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雖說社會進步是毋庸置疑的,但底層百姓遭受的壓榨卻似乎是一朝更盛一朝,這點從歷朝歷代農民起義的頻次或許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因為,只要細觀從秦代到清代二千多年的封建史,就不難發現,農民起義的頻次,是在歷朝歷代的更替的過程中,呈現逐步遞增的趨勢。
下面就來看看有代表性的幾個朝代農民起義的變化情況吧:
眾所周知,秦朝較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就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動搖了秦朝的政權。
如果將楚漢爭霸時期項羽所封的十八路諸侯也算在內,秦朝的農民起義頻次,基本不會超過20次。
▲陳勝吳廣起義
到了漢朝,僅較大規模農民起義就有3次,如: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山起義,樊崇領導的赤眉軍起義和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
但是,若算上較小規模的農民起義,漢朝比秦朝就多的太多了,例如:從東漢第6位皇帝漢安帝到第12位皇帝漢靈帝的72年間,農民起義爆發的頻次就高達36次,平均2年1次。
對於宋代的農民起義,史學界曾得出這樣一個公認的結論:宋朝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難道說,宋朝底層百姓的生存環境就一定比前面的幾個朝代好嗎?答案是:恰恰相反。相較漢朝,無論是農民起義的頻次,還是規模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長編》、《宋史》、《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史料記載,南北兩宋時期的大小農民起義超過了400次,其中:也包括宋江起義、方臘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鐘相楊幺起義、田虎王慶起義、儂智高起義等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難怪,史料會這樣說宋代:「古者刻剝之法 , 本朝皆備」,寧宗時期對百姓的榨取更是達到了「十倍於漢,五倍於唐」的地步。
也難怪,很多人都不怎麼同情極具恥辱的「靖康之恥」,但對遭受牽連的絕大多數百姓,還是深表同情的。
▲黃巾起義
可能有人認為,元朝的時間短,農民起義頻次相對也較少。如果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元朝時期,僅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高達57次,甚至在1347年就爆發了17次。這相當於在元朝的98年歷史中,平均1.7年就會爆發一次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至於明朝時期的農民起義,同樣並不比宋元時期少,甚至尤有過之,僅從洪武至萬曆的兩百多年跨度中,記載了2800卷實錄,而在這2800卷實錄中記錄的農民起義更是高達1300多次,相當於平均每年爆發6.5起農民起義。
看到這裡,是不是感到非常的恐怖,非常的難以接受,非常的難以置信呢?
但是,當你看了清代的農民起義頻次,你可能就不會這樣想了,反而還會感到洪武到萬曆年間的1300多次農民根本算不了什麼。
▲王小波李順起義
到了最後的清代,因其有長達115年歷三帝的「康乾盛世」時期,因此在許多人的認知里,清代的農民起義,較大規模的也就那麼寥寥三起而已,即: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和雲南甘肅的回民起義。
其實不然,若去細看清代史料記載的農民起義頻次,必然會再次刷新你的認知。
從1846年至1865年的二十年間,僅「咸豐清實錄」記載的農民起義或民變就多達3200多次;從1866年至1875年的十年間,僅「同治實錄」記載的農民起義或民變,同樣高達909次。
同時,根據著名史學家張振鶴、丁原英主編的《清末民變》中的統計,該史料中僅與「米」相關的民變事件就有199件;僅1902年至1911年的十年間,底層百姓爆發的反抗鬥爭更是多達1300多次。
下面,再給大家看看《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中的一組數據:
- 1836-1845年,民變246次;
- 1846-1855年,民變933次;
- 1856-1865年,民變2332次;
- 1866-1875年,民變909次;
- 1876-1885年,民變385次;
- 1886-1895年,民變314次;
- 1896-1911年,民變653次。
這組數據也是從《清實錄》中統計出來的。
或許,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會想當然地認為,民變的規模可能不如農民起義的規模大,但歷朝歷代對「民變」一詞卻並無嚴格的界定,就看各朝代自己如何認定了。不過,也有史料記載,「民變」一詞從金朝時期才開始出現的,其本質和起義並無多大差別,只是聽起來,一個相對好聽,一個相對暴力。
▲太平天國運動
例如:宋江領導的百八十人的反抗鬥爭,被稱為「起義」,而清朝百八十人的反抗鬥爭卻被算作「民變」。
如果,若將民變和起義算在一起,清代的農民起義會達到恐怖的6000多次。
無怪乎,有人說清代是最黑暗的一個朝代。
至於,為什麼底層的反抗爭鬥一朝比一朝的頻繁呢?說白了,不就是一朝比一朝對底層的榨取更狠嗎。否則,誰願意把腦袋掛在褲腰袋上與官府或朝廷對抗?否則,又何來「逼上梁山」、「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之說呢?
圖片來源網路