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兩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2025年03月13日07:12:03 歷史 1530

因為與朝廷選官掛鉤,科舉自誕生起,難考就成為其重要標誌。寒窗數十載而不得金榜題名,是絕大多數學子無法逃避的結局。針對這種情況,兩宋朝廷推行了一種非常奇葩的制度「特奏名」。

為何兩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 天天要聞

凡士貢於鄉而屢細於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後舉數,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

《宋史·選舉志一》

簡單解釋就是,考不上不要怕,只要堅持考到一定次數,朝廷一樣給功名。這種錄取制度不是只挑幾個幸運兒,給些虛名以表皇恩浩蕩。它不僅錄取數量高,也一樣可以入仕為官並終生享受朝廷俸祿。

宋太祖開寶三年科舉,正式錄取進士八名,但通過特奏名又額外錄取15舉未中者106人。宋太宗興國二年科舉,正式錄取進士109人,特奏名額外錄取10舉未中者391人。宋真宗咸平三年科舉,正式錄取140人,特奏名考生多達900餘人 ……

註:宋朝初期科舉為一年一考,宋英宗時期才改為三年一次並成定製。

可以說這種制度直接造就了兩宋「三大害」之一的「冗官」。兩宋的皇帝和朝廷不可能看不出這個問題,為何熱衷變法的宋廷卻從未提過要取消這個政策呢?因為皇帝和朝廷,都不想惹那些「落榜生」。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殺氣騰騰的《不第後賦菊》,為唐朝著名科舉落榜生黃巢所作。其實黃巢家族世代販鹽十分富裕,他和唐廷之間是原本沒什麼尖銳矛盾的。就是因為數次科舉不中的憋屈和憤懣,讓他對唐皇和朝廷由愛生恨。

為何兩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 天天要聞

最終咽不下惡氣的黃巢揭竿而起。廣明元年黃巢攻入關中後,不僅在兩京報復性屠殺李氏皇族,「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對於官紳世家也一樣不手軟,「天街踏盡公卿骨」。可以說黃巢把大唐和輝煌了六百年的門閥世家一起踹進了墳墓。

這還沒完,二十年後又有一個被激怒的落榜生拿起了鎚子,給大唐釘棺材板。

李振因多次科舉不中入仕無望而投靠了黃巢叛將朱溫,並很快成為他的重要謀臣。天復三年,朱溫打敗李茂貞把唐昭宗搶回洛陽後,李振就積極鼓動朱溫篡位並出謀劃策。

在李振的策划下,天佑元年八月,朱溫令左龍武統軍朱友恭等人弒殺了唐昭宗,再立其子李柷(唐哀帝)。天佑二年二月,又指使蔣玄暉在九曲池宴請唐昭宗諸子,灌醉九王后把他們全部勒死。

掃清宗室後,李振又建議朱溫血洗仍忠於唐廷的官員,「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天佑二年六月,朱溫矯詔將六部堂官、三省宰輔三十多名高官騙至滑州白馬驛,然後集體屠殺。而後李振開始肆意罷黜、下獄朝堂官員 .......

接著又縊殺何太后,並逼迫唐哀帝下詔稱母后之死系私通樞密使蔣玄暉事發後自殺並廢母后為庶人,以此奪去哀帝和大唐的最後一絲尊嚴。天祐四年四月,唐哀帝禪位於朱溫,唐亡。

註:蔣玄暉原為朱溫心腹之一,因在策劃篡位上沒跟上朱溫步調(朱溫想直接加九錫,蔣玄暉覺得不能太快需要先封王緩一緩),導致朱溫覺得他不願自己稱帝,進而在政敵們的攻擊下,他成了背鍋俠(把不少血案都甩給他了)被犧牲掉了。

為何兩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 天天要聞

其實李振比黃巢更有代表性。晚唐時期,大量科舉不中的士子,或出於生計,或出於抱負,或為求功名,投靠各地節度使成為幕僚。手握財權、兵權的節度使們,在這些落榜生的知識、謀略加持下對唐朝的破壞力倍增。

鑒於唐朝的教訓,宋太祖在收攏功臣勛貴兵權財權的同時,也反覆強調要優待「落榜生」,以免其中不懣者留落民間惹是生非。即便如此還是攔不住這些落榜生搞大事,因為北宋雖然沒了藩鎮之憂,但有外敵為患。

宋仁宗時期,一個叫張元的考生由於數次殿試落榜,氣惱之下也不等特奏名的機會,就潛渡出境去西夏覓求功業。

到了興慶府後,張元僅用一首詩就打動了李元昊,「太公年登八十餘,文王一見便同車。如今若向江邊釣,也被官中配看魚」。入仕之後,他利用中原皇朝的知識、制度協助李元昊改善內政,很快就獲李元昊器重並官至中書令。

更要命的是張元對宋朝的軍政制度、行令流程非常熟悉。

例如宋朝知曉張元投奔西夏為官後,囚禁了他的家人,欲逼他投降歸宋。結果張元直接偽造了一套文書和通牒,派人冒充朝廷官員,以押送的名義將近百親族從隨州堂而皇之得帶回西夏。在他的指揮和安排下,西夏間諜也更易進入宋朝獲取情報。

1041年,鑒於「三川口之戰」後宋廷有主動進攻的戰略意圖,張元利用自己對宋朝軍制的了解(分路指揮以及一線指揮不暢),策划了一次針對宋軍的誘敵伏擊行動,即「好水川之戰」。

此戰西夏大勝,幾乎全殲被包圍的宋軍(陣亡10300人)。戰後得意的張元在界上寺牆壁上題下頗具侮辱的詩句,宣洩屢試不中的憤懣,「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

註:三川口之戰後,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韓琦和范仲淹為副使(各負責一路兵馬)。但是宋朝一線軍事權不是統帥直領,而是皇帝通過樞密院指揮。夏竦叫不動韓琦和范仲淹,韓琦和范仲淹兩人則因分歧巨大互相不理對方。詳情可查閱之前圖文《宋朝為何難以制服西夏,混亂的決策也是主因》

為何兩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 天天要聞

1042年,張元又幫助李元昊策划了「定川寨之戰」,再次殲滅宋軍萬餘精銳。這接連的勝利不僅讓西夏在北宋這個龐然大物前穩住了基本盤,也逆轉了北宋對西夏的戰略意圖,由剿滅變為共存。

1044年雙方議和,西夏接受北宋冊封(稱臣),北宋給予歲幣25.5萬。可以說張元為西夏的叛亂成功,做出了傑出貢獻。

為防再出張元這種「落榜生」,宋廷又一次改革了科舉。之前宋朝不僅鄉試、會試淘汰率高,殿試也至少淘汰三分之一的考生。但從嘉祐二年開始,殿試改為全員錄取。

明清兩朝雖然沒有沿用「特奏名」,但保留了殿試全員錄取的制度,並且也推出了一些「優惠」政策,如恩科。

恩科為皇帝登基、皇帝或皇太后萬壽(六十大壽)等重大慶典時,在正科(三年一次)之外開恩取士,即增加考試機會和錄取人數。明朝開恩科比較少,一共9次而且都在洪武朝。清朝比較多,有清一代開科112次,其中26次為恩科,但是仍然架不住落榜生。

明朝最後一次恩科,落榜生們鬧出了「南北榜案」。最後主考官劉三吾流配,負責調查的張信和當科狀元陳安阝被處死,科舉制度也再次變革(南北兩區分開考試、錄取)。清朝則更為嚴重,折騰出了個自稱上帝二兒子的洪秀全。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 天天要聞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文 | 極耳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儂曉得伐,伊原來還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舉辦「DIVA演唱會」的阿姐,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而這也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當天的演唱會,阿姐誠意十足,除了換造型,全程沒有下場。她唱了《勇敢的...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 天天要聞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個延續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開國君主必定上膺天命,獲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續數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順民心,得到了民眾擁護的正當性。而真正贏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在很多後代的文獻中,成湯被描繪成一位體恤民眾、寬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 天天要聞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開始生效時,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還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於柏林以東的蘇聯等國,已經是5月9日。因此歐洲各國將5....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 天天要聞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盡家財且未得善終的情況,以下列舉三位比較典型的: 呂不韋: 生平事迹:戰國末年衛國商人,他以「奇貨可居」聞名,通過扶持秦異人(後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國丞相,權傾一時。在執政期間,他組織編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 天天要聞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誌碩果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民族文脈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地方志部門作為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主要部門,在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 天天要聞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 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傳統觀點認為周原位於今陝西關中地區,然而,綜合水文地理、自然資源、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線索,可提出另一種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許並非局限於傳統認知中的陝西岐山周原,而是涵蓋了今四川綿陽一帶。綿陽...
古代樂制與戲曲研究的新視角——黎國韜《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序 - 天天要聞

古代樂制與戲曲研究的新視角——黎國韜《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序

□吳承學黎國韜教授所著《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一書收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將在中華書局出版,請我寫序。為了撰寫序言,我重新閱讀了國韜各種著述,並且大致了解了相關學科的學術史。在閱讀的過程中,引發了一些回憶與感想。壹1990年,我從復旦大學博士畢業後,回到中山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國韜1992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