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廣陵王」陵墓被炸出,比馬王堆大18倍,專家:木頭就值170億

2020年07月14日18:36:34 歷史 1603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世界遺產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江蘇省高郵市經濟飛速發展,由於本地礦山資源豐富,因此本地的採礦業非常發達。

1979年,有一次在高郵市湖西天山鎮的神居山山區內一個的市採石場進行爆破時,卻意外的炸出一個大山洞。工人們探進去一看,山洞裡邊竟然有一座古墓,工人們旋即報告當地政府部門。

第一代「廣陵王」陵墓被炸出,比馬王堆大18倍,專家:木頭就值170億 - 天天要聞

上級派來江蘇省的考古專家,文物專家們對此墓地進行了初步的檢測和勘查。判斷這個墓地的規模極為龐大,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而且內部的布置十分考究,極有可能是古代王公貴族的陵寢。

第一代「廣陵王」陵墓被炸出,比馬王堆大18倍,專家:木頭就值170億 - 天天要聞

不出所料,專家們進入古冢之後,察覺到這便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第四子劉胥的陵墓。墓坑內藏有大量的珍奇陪葬品和很多價值千金的文物,非常具有文學考古價值,例如金縷玉衣殘片、各類漢朝早期的陶器、玉器等等。

第一代「廣陵王」陵墓被炸出,比馬王堆大18倍,專家:木頭就值170億 - 天天要聞

此墓乃是劉胥夫婦同塋異穴合葬墓,命名為天山漢墓,也叫廣陵王墓。因為劉胥曾受封廣陵,是為第一代廣陵王。

第一代「廣陵王」陵墓被炸出,比馬王堆大18倍,專家:木頭就值170億 - 天天要聞

但是,當專家學者們來到棺木前面卻發現這裡全部被代表漢代最高等級禮儀的楠木壘成的「黃腸題湊」橫木給圍了起來,宛如一座金絲楠木做成的小宮殿,氣派十足。

第一代「廣陵王」陵墓被炸出,比馬王堆大18倍,專家:木頭就值170億 - 天天要聞

後來,專家們將楠木一根根分解下來。外表上,這些楠木光滑細膩,顏色艷麗;在製作工藝上,這些珍貴楠木能夠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腐,足以證明了西漢時的工藝高超。

第一代「廣陵王」陵墓被炸出,比馬王堆大18倍,專家:木頭就值170億 - 天天要聞

考古專家們判斷,隨便一根像這樣的楠木最起碼也要值2000萬人民幣,聽聞如此,高郵本地人異常驚愕。清點劉胥墓楠木數量時,發現一共有著865根楠木,全部以珍貴楠木製成,摺合木材545.56立方米。

第一代「廣陵王」陵墓被炸出,比馬王堆大18倍,專家:木頭就值170億 - 天天要聞

根據專家給出的報價,計算出這堵壘牆所用楠木總價可達170億元人民幣。天山漢墓出土的「黃腸題湊」式木槨,與全國出土的十餘座同類型墓葬相比,其用料之大、製作之精、結構之嚴、保存之好,當屬罕見驚世之作,一經報道便轟動海內外。

第一代「廣陵王」陵墓被炸出,比馬王堆大18倍,專家:木頭就值170億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