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說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走向衰敗的轉折點是什麼?
肯定是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最終的結果是蜀漢唯一的名將關羽被殺,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被孫權奪走,荊州數十萬百姓歸屬東吳,五萬經過多年訓練的精銳荊州兵不是投靠孫權,就是戰死沙場,至於損失的數千基層官吏,無數糧食、物資、賦稅等無法算得清楚,這對蜀漢來說,是最為重大的損失,直接引發後來的夷陵之戰和開啟了蜀漢衰敗的序幕。
之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為了搶回荊州,同時給關羽報仇,結果被陸遜打得大敗,4萬益州軍及1萬蠻軍全軍覆沒,跟隨劉備征戰多年的精銳之師損失殆盡,尤其是那些參與益州之戰與漢中之戰的老兵和中層將領,基本上全部損失。
接著,南中發生了反對蜀漢政權的叛亂,還有漢嘉郡黃元發生叛亂,與此同時,蜀漢的國威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這個由劉備一手創立的政權,在經過一系列的打擊之下,開始變得搖搖欲墜,而一切的發生,就是因為襄樊之戰的失敗,所以劉備集團走向衰敗的原因就是襄樊之戰。
那麼襄樊之戰為什麼會發生?最終失敗的原因是關羽的驕傲,還是劉備的忘形?
關於襄樊之戰的發生,個人更傾向於是劉備命令關羽發動的,但同時關羽自作主張擴大了戰爭,而劉備卻默認了關羽擴大戰爭的軍事行動,最終沒有人防備東吳,而導致東吳與曹魏私下勾結,由東吳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徹底打敗了關羽,奪取荊州,並在俘虜關羽很快就殺害了關羽。
狹義的襄樊之戰是指發生於公元219年7月關羽攻打襄陽和樊城的戰爭,但是廣義的襄樊之戰早在一兩年前就已經發生,是劉備命令關羽北伐襄樊,原因是為了減輕當時正在進行的漢中之戰的壓力,漢中之戰是公元217年由劉備發動整個益州力量而攻打漢中郡的戰爭,漢中之戰劉備贏得非常艱難,因為曹魏實力超強,劉備壓力很大,為了減輕壓力,命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
關羽從南郡一路向北打,從兩軍交界的當陽地區一直打到襄陽和樊城,關羽差不多用了一年時間,當關羽推進到襄樊時,正是219年7月,於是狹義的襄樊之戰就發生了,人們總是關注狹義的襄樊之戰,而忽略了其實在此之前,關羽已經北伐了相當長時間,因為關羽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現在襄陽和樊城城下的,是一步一步打出來的。
當關羽打到襄樊時,選擇了繼續攻打襄陽和樊城,由原來牽制曹魏的戰爭演變為一場雙方的局部衝突戰爭,關羽擴大了襄樊之戰劉備的本意,但劉備在得知關羽擴大戰爭時,並沒有阻止關羽,採取了默認的態度,劉備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是漢中之戰劉備取得了勝利。
所以,劉備開始得意忘形,開始認為曹軍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不是在漢中之戰被我劉備擊敗了嗎?同時,劉備的功名之心開始顯露,在漢中之戰結果一兩個月後,就對外自稱漢中王,這已經是赤裸裸的 越權行為了,劉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一直有統一天下的野心,這不僅讓曹操看到了劉備的野心,同時也讓孫權看到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偷襲荊州的軍事行動。
整個事件是一環扣一環發生的,劉備稱漢中王正確的舉動應該是休養生息,等待合適時機,再按隆中對中的規劃兩路出軍北伐曹魏,如果劉備真按諸葛亮規劃的那樣,那麼統一天下還是有機會和夢想的,但實際上,劉備開始頭腦發熱,開始飄了。
結果劉備不但不休養生息,反而派出劉封和孟達攻佔了上庸三郡,作為北伐的前進基地,而且也沒有阻止關羽繼續擴大對襄樊的攻擊,因為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所在的益州就沒有壓力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反而是讓關羽繼續打擊曹魏的實力,劉備從來也沒有認為關羽擴大襄樊之戰有什麼問題,也沒有認識到關羽孤身北伐襄樊的嚴重性。
整個襄樊之戰期間,劉備沒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持關羽,因為劉備認為關羽不需要支持就能打敗曹魏的襄陽與樊城,因為一系列的勝利讓劉備沖昏了頭腦,包括益州之戰劉備勝,漢中之戰劉備勝,上庸之戰劉備,襄樊之戰初期也是關羽勝,而且關羽還打出了一個高潮:威震華夏。
關羽越勝利,劉備越忘形,於是劉備和關羽一系列的勝利之下,沿著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所引發的嚴重後果就越來越大,關羽越早結束襄樊之戰,劉備的損失就會越少,但是沒有人注意到關羽北伐襄樊的嚴重後果,這就是孫權在背後的偷襲。
也許,即使有人提醒劉備要注意孫權偷襲,恐怕劉備也認為孫權不敢這麼做,或者劉備壓根就沒有把孫權放在眼中,更不會評估孫權會不會採取針對蜀漢不利的軍事行動,別說劉備,就連前線的關羽也認為孫權沒有膽量敢進攻荊州,作戰勇猛的呂蒙病了,新上任的陸遜只是個書生,關羽一向驕傲,看不起士大夫,更是看不起陸遜和呂蒙。
所以雙重因素之下,關羽和劉備的悲劇就發生了,孫權早就策劃好了偷襲荊州的軍事行動,只等待有利時機,當關羽把最後一支用於防守荊州的軍隊調到襄樊前線時,後方的荊州三郡其實處於空虛狀態,孫權方馬上抓住機會發動偷襲荊州的軍事行動,並一口氣打到了秭歸併切斷了關羽逃回益州的所有後路,於是關羽和荊州就成為孫權的瓮中之鱉。
所以襄樊之戰失敗的原因,關羽和劉備要承擔主要責任,如果按責任劃分,兩人需要各承擔50%的責任,關羽的錯在於沒有防備東吳,以及貿然擴大戰爭,劉備的錯誤在於沒有及時阻止關羽,並作出正確的戰略,尤其對孫權可能的防備,畢竟隆中對上也說要聯合孫權,就重來沒有想過孫權會背叛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