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才,就是指出生就有天賦的人,比如很多音樂天才從小就對音樂感興趣。據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十歲就通五經,一生才華橫溢。而「軍事天才」同樣如此,在軍事上運籌帷幄,戰功赫赫。
在中國古代,不乏「軍事天才」,比如著有孫子兵法的孫武,在柏舉之戰擊敗20萬楚軍。秦國時期的白起,最擅長打的是圍殲戰,毛主席曾評價說白起是冷兵器時代千百年來的殲滅戰第一人,無人能出其右。還有被稱為兵仙的韓信,一出道即封神,他不管打什麼樣的對手,採取的都是謀略制勝。
在中國近代,被公認的軍事天才當屬毛主席,光一個「四渡赤水」就已經是軍事巔峰,神來之筆了。注意,所謂的軍事天才,並不是打了多少勝仗就算,而是有硬性條件,筆者認為,毛主席身上所體現的天才形象至少有以下幾點。
第一,沒有學過專業的軍事知識的,但好像天生就懂
在革命早期,很多反對毛主席的人常常拿毛主席沒有上過軍校,沒有出國留學諷刺,比如井岡山時期,蘇先俊就嘲笑說,毛主席就是個白面書生。
事實上,師範畢業的毛主席確實沒有學過專業的軍事知識,但他卻是深諳戰爭理論的軍事大家。在蘇區時,凱豐也曾抱怨說,毛澤東打仗無非靠兩本書,一本孫子兵法,一本三國演義。毛主席就笑著說,打仗哪能照著本本打呢。
不過從毛主席的很多戰略上說,確實有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的案例,但都是毛主席取其精髓勇於實踐。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伯承曾留學伏龍芝軍事學院,還有很多黃埔軍校的學生,這些人都是正兒八經的專業戶,他們是後來在正規院校錘鍊的軍事能力,所以不算是軍事天才。
第二,有高超的戰略眼光
所謂戰略眼光,就是在布局戰略時,可以敏銳地判斷出接下來的戰爭走向,比如在下象棋時,很多象棋天才在對手落棋後,很可能會判斷出接下來對方几步甚至十步之外的情況。
毛主席曾說:「軍事的規律,其實和其他事物的規律一樣,都是在客觀實際在頭腦的反映,除了我們頭腦以外,一切都是客觀實際的東西。」
毛主席在打仗時,尤其注重實踐和相互關係,他多次輔導將領作戰時說,指揮員要盡一切可能通過對比雙方的相互關係,先做出判斷,再下定決定,最後做出計劃。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林總就不太符合,林總青年時期多次被大家誇讚說他有軍事頭腦,朱老總也說他鬼點子多,到那時在很多關鍵的戰略布局上,還需要毛主席點撥和督促,比如當年四渡赤水,三萬大軍來來去去,林彪猜不出毛主席的意圖,還發牢騷。再比如當年錦州之戰,還惹得毛主席生氣。
第三,文武雙全
既然是軍事天才,那就不能光打仗,如果光打仗厲害,但很多將帥完全可以在毛主席的指揮下打勝仗。最主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軍事理論,這點極其重要。
毛主席身為軍事大家,他的軍事天賦其實小時候就看得出來,比如毛主席《毛澤東選集》中,在百萬字內,他旁徵博引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比如《左傳》《史記》《資治通鑒》《論語》等等,還有大量的古代人物。
據很多人回憶,毛主席每次開會也是拈手就來,很多古代的名句和指示都隨口說來,他縱橫排闔,滔滔不絕,他淵博的知識讓人驚嘆。毛主席還有很多軍事著作,1993年出版的《毛澤東軍事文集》中,包括《論持久戰》《星星之火》等足有260萬字,足見毛主席的軍事理論風采。
毛主席不僅是軍事家,還是個大詩人。毛主席《沁園春·雪》中雖然寫了很多古代帝王,但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人其實是三國曹孟德,他還說,他喜歡曹操的大手筆,不僅是大軍事家還是大文學家。甚至他還創作了《浪淘沙·北戴河》,其中那句「魏武揮鞭」就是在讚頌曹操。
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軍事家,不但需要通曉歷史規律的深遠眼光和高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修養,更重要的一條,還要有豐富知識,這樣才能縱貫古今、觸類旁通,形成正確的戰略決策。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軍事膽略
打仗不是過家家,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作為一個軍事天才,就要當機立斷。毛主席就是這樣,他開拓創新,不拘一格,出奇制勝。
比如1947年3月,胡宗南的25萬大軍氣勢洶洶,從南、西、北三面進攻延安,而我陝北部隊不到3萬人。怎麼辦?毛澤東的戰略決策是:不計一城一地得失,暫時撤離延安,誘敵深入,採取「蘑菇戰術」,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但是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丟了延安可惜,老百姓也不讓走。結果毛主席就說了一句:過上一年,最多兩年我們還會再回延安。他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大家都瞬間驚呆了,果然,一年一個月後,延安重新回來。
再比如毛主席「大舉出擊,經略中原」的戰略決策,突出地表現了他開拓創新的膽略。解放戰爭經過一年的內線作戰,敵軍大量被殲,總兵力已由430萬人降為373萬人,而我軍總兵力由127萬人增加到195萬多人,與敵人的兵力對比從1:3.4上升為1:1.9。
這時,雖然我軍人數比敵人少將近二分之一,毛澤東仍以戰略家的勇氣和膽略,不待敵人的進攻被完全粉碎,更不待我軍在數量上超過敵人,就緊緊抓住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的有利時機,適時提出舉行全國性的反攻。
所以知道作為軍事家必備的幾個條件,就可以看出,在我軍中其實還有三位可以稱得上是軍事天才。
第一,徐向前
徐帥雖然有「布衣元帥」的稱號,但他在戰場上可以威風凜凜,他外表看上去溫文爾雅,甚至有些靦腆木訥,但是打仗十分剛烈。
在這麼多將帥中,毛主席最不操心的人就是徐向前,在整個革命生涯,毛主席給林總粟裕等人發的電報很多,但對徐向前的電報極少,即便有也是關心他的身體情況,因為徐向前打仗有自己的戰略和思考,毛主席給予肯定。
儘管徐向前也是黃埔畢業,但30歲就成為了方面軍的總指揮,這就是一個傳奇。李先念曾說,他佩服兩個人,一個教他經濟,一個教他打仗。後者說的就是徐向前。
第二就是粟裕
粟裕和毛主席有很多相似之處,不僅都是沒有上過軍校的師範生,而且有自己的戰略思考。粟裕青年時期毛主席就十分看好,還說這個人以後一定會帶領百萬大軍作戰,果然,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的表現不容小覷,這也成為了他作為後起之秀可以被評為大將之首的必要因素,讓人刮目相看。
第三,韓先楚,韓先楚和古代韓信有很多相似,韓信短暫的一生所有的戰績都是全勝,所有的戰績都有謀略在其中,作為兵家謀戰派的傑出代表,韓信把謀略玩得是爐火純青,這就是軍事天才。韓先楚在一生中,在可以查詢的記錄中,韓先楚未曾一敗。當然,他也非常具有戰略眼光,比如海南島戰役。
後記
其實在我軍中,還有很多將帥,有出色的軍事能力,但是可以和毛主席比一比的,實在太少,他們大多都在毛主席的培養之下,成為了新中國的開國功臣。
當然,天才本身就是很少的,自從革命開始,毛主席的軍事才能已經一覽無遺,從上井岡山,到多次反「圍剿」戰爭,毛主席的軍事天才已經發揮到極致。他曾自謙地說:「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我不是個武人,文人只能運用筆杆子,不能動槍。」
《長征組歌》中有一句歌詞:「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對於自己是不是個天才,毛主席謙虛地說:以前的革命工作,我們都帶著很大的盲目性,如果說一開始就完全認識了,那是吹牛,很多東西都是在實踐中慢慢總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