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驚變
唐高宗儀鳳三年秋,長安城外的昭陵在深夜傳來一聲悶雷般的轟鳴。守陵校尉王猛帶著士兵趕到時,陵寢入口的五尺厚石門已化為滿地碎石。地宮甬道內,散落著零星的青銅器碎片和幾串沾滿塵土的開元通寶。王猛顫抖著點燃火把,火光掃過牆壁上硃砂繪製的二十八星宿圖,赫然發現玄武方位的顏料竟被蹭掉了一大片。
消息傳入宮中,高宗李治震怒之下摔碎了案頭的青瓷筆洗。昭陵不僅是太宗長眠之地,更埋藏著大唐開國以來最珍貴的寶物:王羲之親筆《蘭亭序》、天竺進貢的八寶琉璃盞、隋煬帝傳國玉璽……若這些象徵皇權的重器流失,足以動搖江山社稷。
大理寺的銅壺滴漏剛過辰時三刻,蘇無名就被急促的腳步聲驚醒。這位年逾四十的六品寺丞,此刻正蜷在藏書閣的藤椅上小憩,懷中還抱著一卷《洗冤集錄》。差役遞上的密報沾著新鮮墨跡:「昭陵地宮現盜洞七處,朱雀磚道留有火藥殘渣,疑似工部特供雷火散。」
青袍神斷
蘇無名踏入地宮時,潮濕的空氣中仍飄散著刺鼻的硫磺味。他蹲下身,用銅算盤撥開碎石堆,忽然從縫隙里拈起半片靛藍色織物——這是江南貢緞特有的經緯紋路,去年宮中僅賞賜給三品以上官員。隨行的將作少監崔元禮額頭沁汗,袖中雙手不自覺地攥緊了象牙笏板。
「盜匪分兩批入陵。」蘇無名忽然開口,算珠在青石板上划出兩道弧線,「前隊三人持鐵錐破門,後隊五人負籮筐運寶。」他的指尖停留在一處不起眼的凹痕上,「此乃洛陽鏟的掘土痕迹,普天之下,唯有將作監匠人會用這種改良工具。」崔元禮的臉色瞬間煞白,腰間魚符墜地的脆響在地宮中格外清晰。
當夜,蘇無名獨坐值房,面前攤著從兵部調來的雷火散出入庫記錄。油燈將他的影子投在牆上,隨著算珠噼啪作響,漸漸凝成一個驚人的數字:去年臘月至今,工部庫房竟有二百七十斤雷火散不翼而飛。
跛足魅影
地宮東南角的積水坑裡,半枚殘缺的腳印讓蘇無名的瞳孔驟然收縮。他取宣紙拓印後,對著陽光細看:「右足跟深陷三寸,前掌卻僅淺印半分。」聞訊趕來的大理寺少卿李晦不解其意,蘇無名突然將算盤橫置於地,單腿跳著演示:「此人右腿有疾,但為掩人耳目,故意用左腿發力行走。」
西市胡商阿史那的證詞印證了這個推測。這個粟特商人戰戰兢兢地回憶,案發前三天,有個跛足漢子用夜明珠換了三匹波斯駿馬。更蹊蹺的是,當蘇無名追問那人相貌時,阿史那竟指著皇城方向支吾道:「他靴筒上綉著……綉著龍武軍的飛虎紋。」
平康迷局
醉月樓花魁玉奴的廂房裡,蘇無名扮作的波斯商人正在把玩鎏金香囊。當他說出「劉三郎」這個名字時,原本巧笑倩兮的花魁突然打翻了茶盞。滾燙的茶水在檀木案几上蜿蜒成奇怪的圖案,恰似昭陵地宮牆壁的星象圖。
玉奴貼身婢女春桃的供詞揭開冰山一角。這個顴骨帶痣的少女跪在刑房瑟瑟發抖:「劉侍衛每月初七都會送來一包銀錠,說是從……從將作監廢料堆里煉出來的。」蘇無名聞言冷笑,工部熔鑄房的確常借修繕之名,暗中處理些見不得光的物件。
鬼市追兇
子時的西市鬼市,蘇無名故意在斗篷下露出一角夜明珠。當跛足漢子跟著他拐進暗巷時,三枚算盤珠已悄然扣在指間。那漢子拔刀瞬間,蘇無名突然低喝:「傅奕後人就這點能耐?」對方身形劇震,這個被刻意遺忘二十年的名字,像把利刃劈開了塵封的往事。
緝拿現場搜出的密信讓案情豁然開朗。信箋抬頭赫然寫著「高昌故臣敬上」,內容竟是要求用昭陵珍寶換取吐蕃援兵。蘇無名卻注意到信紙邊緣的細微摺痕——這是刑部存檔文書的特殊摺疊法,寫信人必是常年接觸案牘的老吏。
星圖秘辛
地宮暗室牆壁的星象圖,在火把映照下顯現出深淺不一的刻痕。蘇無名用炭筆臨摹時,突然發現玄武七宿的位置多出一道本不該存在的輔星。隨行的司天台博士失聲驚呼:「這……這是武德九年的天象記錄!」
《舊唐書·傅奕傳》的記載成了破案關鍵。當年太史令傅奕因「熒惑守心」天象預言皇陵有劫,卻被太宗斥為妖言惑眾。如今其子傅昭在星圖上標註的「甲子年癸亥月」,正對應著熒惑星最接近紫微垣的日期。復仇的種子,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埋下。
朝堂暗流
崔元禮在獄中咬舌自盡前,用血在牆上畫了個古怪符號。蘇無名凝視著那個似龜似蛇的圖案,猛然想起玉奴廂房茶漬的形狀。連夜突審將作監工匠得知,這竟是高昌國祭祀地母的圖騰,而崔氏祖上正是隋朝派駐西域的戍邊將領。
刑部存檔庫的卷宗缺失了三頁。當蘇無名帶著高宗手諭強行調閱時,卻發現武德九年的星象記錄被人用硃筆添了批註:「熒惑現,地龍翻。」字跡與傅奕當年的奏摺如出一轍,顯然有人精心策划了這場跨越兩代人的復仇。
真相昭雪
傅昭在刑場上的狂笑震動長安。這個潛伏將作監二十年的復仇者,臨刑前死死盯著蘇無名:「你以為找回那些死物就能護住李唐江山?《蘭亭序》真跡早已隨商隊出了玉門關!」劊子手的鬼頭刀落下時,蘇無名注意到傅昭的左手始終緊握成拳——指縫間隱約露出半截玄色絲線,與地宮發現的靛藍織物經緯相同。
追繳行動持續了整整三個月。當蘇無名帶人在沙州截獲西域商隊時,裝滿《蘭亭序》的紫檀木匣里,竟還藏著份名單:上面詳細記錄著六部官員與藩鎮往來的證據。這份意外收穫,後來成了高宗清洗朝堂的利刃。
餘波未平
臘月二十三的獻捷大典上,蘇無名卻稱病未至。他獨坐城南陋室,摩挲著從傅昭身上取下的玄色絲線。這產自蜀地的冰蠶絲,去年僅賜予劍南道節度使府。窗外飄雪漸漸蓋住庭院,就像掩蓋著永遠無法示人的真相。
二十年後開元盛世,有胡商在碎葉城兜售《蘭亭序》摹本。鑒寶的翰林學士發現,宣紙夾層竟有用雷火散寫的密文:「昭陵玄武,地脈未絕。」而此時的大理寺卷宗庫里,某份泛黃案卷的空白處,不知被誰添了行小楷:「青袍算珠響,長安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