。中國頂住西方壓力率先表態:「支持德國人民自主選擇統一」,時任德國總理科爾盛讚中國展現了「大國道義擔當」。這一支持不僅停留在口頭,中國更在外交博弈中為德國掃清障礙,成為當時少有超越意識形態力挺德國統一的國家。
王毅重提舊事的三大現實背景
當前,中美歐三角博弈。美國對歐盟加征關稅倒計時(2025年7月9日暫緩期結束),德國急需穩住中國市場。中德貿易額連續9年超2000億美元,每50個德國工人就有1個靠中德貿易吃飯。同時,中國也打出了稀土戰略牌。王毅訪德同步送上「稀土快速通道」禮包,寶馬、大眾等德企獲穩定供應鏈。稀土是軍工和新能源命脈,中國此舉既示好也施壓:「合作共贏,對抗雙輸」。
中國的大禮包也不是白送的,因為目前正值台海博弈關鍵期,中國借德國統一案例,將「民族自決」邏輯鏡像反射到台灣問題,要求德國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否則等於自毀道義高地。
德國會「做十五」嗎?難拒的陽謀!
德國若在台海問題上雙標,等於否定自身統一的合法性。德外長當場回應「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既是還歷史人情,更為避免國際信譽崩塌。這件事情說白了也是利益捆綁,德國車企30%利潤依賴中國市場,稀土「快速通道」直接卡住產業鏈咽喉。德媒《商報》直言:「對抗中國不符合德國利益」。王毅喊話實為逼德國「站隊」:是當美國附庸,還是做多極化世界的「穩定錨」? 德總理默茨近期在北約峰會拒提中國,已釋放戰略自主信號。
「當年中國給德國統一的道義子彈,今天成了射向『台獨』的迴旋鏢。」德國若裝失憶——中國市場教做人,稀土通道教做事。德國嘴上承諾「一中」易,行動上抗衡美國難。但中國「歷史+稀土」組合拳,已讓德方明白:台海搞事=自斷財路+自毀人設。這場陽謀,德國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憋著!這件事這件事情也說明一個道理,不管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單位,堂堂正正的國家和政治精英在做好事、善事和利人利己之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終的道義和人情是會還的!君以為呢?
「老軍觀」,軍事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以30多年媒體編審經驗講述新史記。所有文章堅持原創,主要聚焦軍隊統帥人物和事件,主推 《跟朱德學修身》等欄目頻道,從周一至周五交替輪值黨史軍史文章和國際時評。按照平台規則,只有您加關注之後才能義務推送!相信專業的視角會帶給你不一樣的認知,您的支持就是我們不斷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