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橡膠田蘇聯房,海南文物普查太「全面」了

2025年05月23日07:30:10 歷史 4928

沉船橡膠田蘇聯房,海南文物普查太「全面」了 - 天天要聞

沉船橡膠田蘇聯房,海南文物普查太「全面」了 - 天天要聞

紅華農場蘇聯房。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在海南,文物普查的範圍確實太「全面」了。

  如果是時間維度,從1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南或河遺址,到始建於明代的定安故城,再到20世紀50年代的「蘇聯房」,以及至今村民仍在居住的三卿村火山岩古村落;如果是地理維度,除了地上的建築、地下的遺址,還要到海上、水下,比如,三沙市的普查隊員們就調查了西沙的17座島礁。

  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實地調查工作啟動以來,海南的661名普查隊員組成了67支普查隊,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截至2025年4月,已複查「三普」不可移動文物數量4243處,複查率99.27%,調查新發現文物數量562處。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海南「四普」隊員,輾轉海口、臨高、儋州、白沙、保亭、瓊海、定安多地,在這個盛夏,重新理解文物中的海南。

沉船橡膠田蘇聯房,海南文物普查太「全面」了 - 天天要聞

王震將軍橡膠試驗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文物普查不僅要上山,還要下海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侯亞梅,和「石頭」打了幾十年交道,微信簽名是「把玩石頭魔方的女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見到她時,是在她主持發掘的海南白沙南或河遺址——「四普」新發現的文物點。侯亞梅介紹,眼前的這片台地,正是目前在海南島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文化層序最厚、石製品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為研究海南島古人類起源和遷徙提供了重要物證。

  侯亞梅說,從2024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主動性發掘開始,南或河遺址目前已出土編號石製品6000餘件,篩洗出土石製品已達兩萬餘件,「每一個文化層位都有遺物,其中一個層位的遺物異常豐富,代表了一個繁盛期」。在海南熱帶氣候的高溫下,考古工作者和1萬年前的人類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都沒有空調,都為一件件石器感到興奮。

  在海南,和地下文物同樣豐富的發現,是在蔚藍的大海。三沙市是中國位置最南、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的地級市,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三沙文物普查工作隊隊長壽佳琦提供了一組數據:調查歷時30天,航程約600海里,調查西沙島礁17處;複查和發現不可移動文物75處,其中複查「三普」文物點48處,新發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點27處;文物年代由唐宋到當代,其中發現不可移動文物最多的甘泉島有55處。

  「我們的普查隊員大部分是今年3月剛入職的年輕人,這是他們參加工作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從文昌的清瀾港出發,要坐20個小時船先到北礁,再坐六七個小時才能到甘泉島。」壽佳琦說,「隊員暈船、晒傷,都是常事。20多天里,吃住都在船上,只要天氣好,我們就爭分奪秒地開展文物普查。」

  在瓊海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記者看到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兩處沉船遺址的400餘件出水文物,那是兩艘明代沉船,分別沉沒於去程和返程。原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考古調查副領隊張凝灝是名90後,回憶起那段經歷,他依然感到震撼。此次配合「四普」,他所在團隊負責對海南島近海的不可移動文物點做複查。

  「有一些遺址點是在水下,我們就要到水下進行確認,深度從5米至20米不等。」張凝灝說,潛水在此時不是運動,屬於工作方式,甚至還有一些風險,「水下越深,光線就越暗,就要用上潛水手電筒;水下沒有方向,就只能依靠指南針;海里有水流,我們要提前布置好繩索,必須時刻抓住這根繩索,不然有被沖走的危險;實行潛伴制度,兩人一組一定要在一起……」

  在海上普查文物,也得用上「高科技」。壽佳琦介紹,他們充分運用普查軟體、rtk、無人機等測量設備和數字化採集工具,對文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數據採集和記錄。「這些科技手段的運用,不僅提高了普查的準確性和效率,更加精準地劃定文物邊界和範圍,還為後續的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沉船橡膠田蘇聯房,海南文物普查太「全面」了 - 天天要聞

三沙文物普查工作隊隊員乘坐小艇登上島礁。受訪者供圖

  為什麼這片橡膠田也是文物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四普」普查隊隊長符仙瑾是一名95後,大學專業方向是考古,對於文物普查的「田野調查」,她有信心,「我大二就在西南地區的考古工地鍛煉過」。全縣文物點在「三普」時認定75處,本次新發現10處,共有85處。

  「這是目前保亭級別最高的文保單位——王震將軍橡膠試驗田。」符仙瑾指著一片橡膠林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在「三普」時整理建檔,2020年公布為海南省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還有690多株橡膠樹。

  橡膠田也是文物?那是一段近70年前的往事:1956年5月1日,以建設大型橡膠生產基地為主的海南省國營金江農場在保亭響水鎮創建;建場之初,時任農墾部長的王震將軍來到農場,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參加了農墾的開荒定植與其他建設;1959年,王震在當地選擇了一塊40畝的土地作為自己的橡膠試驗田,並親手栽下第一株膠苗。

  「橡膠試驗田自1966年開割後,一直保持生產狀態,直至201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才停止割膠。」符仙瑾說,「包括這片橡膠林在內的農場,打破了當時『北緯17度以北不能大面積種植橡膠』的禁區。這些樹依然活著,是真正的『活態文物』,見證著並不消逝的歷史。」

  橡膠田是文物,超出了大眾的一般認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本次走訪中,還看到兩處新發現的文物點,是大眾也較為陌生的「蘇聯房」——臨高縣紅華農場蘇聯房和瓊海市東紅農場蘇聯房。

  什麼是「蘇聯房」?臨高縣「四普」專家組成員唐凱介紹,20世紀50年代,紅華農場在種植橡膠初期,沒有經驗,屢遭挫折,國家請來蘇聯植物專家指導。為了給蘇聯專家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農場修建了一棟歐洲風格的磚木結構山脊型瓦房供其居住,因而被稱為「蘇聯房」。

  唐凱說,2020年在央視一套播出的講述海南農墾三代建設者橡膠情緣的電視劇《天涯熱土》,就是以紅華農場紅專四隊(包括蘇聯房)為主要基地。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是一幢獨立的房屋,一條室內走廊通頭尾,把房子隔成兩邊,每邊各6個十餘平方米的房間,目前建築保存完好。

  東紅農場蘇聯房也建造於類似的歷史時期。瓊海市「四普」工作隊隊長何聲樂介紹,這8棟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始建於1952年,建築由蘇方專家設計指導,具有明顯的蘇式風格,施工單位、人員和建材均來自中方。

沉船橡膠田蘇聯房,海南文物普查太「全面」了 - 天天要聞

  桄榔庵遺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追尋「蘇坡愛豆」在海南的足跡

  有一位歷史文化名人,不生於也不葬于海南,僅僅在海南待了3年,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跡,甚至改變了這裡的文化生態,他就是今天仍被年輕人奉為「精神偶像」的蘇軾。即便被貶海南、生活艱難,蘇軾也樂觀地發明了玉糝羹、天門冬酒等眾多美食。海南省博物館文創區滿櫃檯的「蘇坡愛豆」(諧音super idol,超級偶像——記者注)椰雕系列冰箱貼中,就有一款「美食博主」。

  在澄邁、儋州、海口、臨高、昌江等地,東坡遺風無處不在,尤其是儋州,他住了3年。

  位於儋州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坡書院,原名載酒堂,始建於北宋元符元年,即蘇軾抵達儋州的第二年(1098年)。當年,蘇軾帶頭湊錢建造此堂,並引用《漢書·揚雄傳》中「載酒問字」的典故為其命名;初為茅屋,明永樂七年(1409年),人們將茅屋改建成瓦屋,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更名為如今的「東坡書院」。

  儋州市「四普」工作隊隊員吳淑全說:「東坡書院是人們為了緬懷和紀念蘇東坡的文化勝地,也是傳播中原文化之所,對海南的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距離東坡書院不到10分鐘車程,有一處考古遺址也與蘇軾密切相關——桄榔庵。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父子初到儋州時,居住在官府驛站,後被上司逐出,在城南一片桄榔林中搭建茅屋,將其命名為「桄榔庵」。

  在蘇軾北歸後3年,海南出了第一個舉人,又4年,出了第一個進士。桄榔庵在清朝成為書院,又在清末廢科舉之後成為一所小學,1920年遭火焚毀,今已不見任何地面建築。

  吳淑全介紹,桄榔庵在2022年、2023年完成兩期考古發掘工作,於2024年整修開放。記者看到,儘管這裡已不再是學校,但和東坡書院一樣,仍有青少年研學團隊不斷到訪。東坡先生的教誨,孩子們今天依然願意聽。

來源:中國青年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美債收益率再漲多少可能衝垮美股?歷史答案是:不到20基點 - 天天要聞

美債收益率再漲多少可能衝垮美股?歷史答案是:不到20基點

財聯社5月23日訊(編輯 瀟湘)本周,美債收益率的飆升顯然已開始對美股形成了初步的衝擊:周三美國三大股指遭遇了四月以來最為嚴重拋售,而儘管周四長債拋售有所緩和,但美股整體依然漲跌不一,其中道指與標普500指數錄得了連續第三日的下挫。這顯然已給不少華爾街交易員拋出了一個問題:美債收益率再漲多少可能徹底威脅到...
清末帶娃有多野?後爸讓孩子摸炸彈的生死考量 - 天天要聞

清末帶娃有多野?後爸讓孩子摸炸彈的生死考量

在動蕩不安的歷史長河裡,總有些瞬間讓人過目難忘。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中,朱亞文扮演的吳天白,就上演了一幕令人心驚的場景——他竟然讓年幼的繼子吳不顧觸摸炸彈。這看似荒唐的舉動,背後卻是清末革命者在生死邊緣的艱難抉擇。吳天白的革命生涯,從一開
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 - 天天要聞

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記者踏訪我軍解放上海前夕「丹陽整訓」故地——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本報記者 費士廷 賴瑜鴻江蘇省鎮江軍分區組織民兵在上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活動。楊建軍攝初夏時節,江南古城丹陽,草長鶯飛,魚翔淺底。人民廣場正北,林立高樓間,一座德式建築頗引人注目。這裡,是...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25):遼西兵團的事,我知道 - 天天要聞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25):遼西兵團的事,我知道

第1小組的自覺氣氛正濃,不料被前來求援的范漢傑給一下子「攪黃」了,原來,前來上課的一個歷史講師,在錦州戰役的時候,是解放軍的一個戰地記者,解放後到北京一所大學裡當上了現代史講師,在和范漢傑課間交流的時候,問了范漢傑這樣的一個問題。
突發訃告!程立逝世 - 天天要聞

突發訃告!程立逝世

​據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發布的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享局級離休幹部、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程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7日11時45分在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9歲。程立1927年2月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46年4月至1949年5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華東白求恩醫學院...
埃及最恥辱的一仗:六天被以色列打垮,納賽爾總統崩潰 - 天天要聞

埃及最恥辱的一仗:六天被以色列打垮,納賽爾總統崩潰

地跨亞非二洲的埃及,一直是北非、中東地區的大國,特別是納賽爾總統時期,埃及的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儼然已經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核心。然而就在納賽爾總統的威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以色列卻僅用六天就將埃及徹底打敗。
AI時代,導師如何做好學術引路人 - 天天要聞

AI時代,導師如何做好學術引路人

人機協同生成 每逢畢業季,無數學生和導師都會為畢業論文傾注心血。在這個AI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科研範式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面對新形勢,導師群體既面臨重大挑戰,也迎來全新機遇。唯有主動擁抱AI技術,持續更新知識儲備、調整指導方式,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優秀人才。 首先要看到,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存在...
中美互降關稅後 歐盟對美國更硬氣了 - 天天要聞

中美互降關稅後 歐盟對美國更硬氣了

5月21日,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班夫,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正式舉行,加拿大財長(右二)和央行行長(左二)同歐洲央行行長(左三)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合影。視覺中國供圖 繼英國和中國分別與美國就關稅問題進行貿易談判並達成協議後,歐盟也於日前正式與美國展開了關於關稅問題的貿易談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龔炯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