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通達天界的地方,它是中國上古神話故事《共工觸山》中出現的山名,因「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少人認為,上古時代的不周山,正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但這裡有一串疑問,讓人匪夷所思:如果不周山真為今天的帕米爾高原的話,那為何今天帕米爾高原的命名「帕米爾」橫豎聽起來都是個洋名?而且只有部分地域在中國境內?且它的地理位置,相去中原甚遠,並非常偏頗,而中國上古的主流神話故事《共工觸山》怎麼可能會發生在這一地域呢?
▲ 帕米爾高原,中國上古時代」不周山「所在!
不周山與上古神話《共工觸山》
《共工觸山》,又稱《共工怒觸不周山》,想必這個故事大部分人都聽過。它與《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神話故事。而《共工觸山》又與《女媧補天》的故事在情節上前後銜接非常緊密,原因是因為共工撞壞了不周山,而不周山在傳說中是支撐著天的柱子,不周山倒了,於是天上也就出現了一個大窟窿,為了堵住這個窟窿,就有了《女媧補天》的故事。
▲ 上古神話故事之《女媧補天》
那共工為何要將不周山撞壞呢?我們還是從《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談起。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講的是水神共工在治理水患時,在工程計划上和顓頊發生了分歧,於是,顓頊和水神共工二人之間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鬥,共工也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共工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一怒之下便將不周山的峰頂給撞了下來。
▲ 上古神話故事之《共工觸山》
另外一個版本,應該算該故事記載相對完整的一個版本,見於《淮南子·天文訓》,文曰: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故事大概講的是,共工是因為和顓頊爭奪帝位,於是二人之間發生了大戰,該戰以共工失敗告終,共工一怒之下撞上了不周山,並將不周山撞倒。因為不周山是支撐著天的一根大柱子,而不周山這根大天柱折斷,拴著地的大繩子也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也跟著移了位,地向東南方向塌下去,從此所有的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塵埃也都向著一個方向彙集。
從如上兩個版本的《共工觸山》故事傳說來看,其故事梗概大致相同,只是撞山的理由前者是因「治理水患在工程上的意見分歧」,後者則是因為「爭帝位」。總之,是因為共工與顓頊之間的矛盾而發生大戰,後來在大戰中失敗的共工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就憤憤將不周山撞倒。
從古代「蔥嶺」,到今天的洋名「帕米爾高原」
歷史上的帕米爾高原,它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中最為神秘和艱險的一段,因為那裡屬於高寒氣候,約有1000多條山地冰川分布,自然景觀變化垂直明顯。正由於這裡地勢高寒,行旅異常艱難,而卻又作為我國古代絲綢之路新疆通中亞的必經的咽喉要道,因此,為了幫助解決旅途的人們解決住宿和給養上的難題,其中設置有不少驛站,這些古時候的驛站至今依然有多處遺址保存下來。
▲ 帕米爾高原上的冰川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必經重要通道的帕米爾高原,在歷史上,有歷史可考的記載中,它最初的名字也不叫帕米爾高原,而是有一個很中國化的名字,叫做蔥嶺。
為何叫蔥嶺?
據說,當時的不周山,因滿山遍布野蔥,另外加上不周山本來的山貌特徵山崖蔥翠,後來,不周山就有了一個別名,叫做「蔥嶺」。而「蔥嶺」這一稱呼,一直延續到漢朝以前。
▲ 帕米爾高原上頑強生長的野蔥
▲ 帕米爾高原在古代被稱為中國的「蔥嶺」
接著,到了海納百川的唐代,與中亞各國文化交流頻繁的唐代,這時候,一個「帕米爾」音譯詞漸漸出現,蔥嶺也就逐漸有了「帕米爾高原」這一新稱呼,在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也提到過「帕米爾高原」,說這是一個讓馬兒呆上十多天就可以長肥的最好的世界牧場。再到了清朝,「帕米爾高原」這個名字才完全被確定下來,從此不再稱呼別的名字。
三劃其界:帕米爾高原的前世今生!
追溯帕米爾高原在歸屬上的歷史變遷,古時候的帕米爾高原,實際完全是屬於中國的領土。只不過,幾度滄海桑田,歲月橫流,帕米爾高原的歷史過往承載了太多的「故事」,特別是它那」三劃其界「的歸屬問題。
(1)公元前60年,西漢在此設立西域都護府對帕米爾高原上的幾個西域國家進行管理。歷史上,西漢張騫曾逃出匈奴,翻越帕米爾高原,發現了大夏國以及為被匈追擊逼迫而遷徙的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這便是最初絲綢之路的開闢。
▲ 西漢張騫逃出匈奴,翻越帕米爾高原,發現大夏國和大月氏。
後來到了唐朝,唐朝同樣在這裡設立了都護府,同時有300到7000不等的軍隊駐紮在這裡。在唐代,高僧唐玄奘去往西天求取真經就曾經過帕米爾高原,這一經歷記錄於《大唐西域記》中,謂之「波謎羅川」:
「東西千餘里,南北百餘里,狹隘處不過十里。寒風凄勁,春夏飛雪,草木稀少,絕無人止(至)」,一派千里無人區的景象。
▲ 唐時,高僧玄奘也經由帕米爾高原,前往西天求取真經。
(2)在唐朝,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發生了「怛羅斯之戰」(唐朝安西都護府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於怛羅斯相遇而發生的一場戰役。)而這場戰役的戰場就在蔥嶺(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以北。此戰過後,唐朝在帕米爾高原以西之地盡失,這使得原本在漢朝以來,就已經載入中國史籍的古國部分領域落入阿拉伯人手裡,導致中國的版圖因此縮小了百餘萬平方公里。從此,華夏文明開始退出中亞,而被唐玄宗弄丟的這一地域則開始了伊斯蘭化進程,直至今日。
▲ 極盛時期的大唐帝國版圖
(3)一直到清朝,帕米爾高原依然屬於中國的管轄範圍。19世紀之後,沙俄入侵中國邊境,帕米爾高原在中俄不平等條約《續勘喀什葛爾界約》的簽訂下,原本完整屬於中國的帕米爾高原被一分為三,一部分(「一直往南」界線的東部地區)歸中國所屬,一部分(「轉向西南」界線的西北地區)歸沙俄所有,一部分(剩下的)屬於待定區域。
▲ 不平等條約《續勘喀什葛爾界約》劃定的帕米爾高原界線
(4)到了近代,帕米爾高原之前被俄國人搶走的那一部分,在塔吉克獨立後劃歸了塔吉克。後來,中塔簽訂了邊界協定,在2011年,中塔重新劃定國界的時候,塔吉克將其中原本屬於中國領土的1158平方公里歸還了回來。這樣,被清政府弄丟的一部分帕米爾高原的土地又回到了祖國懷抱。
上古不周山「西北」與「大荒之隅」:帕米爾高原遠離中原就對了!
帕米爾高原究竟在哪來?以今天來看,帕米爾高原的具體位置,就在我國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東南部,阿富汗東北部之間的這塊區域,它屬於昆崙山與喀喇昆崙山,以及興都庫什山和天山交會的巨大山結,其面積大約為10萬平方千米。由此來看,帕米爾高原確實離中原很遠。
▲ 帕米爾高原(山結)示意圖
帕米爾高原這一地理位置,在古代離中原如此偏遠,又有什麼可以考證不周山正居於此呢?
其實,關於不周山大致地理位置最早的古籍記載,《山海經·大荒西經》說的很明白: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其中,「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已經說明,上古時代的不周山並不在中原地區,而是在西北方向,而且還是屬於「大荒」的偏安之隅,這一說法,就已經與今天的帕米爾高原所處位置基本算是吻合了。
另外,春秋時代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詩人屈原,也在他的不朽傳世之作《離騷》中提到: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還有同時期的著作《淮南子·天文訓》也提到:
「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天傾西北……」
這大致說明,不周山這根「天柱」被共工撞倒後,天向西北傾斜,由此可以推斷,應該是天在西北的柱子被撞倒了,所以才會向西北傾斜而去。
還有,另據東漢文學家王逸所注《離騷》,還有高周所注《淮南子·道原訓》,他們均考不周山就在昆崙山西北,而這一位置,正好應對了今天的帕米爾高原。
綜合來看,由多方古籍考證來看,中國上古時代的不周山正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一說並非隨意調侃或杜撰。
▲ 帕米爾高原
結語:
翻開帕米爾高原的歷史,以及不周山在中國古籍上的記載,無論如何,不論從帕米爾高原的歷史命名,以及歷史地域歸屬上,亦或者從它遠遠偏離中原的距離來看,說上古時代的不周山正是在今天的帕米爾高原,實際一點都不奇怪,畢竟,這些因素相對都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