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科普時報》刊登的我的文章
北京北總布衚衕位於北京東城區東南部,屬建國門街道辦事處管轄。清乾隆時因街內有一城隍廟,稱城隍廟衚衕。1947年因位於東總布衚衕北面,改稱北總布衚衕。北總布衚衕和北京的許多衚衕一樣,人文薈萃,底蘊深厚。其2號院是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為其父母建造的住宅,解放戰爭時期曾做過軍事調處執行部國民政府代表的駐地。但令這條衚衕最出名的是其3 號院(現為 24 號院),曾居住過中國建築史上兩顆璀璨明星 —— 梁思成與他的妻子林徽因。
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為中國近現代建築的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勛。特別是他為保護古都北京做出特殊貢獻,成為中國建築史上一座巍峨豐碑。林徽因也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在1931 年至 1937 年的7年中,梁思成和林徽因在這個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完成了他們一生中許多重要的調查和熠熠閃光的研究成果。
中國古建研究的拓荒之旅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分別完成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的學業後,於1928年春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後回國。1931年他們受朱啟鈐的邀請回到北京,加入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正在養病的林徽因也成為義務社員兼校對,住進了北總布衚衕3號院。在這裡,梁思成和林徽因迎來了他們古建築調研事業的黃金期。
梁思成認為,研究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是「非作遺物之實地調查測繪不可」。他們根據從史書、文獻中尋找到的線索,一次次從3號院出發,走遍了山西、河南、陝西等地,發現、測繪、記錄、研究了大量中國古建築實物。據統計,在短短的5年中,梁思成夫婦與營造學社的同事們調查了137個縣市、1800餘座古建,並對206座古建進行了詳細測繪,完成圖稿近2000張。這其中包括五台山的唐代佛光寺、薊縣的遼代獨樂寺、應縣的遼代佛宮寺木塔、正定的北宋隆興寺、大同的華嚴寺、善化寺、雲崗石窟等著名古建,可謂業績斐然。
梁思成、林徽因團隊的調研之路異常艱辛,交通不便,他們就依靠騎馬、騎驢和步行;沒有住宿之處,他們就夜宿荒寺;還要躲避兵匪搶劫、感染霍亂等傳染病的危險。在調研現場,他們爬樑上柱,用最原始的測量工具,記錄下古建築的每一個細節。梁思成雖然因為早年車禍受傷造成右腿微跛,但在同事的回憶里,梁思成「爬樑上柱的本事特大。」
回到北平3號院的家中後,梁思成夫婦就忙著於整理資料、繪製圖樣、研究調查結果、撰寫總結文章。梁思成在林徽因的協助下,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填補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空白。林微因曾畫過一張他們住的3號院的平面圖,其中著意標出西耳房中的那張很大的繪圖桌,梁思成夫婦諸多著作中那些精美的建築圖樣,有很多都是在這張繪圖桌上完成的。
群賢匯聚的「太太客廳」
梁思成和林徽因住的北總布衚衕3號院,還有一段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逸事。當時,由於林徽因熱情好客,又極具才情,吸引了眾多傑出文人學者來3號院聚會,成為北平文化圈中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文化沙龍。而女主人林徽因就相當於這個沙龍的主持人,因而有人戲稱梁、林住的3號院為「太太客廳」。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這樣評價林徽音:「林徽因的吸引力不是來自她的美貌,更多的,是她的學識,智慧和洞察力,這才是上天的眷顧。」林徽因女兒梁再冰曾回憶說:「每到周末,許多伯伯和阿姨們來我家聚會,這些伯伯們大都是清華和北大的教授們,曾留學歐美,回國後,分別成為自己學科的帶頭人,各自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做著開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例如:張奚若和錢端升伯伯在政治學方面,金岳霖伯伯在邏輯學方面,陳岱孫伯伯在經濟學方面,周培源伯伯在物理學方面。」當年走進「太太客廳」這個沙龍的還有徐志摩,冰心,錢鍾書、沈從文、朱光潛等等,可以說幾乎將當時北平的名人一網打盡。這些來訪者包括哲學家、詩人、作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物理學家、美學家等不同領域的進步學者,形成了一個跨學科的公共討論空間,促進了學術思想的交融,見證了在那個民族艱難的時代,知識界精英群體的思想碰撞和激情夢想。
梁、林北總布衚衕3號院的故居在2012年曾被拆除,後在媒體的呼籲和有關部門的督促下,得以恢復重建,現在已修復完工。
作者簡介
嵇立平: 作家、媒體人。曾任《北京工人報》部門主任,後任《科技潮》、《人才》雜誌社總編輯。退休後現任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民盟通州區理論研究會會長。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簡歷收入《北京作家辭典》、《中國科普網科普大家》。
擅長各種體裁的作品寫作。著有《中國下海潮》等4本報告文學和散文集。與人合著的《垃圾的故事》一書獲新聞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100本好書的榮譽
創作的《看車老人》等5個單集電視劇在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播出
在中央及北京市各報刊發表新聞作品、文學作品千餘篇,多次獲得國家及北京市好新聞獎。獨家采寫的「李大釗的後代今何在」、「他為毛主席配眼鏡」等稿件被海外多家報刊轉載。
多篇文章被十餘省市選入中考模擬試卷。
撰寫統戰理論論文數十篇,論文曾獲民盟中北京北總布衚衕位於北京東城區東南部,屬建國門街道辦事處管轄。清乾隆時因街內有一城隍廟,稱城隍廟衚衕。1947年因位於東總布衚衕北面,改稱北總布衚衕。北總布衚衕和北京的許多衚衕一樣,人文薈萃,底蘊深厚。其2號院是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18年為其父母建造的住宅,解放戰爭時期曾做過軍事調處執行部國民政府代表的駐地。但令這條衚衕最出名的是其3 號院(現為 24 號院),曾居住過中國建築史上兩顆璀璨明星 —— 梁思成與他的妻子林徽因。
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為中國近現代建築的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勛。特別是他為保護古都北京做出特殊貢獻,成為中國建築史上一座巍峨豐碑。林徽因也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在1931 年至 1937 年的7年中,梁思成和林徽因在這個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完成了他們一生中許多重要的調查和熠熠閃光的研究成果。
中國古建研究的拓荒之旅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分別完成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美術系的學業後,於1928年春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後回國。1931年他們受朱啟鈐的邀請回到北京,加入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正在養病的林徽因也成為義務社員兼校對,住進了北總布衚衕3號院。在這裡,梁思成和林徽因迎來了他們古建築調研事業的黃金期。
梁思成認為,研究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是「非作遺物之實地調查測繪不可」。他們根據從史書、文獻中尋找到的線索,一次次從3號院出發,走遍了山西、河南、陝西等地,發現、測繪、記錄、研究了大量中國古建築實物。據統計,在短短的5年中,梁思成夫婦與營造學社的同事們調查了137個縣市、1800餘座古建,並對206座古建進行了詳細測繪,完成圖稿近2000張。這其中包括五台山的唐代佛光寺、薊縣的遼代獨樂寺、應縣的遼代佛宮寺木塔、正定的北宋隆興寺、大同的華嚴寺、善化寺、雲崗石窟等著名古建,可謂業績斐然。
梁思成、林徽因團隊的調研之路異常艱辛,交通不便,他們就依靠騎馬、騎驢和步行;沒有住宿之處,他們就夜宿荒寺;還要躲避兵匪搶劫、感染霍亂等傳染病的危險。在調研現場,他們爬樑上柱,用最原始的測量工具,記錄下古建築的每一個細節。梁思成雖然因為早年車禍受傷造成右腿微跛,但在同事的回憶里,梁思成「爬樑上柱的本事特大。」
回到北平3號院的家中後,梁思成夫婦就忙著於整理資料、繪製圖樣、研究調查結果、撰寫總結文章。梁思成在林徽因的協助下,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填補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空白。林微因曾畫過一張他們住的3號院的平面圖,其中著意標出西耳房中的那張很大的繪圖桌,梁思成夫婦諸多著作中那些精美的建築圖樣,有很多都是在這張繪圖桌上完成的。
群賢匯聚的「太太客廳」
梁思成和林徽因住的北總布衚衕3號院,還有一段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逸事。當時,由於林徽因熱情好客,又極具才情,吸引了眾多傑出文人學者來3號院聚會,成為北平文化圈中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文化沙龍。而女主人林徽因就相當於這個沙龍的主持人,因而有人戲稱梁、林住的3號院為「太太客廳」。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這樣評價林徽音:「林徽因的吸引力不是來自她的美貌,更多的,是她的學識,智慧和洞察力,這才是上天的眷顧。」林徽因女兒梁再冰曾回憶說:「每到周末,許多伯伯和阿姨們來我家聚會,這些伯伯們大都是清華和北大的教授們,曾留學歐美,回國後,分別成為自己學科的帶頭人,各自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做著開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例如:張奚若和錢端升伯伯在政治學方面,金岳霖伯伯在邏輯學方面,陳岱孫伯伯在經濟學方面,周培源伯伯在物理學方面。」當年走進「太太客廳」這個沙龍的還有徐志摩,冰心,錢鍾書、沈從文、朱光潛等等,可以說幾乎將當時北平的名人一網打盡。這些來訪者包括哲學家、詩人、作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物理學家、美學家等不同領域的進步學者,形成了一個跨學科的公共討論空間,促進了學術思想的交融,見證了在那個民族艱難的時代,知識界精英群體的思想碰撞和激情夢想。
梁、林北總布衚衕3號院的故居在2012年曾被拆除,後在媒體的呼籲和有關部門的督促下,得以恢復重建,現在已修復完工。
作者簡介
嵇立平: 作家、媒體人。曾任《北京工人報》部門主任,後任《科技潮》、《人才》雜誌社總編輯。退休後現任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民盟通州區理論研究會會長。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簡歷收入《北京作家辭典》、《中國科普網科普大家》。
擅長各種體裁的作品寫作。著有《中國下海潮》等4本報告文學和散文集。與人合著的《垃圾的故事》一書獲新聞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100本好書的榮譽
創作的《看車老人》等5個單集電視劇在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播出
在中央及北京市各報刊發表新聞作品、文學作品千餘篇,多次獲得國家及北京市好新聞獎。獨家采寫的「李大釗的後代今何在」、「他為毛主席配眼鏡」等稿件被海外多家報刊轉載。
多篇文章被十餘省市選入中考模擬試卷。
撰寫統戰理論論文數十篇,論文曾獲民盟中央一等獎,被民盟中央評為盟史研究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