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充滿傳奇,卻被貼上兩個截然相反的標籤。
在中國,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俄羅斯,許多人怒斥他為「國家衰落的罪魁禍首」。
為何同一位領袖,會背負如此撕裂的評價?
從「國父」到「罪人」:俄羅斯的憤怒與失落
1991年12月21日,葉利欽從戈爾巴喬夫手中接過蘇聯核按鈕時,曾被俄羅斯人視為「民主英雄」。
但短短8年後,他的支持率跌至不足2%。這一切,始於他力推的「休克療法」。
1992年,葉利欽照搬西方模式,一夜之間放開物價、大規模私有化國企。
結果物價飆升100倍,盧布貶值5000%,民眾畢生積蓄化為廢紙。
更糟糕的是,1.5萬家國企被以「證券私有化」方式賤賣,70%的國家財富流入少數寡頭口袋。
普通工人月薪僅夠買10公斤香腸,莫斯科街頭出現「用伏特加換麵包」的荒誕場景。
經濟崩盤引發連鎖災難。
1994年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缺衣少糧的俄軍竟用報紙當防彈衣,導致3820名士兵陣亡。
北約趁機東擴,將防線推至俄羅斯邊境。
葉利欽的民意徹底崩盤,民眾怒罵:他把蘇聯遺產敗光了!
諷刺的是,這位「失敗總統」卻有一項堅持——每天早晨5點起床打網球。
即便1996年心臟搭橋手術後醫生明令禁止,他仍偷偷揮拍。
這種固執,或許正是他政治風格的寫照:敢冒險,卻不顧後果。
1999年最後一天,葉利欽突然辭職,將權力交給「名不見經傳」的普京。
這一決定被俄媒稱為「最冒險的政治豪賭」,卻也成為他晚年少有的「正確選擇」。
當柯林頓的電話被拒接時,這位退休老人只留下一句:現在,我只是個領養老金的老頭了。
轉向東方:250人代表團的「破冰之旅」
為什麼葉利欽在中國的風評還不錯呢?
因為當西方對俄羅斯冷眼旁觀時,葉利欽把目光投向了我國。
1992年12月17日,他帶著250人的龐大代表團飛抵北京。
在人民大會堂,中俄簽署了24項合作協議,涵蓋經貿、科技、軍事等領域。
葉利欽興奮地說:我們一天簽的文件,能進吉尼斯紀錄!
這次訪問徹底改變了中俄關係。
此前,葉利欽奉行「雙頭鷹」政策,主要精力放在討好西方。
但現實給了他沉重一擊:1991年,他訪問美國乞求240億美元援助,最終只拿到4.6億。而我國此時正急需先進軍事技術,雙方一拍即合。
1993年,我國以每架3000萬美元價格引進24架蘇-27戰鬥機。
這款三代機讓我國空軍實力躍升十年,飛行員感嘆:「終於摸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門框。」
1996年,我國又購入4艘現代級驅逐艦,其「日炙」反艦導彈可打擊300公里外目標,被外媒稱為「航母殺手」。
更關鍵的是技術消化。
我國啟動「934工程」,組織3000名專家對蘇-27進行逆向研究,最終研發出殲-11b國產戰機。
一位參與工程師回憶:我們拆解每個零件時,連螺絲的扭矩值都記錄在案。
這種「引進-消化-創新」的模式,成為我國軍工崛起的轉折點。
4.7平方公里:小領土背後的大棋局
1997年11月10日,中俄簽署《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俄方歸還黑瞎子島部分區域,總面積4.7平方公里。
這塊僅相當於6個足球場大小的土地,卻有著巨大象徵意義。
自19世紀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侵佔我國150萬平方公里土地後,邊界問題始終是兩國心結。
葉利欽時期,中俄成立聯合勘界委員會,進行1300多次會談。
最終歸還的4.7平方公里,是自鴉片戰爭後我國首次通過和平談判收回領土。
1998年11月,葉利欽高燒39度仍堅持會見我國代表團,當場宣布「四不原則」: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接受兩個中國、不向台出售武器、不參與封鎖中國。
這種表態,與4.7平方公里領土的分量同樣重要。
耐人尋味的是,葉利欽對華示好的同時,卻在1999年批准《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明確將北約東擴視為頭號威脅。
這種「東西兼顧」的策略,既緩解了西方壓力,又為我國合作留下空間。
就連他選擇普京接班,也暗含對華布局——普京曾透露:葉利欽叮囑,必須維護俄中的特殊關係。
當俄羅斯人爭論「該給葉利欽立碑還是掘墓」時,4.7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界碑靜靜矗立。
歷史留下一個問題:一個讓本國經濟崩潰的領導人,為何能成為鄰國發展的助推者?
或許答案就藏在黑瞎子島的晨曦中——那裡,中俄界河黑龍江正奔流向前。
看到這裡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消息:
【cctv.com-[視頻]記者專稿——葉利欽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